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張家界,占地面積為20萬畝。它是我國溫帶、亞熱帶落葉喬木樹種最集中的地區(qū)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綠色寶庫,被譽為“活化石標本園”和“天然植物園”。
這座巨大的綠色迷宮,由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構成,密集的大樹,高達50多米,最矮的也有20來米。這里的菊科、蘭科、豆科、薔薇科和禾本科等植物,多達517種,比整個歐洲擁有的林木種類多出1倍以上。水杉、銀杏、香榧、紅豆杉、白豆杉、臺灣松等古老樹種,可以說比比皆是。被子植物中的珍品:珙桐、銀鵲、鵝掌楸、梭羅樹等,也不下數(shù)十種。有一個名叫吳獅寨的地方,在不到2華里的區(qū)域內(nèi),竟有十幾個觀景臺,在這里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珍貴林木,遠比在其他名山大川幾天甚至幾十天看到的還要多得多!
表面看去,這已經(jīng)是很驚人的了。可一旦懂得了它們的價值,誰都要把它們視為國寶了。
珙桐,這是100萬—400萬年前避開了“燕山運動”的摧毀,躲過了第四紀冰川對地球萬物的吞噬的古老孑遺樹種。它與水杉、銀杏等并稱為當今世界的“活化石”。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斯來中國傳教。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四川省穆坪發(fā)現(xiàn)了這種樹,他喜出望外,立即采集標本、帶回國去精心培植。此后,歐洲一些植物學家慕名而至,到中國來采集珙桐樹種,從此它在歐美國家生根開花,成為觀賞花木的上品。珙桐開花,酷似飛鴿,俊秀馨香。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在日內(nèi)瓦見到這種花,國際友人稱它為“中國鴿子花”。周總理聽了很高興,回國后就指示有關人員大力培植。過去人們并不知道青巖山上就有許多這種古老而珍貴的珙桐樹!
紅榧和滇楸又是兩種極耐腐蝕的樹木,用紅榧做碗,盛飯,食物不餿。用滇揪做棺,可經(jīng)年不朽。著名的長沙馬王堆“老太婆”的棺木,就是用滇楸木做的,時逾兩千多年,出土之后,仍完好如初,令人瞠目。還有那堅硬如鋼的紅豆杉,連鐵釘也難以扎進,是稀有的上等用材。香樺則與之相反,它紋理美觀,材質(zhì)輕軟、韌性好、不易斷裂,又是航空工業(yè)用材的上品。此外,營養(yǎng)豐富、出油率高達50%的大仿栗,紋理美觀的雕刻佳材毛紅椿,以及葉片像中國古人穿的長袍的馬褂木等等,都是樹中的珍品。至于那些用途很廣的普通松林和杉林就更多了,僅林場的蓄積量就已達20萬立方米!
與這些珍品為鄰的,是無數(shù)相貌奇特的樹木,堪稱今古奇觀。石家灣山溝里有1棵水栗子樹,樹上長出9株不同的樹苗,真的是不可思議!其實這在原始森林中,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因為,這里是各種喬木和被子植物群落之地,雷電、病蟲害使部分古老枝丫枯死腐爛,為飛來的種子創(chuàng)造了生長條件。這棵年代古老的水栗子樹,樹干上有枧槽,槽內(nèi)有綠苔塵土,那隨風飄來的樹種,落到干槽內(nèi),就“安家落戶”,發(fā)芽生長了。還有1種名叫“萬莖藤”的珍奇植物,根部長著上萬根小莖,宛若一條巨大的毛蟲。這種藤有兩大特點;一是刀砍不死,二是爬巖上樹。1980年5月,不知是哪路游客,在二卡門和三卡門的陡坡上,把路邊的1根“萬莖藤”砍斷,大概是偷作盆景去了,可它并沒有死,爬上巖石的上半節(jié)依然青枝綠葉,生長旺盛。原來,它身上的每根長毛都是1個吸盤、1張小嘴,可以吸吮巖隙里的水分養(yǎng)料,砍掉哪部分,都無礙于其他部分的生長,真可謂“生命之樹常綠”了?!叭f莖藤”還有高超的爬樹本領,不管樹有多高,它都可攀緣而上,直到樹頂。它那多如牛毛的莖,同樣可以從樹的殼皮上吸收養(yǎng)料,在大自然的生存競爭中,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為這些珍奇樹木做陪襯的,就是那滿山遍野的山花了。它們四季開放,色彩斑斕,香氣四溢。這里究竟有多少種花草?目前尚無統(tǒng)計,但已知能作藥用的就有500余種,其中稀有品種達30多種。當然,不入深山,很難欣賞到她們的姿色。譬如龍蝦花,五色紛呈,姹紫嫣紅,吐出的花苞似“蝦頭”,伸展的花蕊似“蝦嘴”,彎曲的花似“蝦身”,而花梢則像“蝦尾”,微風拂過,彎腰點頭,活像一只嬉水的大河蝦!
