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濤,吳春平,魏丁一,徐海月,杜翠鳳,劉 鵬
(1.武漢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應急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北京 100011;3.北京城市系統(tǒng)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35;4.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5.國家金屬礦綠色開采國際聯(lián)合研究中心,北京 102628;6.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資源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
隨著當前云南某地下鉛鋅礦開采深度的進一步加大,深部熱害變得越來越嚴重,而巖溫是影響采場熱環(huán)境的主要熱源[1],許多專家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趙小稚等[1]和張瑞明等[2]根據(jù)熱傳導理論分析,采用淺孔測溫法合理可行,測得曹家洼金礦巖溫隨深度變化的規(guī)律及巖溫對井下風流溫度升高的作用。劉凱等[3]采用深孔測量法測定不同深度的圍巖溫度,得到巷道風溫、水溫均隨開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地溫梯度為1.8 ℃/hm,調熱圈半徑為17~18 m。為井下作業(yè)場所的熱環(huán)境狀況的有效控制及熱害防治提供數(shù)據(jù)。張小磊等[4]和蔣亞偉等[5]采用熱電偶淺孔測溫法對城郊煤礦原巖溫度進行了測試,結果為礦井熱源分析、井下風流溫度預測及降溫措施制定提供重要依據(jù)。趙文彬等[6]為掌握深部礦井地溫分布規(guī)律,對某深部礦井-505~-1 030 m水平的原巖溫度測定,得到地溫梯度隨采深增加成規(guī)律性變化,回歸預測分析表明隨埋深的增加,原巖溫度-1 600 m時可達39.455 ℃,熱害問題將愈發(fā)凸出。
對大部分礦井來說,地溫是形成礦井熱害的主要原因,而地溫對井下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圍巖散熱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7-8]。地面以下巖層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自上而下,巖層劃分為變溫帶、恒溫帶和增溫帶,其中,恒溫帶以下的巖石溫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當采掘作業(yè)將巖石暴露出來以后,巖石中釋放出熱。但當前對于高海拔超深井的地溫梯度研究較少,本文對于該礦超深井的原巖溫度進行研究。
對流換熱系數(shù)是表示對流放熱過程強度的物理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nèi)在1 ℃溫差作用下,由于對流作用所傳遞的熱量。
圍巖與風流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9]計算見式(1)。
(1)
式中:α為對流換熱系數(shù);ε為粗糙度系數(shù),對于光滑壁面ε=1,對于運輸大巷ε=1.0~1.65,對于平巷ε=1.65~2.5,對于工作面ε=2.5~3.1;λa為空氣的熱導率,kW/(m·℃),當溫度為20 ℃時,空氣密度為1.164 kg/m3,λa=2.524×10-5kW/(m·℃);v為巷道風速,m/s;μ為空氣運動黏度系數(shù),m2/s,當溫度為20 ℃時,取1.57×10-5m2/s;d為巷道水力直徑,m。
不穩(wěn)定換熱系數(shù)在數(shù)值上等于巷道圍巖與巷道內(nèi)風流之間溫差為1 ℃時,單位時間內(nèi)從1 m2巷道壁面上向空氣放出的熱量。它是巷道圍巖的熱物理性質、巷道形狀尺寸、通風強度及通風時間等的函數(shù)。
圍巖與風流的不穩(wěn)定換熱系數(shù)[9]計算見式(2)。
(2)
