陳惟杉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團隊發(fā)布的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在一個“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的時代,不少人已經(jīng)忘記上一次對宇宙如此著迷是什么時候了。
起碼在半個世紀前,公眾對于太空還不像現(xiàn)在這樣漠不關(guān)心。
2019年,人類登月50年,1969年時據(jù)說有超過5億人通過電視轉(zhuǎn)播看到了兩位宇航員登陸月球的畫面,這一數(shù)量接近當時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阿波羅計劃曾在3年間6次成功登月,最后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塞爾南在離開月球時說:“在我們離開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羅山谷時,我們來過這里,我們現(xiàn)在要離開這里;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里?!?/p>
但在1972年之后,人類再也沒有“回到”月球。
可能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人類在1969年便首次登月過于“超現(xiàn)實”,甚至懷疑那是一場騙局,如果在50年前人類便已抵達距離地球30多萬公里的月球,為什么在隨后的幾十年里沒能走得更遠?
這“裹足不前”的幾十年被埃隆·馬斯克稱為“黑暗時代”——“美國成功登月之時,我相信我們做出了承諾并讓公眾滿懷夢想。因為技術(shù)革命的正常進程似乎讓那些不是億萬富翁的人、那些并非天生要當‘太空先鋒宇航員的人、那些只是普通人的人,也有機會從太空望向地球?!?/p>
其實,技術(shù)革命的進程始終沒有中斷,只是人們似乎不再對宇宙那般著迷了,但如今看來,這“黑暗時代”已近盡頭,白晝將至。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在盤點2019年不容忽視的十條新聞時,將“中國神速加入太空競賽”列在首位。
“神速”的重要體現(xiàn)便是中國探月工程在2019年取得的進展——繼“嫦娥三號”安全著陸月球正面后,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球背面影像圖。
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中的前兩步已經(jīng)完成。在去年,更多國家嘗試“重返月球”。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團隊發(fā)布的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新華社
2019年2月,搭載數(shù)千只水熊蟲的以色列月球探測器“創(chuàng)世紀”由SpaceX“獵鷹9號”成功發(fā)射,但在嘗試著陸月面時墜毀,同樣在著陸時失敗的還有7月發(fā)射的印度“月船二號”探測器,這是印度繼2008年發(fā)射“月船一號”后又一次發(fā)射月球探測器。
“重返月球”行列中最為野心勃勃的恐怕還是美國。
在人類首次登月50年之際,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研制新一代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計劃在2024年前再次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19年,NASA將新的登月計劃命名為“阿耳忒彌斯”,阿耳忒彌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波羅的姐姐。
而與“阿波羅11號”著陸在月球赤道附近不同,“阿耳忒彌斯”計劃的著陸點選在了月球南極,NASA做出這樣選擇的重要原因便是看中了月球南極儲存的水冰資源,其可以用于飲用、制氧。
當然,看中月球資源的不只NASA,被看中的月球資源也不只水冰,獲取月球資源正是各國掀起的新一輪探月高潮的關(guān)鍵。
2007年發(fā)射的“嫦娥一號”就首次探明了月球表層土壤中氦-3的資源分布和總量為103萬噸到129萬噸之間,而氦-3被視為未來核聚變發(fā)電的主要能源材料,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就曾預(yù)言,如果人類實現(xiàn)了氘-氦-3核聚變發(fā)電,每年只需要100噸氦-3就足以解決全人類一整年的能源需求,月球上氦-3足以解決人類未來上萬年的能源需求。
滿足地球能源需求是可期收益,但如果你留意圍繞阿波羅計劃的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就會明白,探月真正留給人類的遺產(chǎn)往往難以預(yù)料。
比如,誰會想到鼠標的原型就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NASA?誰又能意料到阿波羅計劃推動了集成電路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正是為了阿波羅計劃,此前一直使用模擬計算機的NASA要求麻省理工學院的儀器實驗室建造一臺數(shù)字計算機,而阿波羅導航計算機是第一臺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它用到4000多片仙童半導體公司的集成電路,這在當時占據(jù)了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相當大的比重。后來的故事人們可能更為熟悉,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叛徒”們創(chuàng)立的AMD、英特爾讓個人電腦登上歷史舞臺。
當然,人類此次“重返月球”將不再滿足于短暫的停留,建立月球基地已經(jīng)成為重要議題。如中國月球探測三大階段中的第三階段便是“駐”,即建立月球基地;NASA看中水冰還因為其可能為更遠的深空探索提供燃料,月球南極因此成為建立基地的理想選址,為接下來的火星任務(wù)做準備。
換句話說,月球是跳板,火星才是下一個目標。
從上個世紀60年代NASA發(fā)射火星探測器飛臨火星“抓拍”到第一張火星表面照片,到2018年11月,“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著陸,人類已向火星發(fā)射了為數(shù)不少的探測器。
人類對于火星,這一太陽系中最適合改造為人類宜居地的天體的興趣從未衰減。目前,我們已經(jīng)知道火星的土壤pH值,也了解到其蘊含著數(shù)量不少的水資源。
2020年,NASA還會發(fā)射一輛火星車去火星尋找微生物,或是生命曾經(jīng)存在的跡象,執(zhí)行類似任務(wù)的還有歐洲空間局即將發(fā)射的火星探測器,同樣在今年,中國也將完成火星探測的發(fā)射任務(wù)。
下一個問題似乎是,人類距離登陸火星還遠嗎?
NASA給出的時間表是在21世紀30年代把人類送上火星,這看起來有些“癡人說夢”,畢竟其計劃重新登月的時間節(jié)點為2024年,月球距離地球超過30萬公里,而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
但其實,當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在1961年宣布要在10年內(nèi)將一位美國人送上月球并返回時,當時人們也認為可能性不大,畢竟在肯尼迪宣布登月計劃一個月前,人類宇航員加加林才第一次進入地球軌道,而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距離差距同樣顯而易見。
201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的影像被投射到華盛頓紀念碑上。新華社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球背面影像圖。新華社
在登陸火星的競賽中,相比于“保守”的NASA,馬斯克稱SpaceX在21世紀20年代便可以把人類宇航員送到火星,當然,他更為瘋狂的想法是在21世紀將100萬人送到火星,并建立火星基地,甚至是火星城市。
相比于NASA的火星登陸任務(wù)尚無清晰規(guī)劃,馬斯克已經(jīng)在打造前往火星的航天運載器。
被稱為“星艦”(Starship)的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將用于前往“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和更遠的太空”。按照SpaceX的構(gòu)想,“星艦”的客艙可容納百人,馬斯克曾說:“星艦”系統(tǒng)將是人類在火星上建立能夠自我維持城市的最快途徑。
“星艦”第一級“超級重型”火箭推力約7500噸,相當于執(zhí)行阿波羅計劃的史上最大推力火箭“土星五號”的兩倍。
而“星艦”并非僅僅停留在圖紙上,2019年7月,SpaceX對“星艦”原型——“星蟲”進行自由懸浮測試,創(chuàng)造了150米飛行高度的新紀錄。目前,SpaceX正在快速迭代“星艦”的設(shè)計,并計劃于2020年完成一次軌道飛行。
責編: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