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美國當?shù)貢r間1月15日,中美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在簽署協(xié)議的前兩天,美國財政部公布了關于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宏觀經濟和外匯政策的半年度報告。該報告稱,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但仍將中國列在觀察名單。
應當如何評價此事?外交部新聞發(fā)言人耿爽回答干脆:中國本來就不是匯率操縱國。美方的最新結論符合事實,也符合國際社會共識。
其實,2019年8月5日(美國東部時間)美國財政部突然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讓國際社會大感意外。按照美國《2015年貿易便利化和貿易促進法》的定義,所謂“匯率操縱國”的認定需要同時滿足“三項定量標準”:其一,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其二,貿易對手國經常賬戶盈余占其GDP的比重超過2%;其三,持續(xù)性地單邊干預外匯市場,12個月內至少有6個月進行凈外匯購買,且購匯額占其GDP的比重超過2%。由此可見,中國除第一條,其他都不滿足所謂“匯率操縱國”定義。
所以,美國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之后,立即引發(fā)國際社會譴責和負面評價。IMF專門發(fā)表看法認為:中國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吻合。言外之意,中國不存在刻意壓制人民幣匯率水平并以此競爭出口的問題。其實,世界各國都知道,美國把中國拉入“匯率操縱國”名單,與中國是否真實操縱匯率無關,不過是“談判桌上的一個籌碼”而已,也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的霸權思維。
中國的表現(xiàn)或許讓美國大失所望。除了例行的必要表態(tài)以外,中國對此泰然處之。而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反而成全了人民幣“破7”。匯率原本就是一柄“雙刃劍”,升值貶值各有利弊。比如,人民幣“破7”之后,中國貨幣政策則更加游刃有余,更加關注內需,更加有利于中國經濟依靠內需發(fā)展。
對美國而言,需要“找個臺階下”,什么臺階?1月13日,美國財政部發(fā)布報告稱,過去幾個月來,美國和中國進行了密集的貿易和匯率談判,達成了第一階段協(xié)議,中國做出了可執(zhí)行的承諾,避免競爭性貶值,不以競爭性目的為匯率目標。中國還同意公布與匯率和對外收支有關的信息。
這算什么新鮮事兒嗎?這些事項,不正是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都在強調、無數(shù)次對國際社會承諾,甚至早已經落實到行動上的“匯改事項”嗎?
所以,談到美國取消了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該喜該憂?筆者認為,根本無所謂喜,一切都在按照經濟規(guī)律發(fā)展。如果非要違背經濟規(guī)律,把重要貿易伙伴“搞得跟敵人似的”,那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實際上,中美貿易是互補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競爭關系。這柄“雙刃劍”舞起來,受傷的未必是中國。
事實上,中國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不是一次兩次了。按說,撤銷“匯率操縱國”應當是好事,但這個過程中不無擔憂。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升值比較快。正常的波動不怕,波幅大一點也沒什么了不起,關鍵是,如果人民幣長期高估,會對中國經濟構成較強的破壞力。
責編:周琦??zhouqi@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