式中:Kτ為不穩(wěn)定換熱系數(shù);λ為巖石的熱導率,kW/(m·℃);a為巖石的熱擴散率,m2/s;τ為巷道通風時間,s;b為巷道通風時間系數(shù),當τ<1 a時,b=0.27,當τ>1 a時,b=4.0;α為巖壁與空氣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kW/(m2·℃);r0為巷道水力半徑,水力半徑是輸水斷面的過流面積與輸水斷面和水體接觸的邊長(濕周)之比,m。
根據(jù)牛頓冷卻定律,圍巖與風流的熱交換量[10]計算見式(3)。
Qr=KτUL(tr-t)
(3)
式中:Qr為熱交換量;U為巷道周長,m;L為巷道長度,m;tr為巷道始末兩端平均原巖溫度,℃;t為流經(jīng)巷道始末端風流平均氣溫,℃。
在該礦1 404 m水平、1 344 m水平、1 274 m水平以及924 m水平處進行原巖溫度測定,選用淺孔測溫法來進行測量。
1) 在待測中段選擇新掘進迎頭附近兩幫的新鮮巖面作為測溫地點,在兩個循環(huán)內(nèi),在迎頭附近兩幫的新鮮巖面打4個鉆孔(分兩次,第一個循環(huán)結束后在迎頭附近兩幫的新鮮巖面各打1個鉆孔;第二個循環(huán)結束后在迎頭附近兩幫的新鮮巖面再各打1個鉆孔),孔深1.5~2 m,鉆孔垂直巷道壁面,傾角水平或微上傾。
2) 鉆孔結束后,將孔內(nèi)雜物清理干凈。將測溫探頭及數(shù)據(jù)記錄儀用鐵絲送入孔內(nèi),探頭距離孔底5 cm以內(nèi),先用塑料袋將記錄儀包裹,以防由于爆破振動和裂隙水致使儀器損壞,再用黃泥進行封孔。
3) 間隔72 h后用鐵絲將溫度記錄儀取出,并將數(shù)據(jù)按標簽整理好。測得的原巖溫度和氣流溫度見表1。測量水平的主要圍巖類型及相關巖石性質見表2。
由表2可知,同一水平兩孔淺部溫度差別較大,受外部風溫影響大,孔深部的巖溫由于調熱圈的逐漸平衡趨于穩(wěn)定,因此穩(wěn)定下來的溫度就是原巖溫度。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測量數(shù)據(jù),可計算出深部各水平的平均原巖溫度、斷面面積和周長等數(shù)據(jù),見表3。
根據(jù)該礦地質情況,確定各水平的圍巖類型和穿脈長度,并利用式(2)計算得到不同水平圍巖的不穩(wěn)定換熱系數(shù),最終得到深部主要水平圍巖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及圍巖的放熱量,見表4。
表1 深部原巖溫度測量數(shù)據(jù)Table 1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ata of deep original rock mass
表2 圍巖類型及相關巖石性質Table 2 Surrounding rock types and related rock properties
表3 深部主要水平計算數(shù)據(jù)表Table 3 Calculation data in deep main levels
表4 深部主要水平圍巖放熱量表Table 4 Rock mass heat release in deep main levels
圖1 各水平原巖溫度、對流換熱系數(shù)Fig.1 Temperature an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ach source
原巖溫度、對流換熱系數(shù)隨采深變化及原巖放熱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1 274 m及以上水平原巖處于吸熱狀態(tài),且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該礦原巖溫度呈線性升高,巷道巖壁與巷內(nèi)空氣的對流換熱系數(shù)也呈上升趨勢。其中,1 274 m水平雖然掘進規(guī)模較大,但由于該水平原巖溫度與氣溫相差不大,故其吸熱量相對較小,為20.720 kW。924 m水平原巖溫度由于受采動影響較小,因此更接近原始原巖結構,溫度較高,屬于放熱源,但掘進規(guī)模較小,作為熱源放熱量為3.986 kW。
1) 由于該礦受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及巖體裂隙水的影響,1 274 m及上部水平的原巖處于吸熱狀態(tài),且該礦原巖溫度隨采深的增加呈線性升高,對流換熱系數(shù)也隨之上升。
2) 1 274 m水平原巖溫度與氣溫相差不大,故吸熱量較小,924 m水平受采動影響較小,因此更接近原始圍巖結構,屬于放熱源。在后續(xù)深部開采過程中應注意進一步控制熱害,為類似礦井深部熱害治理和原巖溫度測量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