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沛
在后人的眼中,歷史永遠是墳?zāi)古缘目輼洌梢宰分鹨郧О贋閱挝坏臅r空,它比墳?zāi)沟氖赘艿种骑L(fēng)雨的侵襲,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卻總是可以清楚地認定:它是一個驚嘆號!
無論讀哪一朝的歷史,驕傲和自豪固然不少,眼淚和悲痛更為激烈。就像一路飛馳的馬車,雖然轍痕深刻,回首卻依然一路黃沙!
這種歷史的慨嘆加于文人最為合適,尤其是亂世或者尚武崇權(quán)的時代,文人的際遇和傷痕更具有無可駁殺的說服力,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慘痛的真相。這種真相像廣告宣傳畫的邊框釘,深深地扎進歷史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歷史本身就是一種不可抵閃的漩渦,那么憂郁就是文人的通性,悲慘則是文人的宿命。也惟有這種不忍言及的真相才如此悲惻感人,刻骨銘心!而明朝前期的文人可以說是這種真相最為鮮艷的證明和布告!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就歷行專制獨裁,廢丞相和取三省的驚人手筆恐怕也只有明朝的開國之君才實施得這樣堅決和殘暴。也只有朱元璋這個傳奇十足的乞丐皇帝才有如此撼天震地的氣魄清洗天下,唯我獨尊?!昂槲渌拇蟀浮钡臅缡乐髯憧梢园严L乩諏Κq太人的鋒刀比下去。希特勒用毒氣和子彈埋葬猶太人,雖然狠絕至極,充其量只不過是異族屠殺。而朱元璋的監(jiān)獄和鍘刀卻誅盡了時代的思想和人性,而且絕望地枯死在他衙門里的思想和眼神都是大明的冤魂!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二十二年的專政換來了“永樂盛世”的壯觀氣象,然而就是這個揮師“靖難”殺侄奪位的一代君杰,將其父朱元璋的脾氣加以無限擴大和補充施放到執(zhí)政理念上,建內(nèi)閣,削諸王,設(shè)廠衛(wèi),興恐怖,把明朝整個的中央集權(quán)和君主專制發(fā)展確立到一個無可撼動的巔峰。
朱元璋和朱棣是明朝最有聲名和業(yè)績的兩個皇帝,也正是這兩個明朝最驕傲的君主用自己的性格和欲望構(gòu)建了整個明朝的“唯君是聽”基調(diào)。明朝前期的文學(xué)表現(xiàn)出一種暗淡和憂徨,至永樂年間幾至停危,出現(xiàn)“臺閣體”的風(fēng)行,這與當時的時局和文化政策有莫大關(guān)聯(lián)。
明朝前期采取極為嚴厲的文化高壓政策,一度失控。明成祖甚至頒行《五經(jīng)大全》、《四書大全》,欽編《性理大全》來整肅精神領(lǐng)域?!睹髟娂o事》描述其迫害文人士大夫說“殺戮革除諸臣,備極慘毒”。理學(xué)和八股取士的實行在思想文化上取到了“囚天禁地”的作用。那時候,文人稍有性氣便遭非難,洪武年間規(guī)定“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即可“誅而籍其家”。趙翼在《明初文人多不仕》中說當時文人“一授官職,亦罕有善終者”。
《中國文學(xué)史》有這樣的描述:詩人高啟因辭官被腰斬,蘇州文人姚潤、王漠被征不至而被斬首抄家。朱元璋還深文周納,鍛煉成獄,制造了大量的文字冤案以樹立絕對的皇權(quán)。甚至因為朱元璋自幼為僧,并參加過被稱作“賊”的紅巾軍,一時間不少文人在文章中用了與“僧”、“賊”、“發(fā)”等同音、葉音或有關(guān)的字(如“光”等),就被認為是有意譏刺而定罪斬首。在這種淫威高壓之下,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了一派沉悶壓抑的氣氛。
以上的概述可以側(cè)證明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和恐怖本質(zhì),如果再舉實例,明初“吳中四杰”中,楊基因被饞而奪職服役,死于工所;張羽因不受朱元璋喜好被流放嶺南,半道召還投龍江而死(一說被人綁縛扔江淹死);徐賁在洪武十三年(1380)因“犒師不周”處死。三人的命運比高啟好不到多少。同時的著名詩人袁凱因言語得罪朱元璋托病歸鄉(xiāng),佯狂而免,雖未被殺,也要靠裝瘋殘喘,讓人心酸。劉基和宋濂與國有大功,文名甚著,雖不是被朱元璋親自召殺,但死于政治迫害卻毫不質(zhì)疑……點點斑斑都是血淚,讀之讓人膽寒。而朱棣以慘絕人寰的“滅十族”誅盡大儒方孝孺的親舊共計873人之后,永樂年間所謂萬象太平的盛治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不敢承認的事實——沒有文人!
歷史就是這么滑稽,這么殘酷。歷史是不可假設(shè)的,但這種不可假設(shè)的本質(zhì)卻往往生發(fā)為眾多不可思議的懸疑,使人不忍深覽,又割舍不去。濃厚的陰影組合的幕幕慘劇以不可刪駁的沉重啟發(fā)后人,時代和政柄永遠具有堅不可撼的屬性,所以合乎潮流和圓潤自保的處事態(tài)度益發(fā)演化成社會理性的中衡哲學(xué),教人去探索人與社會兩者和諧互融的契合點。
我想,文人的憂郁通性還可以大加改良,應(yīng)該把單一松散的個人風(fēng)骨投進整個時代的民政現(xiàn)況,護波導(dǎo)流,這樣或許犧牲能少一點,至少不那么慘絕。魯迅反對游行式的革命,我想也基于這樣的考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