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
五千年的歷史,億萬人的過往,終在歲月的婉轉(zhuǎn)中沉積了獨屬于中華的獨特魅力。
中國人的文化,從源遠流長的漢字開始。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昭令天下發(fā)出“書同文”的詔令。從那一刻起,中華的字成一體,深深的烙印在世人的心中。那種橫平豎直獨屬于漢字的雋永,豈是那二十六個字母敵得過的?只因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與厚重的歷史。一個看似平平凡凡的字卻是經(jīng)過了歲月的考證,一筆一畫所勾勒出來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看似輕盈縹緲,實則飽含著千百年來文人的苦心孤詣,承載著不可估量的厚重。
中華的漢字,帶著香,這種香,是氤氳在空氣中濃厚的墨香。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執(zhí)于臨摹大家的書法,但這也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仿寫,這其中有他自己對書法的認知,終成了自成一派的書法。而這種書法,更是在東晉時期達到了頂峰,東晉在經(jīng)歷了西晉的大肆屠殺和“八王之亂”后,終于獲得了少有的寧靜與沉穩(wěn)。那些書法家更是整日潛心練習,遠離世俗喧器,退居山林,執(zhí)著于自己的一方大地,收獲內(nèi)心積淀的安然與自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一直被人們追捧的“書圣”王羲之。永和九年,在蘭亭一方的那一場酣暢淋漓的醉,成就了那篇至今被供上圣壇的《蘭亭集序》。這種大醉,飽含著王羲之多少的委屈,多少的灑脫,世人又可知多少。只有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的人,才能真正的領(lǐng)悟到人生的真諦—靜謐,而這份靜謐,也只有通過書法,才能真真正正地體現(xiàn)出來。
在隨后的歲月里,《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杳無音訊,不知流落去了何方。但眾多的摹本卻相繼出世,林林總總,各有千秋,再繁多的拼湊也找不出那份真正的《蘭亭集序》了。這既是書法界的大不幸,卻又是書法界之幸所在,那個被推上至高境界的《蘭亭集序》帶著不染世俗的清高和自傲讓世人瞻仰,也讓更多的人一步步走進書法,了解書法,感知書法。
中華的漢字帶著愁,這種愁,是不得志的仕官人員懷才不遇的哀愁。
如果說,僅一個漢字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么由這一個個漢字連綴而成的唐詩,宋詞,元曲,就足以令世界為之驚艷。那些被推上詩壇的往往都是在舉官仕途中并不順暢的文人。譬如柳宗元,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一生的仕途卻是起起伏伏,坎坎坷坷。但,細究起來,那些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卻都是他不得志時所書。正所謂“文章憎命達”。多少人羨其文筆優(yōu)美,想用自身的官職換其流芳百世??烧l又知,柳宗元一生的抱負便是能在朝堂上積極進諫,為國家鞏固大業(yè)獻出汗馬功勞,在史書上添上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只因為濁蕩的朝堂容不下這個潔身自好的文人,才讓他寄情于詩。
筆筆落下的是懷才不遇的控訴,字字血,句句淚。那些被朝堂遺忘的人卻暈在詩里,讓后人知曉。短短的五言詩,七言詩,就這樣融進了百般文人的心酸與無助。
李白一生渴望進入仕途,成為一任賢官,在履履碰壁后才知曉,唯有“詩”與“山水”不可辜負,終在廬山瀑布前豁然,吟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千古名句;陸游在經(jīng)歷南宋的衰敗時,心系國家,垂暮之年的他吟出“家祭無忘告乃翁”后留下兩行清淚;龔自珍自詡兩袖清風,怎奈烏煙瘴氣的朝堂容不得他的清風自袖,終于,他懷著憤慨揮毫書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詞就這樣裹挾著漢字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使我們穿越千年,感知文人雅客融在詩詞里的心酸與無奈。
而漢字也就這樣帶著千年的文化流傳至今,從未斷絕。
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后,中華文化在不經(jīng)意間已走了五千年之久。未來,我們堅信,它會走得更遠。
我唯愿,穿越千年來邂逅中華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