如果說“山青青”是江南眾山的共性,那么,“巖青青”就是青巖山獨具的特色了。青巖山有3000多座砂巖峰林,所謂“萬石筍立,高秀入天”,奇特的是,每座裸露的危峰筍石上,都長著蔥郁的松樹,蒼勁挺拔,隨風搖曳,古人曾用“峭壁千年掛碧松”來描繪她。其實,僅一個“掛”字是不夠用的,似還應加上一“戴”字,那“掛”于巖身的,就像翠綠的披肩,那“戴”于巖頂?shù)?,則像姑娘們喜愛的蓓蕾帽,褐巖翠裹,自然天成,卻也千姿百媚。
慈利縣索溪峪境內(nèi)有條甘溪溝,寬約二三百米,長約10里,人們叫它“十里畫廊”。走進畫廊,猶如來到一座露天雕塑陳列館,廊內(nèi)石峰刺天,奇巖林立,有柱狀、塔狀、筍狀,高的幾百米,低的也有十來米,前后左右都有景,令人駐步端詳,目不暇接。當?shù)乩习傩諡槊恳环?、每一石都取了生動形象的名字,什么“一線谷”“天狗望月”“猴王瞭哨”“猛虎嘯天”“雄獅回頭”“駱駝過江”,而無論是什么狗什么虎,都是頭頂翠冠,身披綠衣。青巖山東南角還有一座“金鞭巖”,平地拔起300多米,巖壁如刀削,棱角分明,然而頂上卻是蒼松覆蓋,冬夏不衰。誰去播的種?它們又怎樣吸水?至今還是個謎。
更有意思的,是關于“金鞭巖”成因的傳說。據(jù)傳它是當年秦始皇趕山填海時留下的一根金鞭。秦始皇修筑長城,工程浩大,百姓千里迢迢搬運石料勞苦不堪。觀音老母見了,拔發(fā)拴巖,趕石如飛,減去百姓許多痛苦。秦始皇知道了,收了觀音的神發(fā),辮扎成鞭,想把整座山趕去填海,輕輕地抽了3下,頓時地動山搖。這可嚇壞了東誨龍王,龍王假意讓龍女與秦始皇成親,騙走仙鞭,留下假鞭。始皇用假鞭趕山,山一動不動,怒而丟鞭,誰知這鞭竟拔地而起,變成一座奇峰,形成今天的“金鞭巖”。
踏遍青巖山,幾乎每一塊巖石都有其動人的傳說。說得最多的,要算宋代末年向龍、向虎、向彪三兄弟揭竿而起、抗暴除虐的故事了。
相傳,向氏三兄弟在索溪沿岸招兵3萬,舉義旗,抗朝廷,自稱“向王天子”。一次向王行至一處,前是懸崖,后有追兵,無路可走了。正在危難之際,仙女出現(xiàn)了,她將手中彩帶一拋,架起一座天橋,向王死里逢生得救了。這便是“十里畫廊”中的“仙女橋”,只見在各高千丈的兩峰中間,懸住一塊長10丈、寬5尺的巨石。至今,橋上還留有人馬紛沓的足跡呢。
還有一座叫“百丈峽”的地方,絕壁之上,刻有“百丈峽”三字,字徑數(shù)尺,筆力道勁。相傳向王曾與宋兵在此地打了100次仗,故名百仗峽。前不久,人們在百仗峽一側(cè)的絕壁上,發(fā)現(xiàn)一首據(jù)說是宋人的詩刻,作者有可能就是向王的部屬。詩曰:“千丈絕壁掛古松,萬尺深澗鎖蛟龍。百仗留得佳話在,兩壁對插白云中。”
此外,還有什么“向王觀書”“向王閱兵”,什么“寶劍峰”“插旗峰”,寫山石之狀,抒人世之情,座座奇美造型的山峰成了后人緬懷先烈的永恒紀念碑。
青巖山還有一處神堂灣,是難得有人敢涉足的禁地。它被四周的山峰環(huán)抱,林間籠罩著團團霧氣,像白色的帷幕,遮掩住綠色神堂里無數(shù)的謎。
可以預見,神堂灣的帷幕遲早會被拉開,它將以自己的神異為青青的青巖山增添無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