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山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滿洲緣起于長白山之東北布庫里山下一泊,名布兒湖里。初,天降三仙女,浴于泊。長名恩古化,次名正古倫,三名佛古倫。浴畢上岸。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古倫衣上,色其鮮妍。佛古倫愛之,不忍釋手,遂銜于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覺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藥,諒無死理,此乃天意,俟?fàn)柹磔p,上升未晚。遂別去?!?/p>
后來,佛古倫生下一個男孩,姓愛新覺羅,名布庫里雍順。他長大成人,舉止非凡,相貌奇?zhèn)?。佛古倫給他一條船,讓他乘船順牡丹江而下,穿過叢林峽谷,到了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的斡朵里(今黑龍江省依蘭南),之后佛古倫升天去。這個仙女所生的布庫里雍順,就成為滿洲的始祖。
除傳說中的始祖之外,史料記載中,最早登上歷史舞臺的人是努爾哈赤的直系祖先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被元朝皇帝封為斡朵里萬戶府萬戶。
一、建州的地理位置
洪武年間,猛哥帖木兒率斡朵里部、胡里改部阿哈出女真部眾,從今松花江畔的依蘭溯牡丹江避亂流徙,經(jīng)穆棱河遷到今綏芬河,后又分別遷到琿春河、圖們江、海蘭江、朝鮮東北部一帶。當(dāng)他們在依蘭時,還不稱建州女真,而稱女真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只有在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南遷到今綏芬河和穆棱河流域的原渤海率賓府建州故地以后,才有建州女真的名稱。所謂“居建州、毛憐等處者為建州女真”,建州指綏芬河流域,毛憐指穆棱河流域,此即建州女真名稱的由來。
綏芬河、琿春河、圖們江、海蘭江流域,即今吉林省延邊地區(qū)等地,都是古代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是渤海率賓府、東京龍原府、中京顯德府的轄境。這里土地肥沃,適于農(nóng)耕,又和經(jīng)濟文化比較先進的朝鮮鄰近,和朝鮮有著頻繁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建州女真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大明一統(tǒng)志》和《寰宇通志》皆謂“恤品流經(jīng)建州衛(wèi)”“徒門河流建州衛(wèi)”“海蘭河流經(jīng)建州衛(wèi)”,由此可知,今綏芬河、圖們江、海蘭河流域,都是明初建州女真的居住地和建州的轄境。綏芬河流域是渤海率賓府的轄境,率賓府轄境有華、益、建三州,率賓府的遺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市的大城子(周長七華里的渤海城),在綏芬河南岸,瑚布圖河西岸12公里外。
二、瑚布圖河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意義
瑚布圖河南起長白山北麓、老爺嶺東少山和老松嶺,北終寧古塔率賓府,東匯率賓之水,流入海參崴入海。
1860年,清、俄簽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瑚布圖河就成為界河,其最長支流114公里,三岔河21公里(包括吉林河15公里、暖泉河19公里),共計全長135公里。三條支流匯接處正好在龍角峰處,同時匯入瑚布圖河,而終結(jié)處也是三條河匯接口,兩處地名,也因河口而起,上游源起三岔河,下游終入三岔口。在瑚布圖河上游三條河匯接處,隆起一座山峰,正對著瑚布圖河,恰似一條蜿蜒曲折的長龍,仰望天空,因此得名龍角峰。
瑚布圖河是滿語,可以推斷河名是滿清或前女真人所起,那么,此河就可以追溯到前滿清至明建州時期。此外,綏芬河也是滿語,之前曾叫“恤品河”,后又改“率賓河”。明建州以后,改名綏芬河,建州就是明朝封給女真人的稱謂。也就是說,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兒到率賓府以后所封。同時可斷定,瑚布圖河應(yīng)是猛哥帖木兒到龍角峰居住時所起。據(jù)傳,龍角峰名字在唐朝渤海國時期,就已叫龍角峰。
綏芬河之前叫恤品、率賓。瑚布圖河之前叫什么名字有傳說,在唐時叫瀾江,形容水清澈靛藍,但無從考證。瑚布圖河釋成漢文,是流淌的沙金河,或烏沙河,因河里有金子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瑚布圖河在唐朝以前,人類活動就非常頻繁。當(dāng)時,陸路基本沒有道路,人們都是從海參崴逆溯而上,到瑚布圖河流域,來淘金、狩獵、挖人參。瑚布圖河上游,以龍角峰為中心,大約方園十幾公里的地域,有獨特的山區(qū)、海洋形成的特殊小區(qū)氣候,這里生長很多珍貴的動植物,有很多珍奇異寶,形成一個聚寶盆之地,此地在早年間吸引了大量的探險者。
當(dāng)內(nèi)陸還人煙稀少時,瑚布圖河流域人煙就已經(jīng)非常興旺了。例如,觀音堂現(xiàn)有證據(jù)是清朝1853年所建,傳說唐朝渤海國時期,就有此佛堂,但沒有直接證據(jù),且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無論觀音堂建于何時期,有一點可以證明,觀音堂是當(dāng)?shù)刈钤绲姆鸾涛幕z存。這也就說明一點,瑚布圖河流域在早期人類文明進程中要早于周邊。
三、猛哥帖木兒選擇瑚布圖河上游居住原因
元末明初戰(zhàn)亂兵荒,人們?yōu)閷で笊妗⒍惚軕?zhàn)亂從依蘭南遷。阿哈出率胡里改部、猛哥帖木兒率斡朵里部進行南遷。這也說明了,在依蘭這兩個部落較為弱小,如不遷徙,將被其他部落所吞并。阿哈出要比猛哥帖木兒部先到大城子,在率賓府定居。此定居地非常理想,東鄰瑚布圖河,北靠綏芬河,西是開闊地,四面環(huán)山,形成盆地,是理想的屯兵之地。
當(dāng)猛哥帖木兒率部到此地后,不想與阿哈出參合,但又不能鵲占鳩巢,只好暫住后再擇良地。在當(dāng)時社會的背景下,弱小就要被吞并,猛哥帖木兒會防著阿哈出的野心。而猛哥帖木兒部要想壯大,只能另尋出路。當(dāng)時,在周邊最適合猛哥帖木兒斡朵里部定居的地方,莫過于瑚布圖河上游,龍角峰至觀音嶺一帶,對外四周是山,可防可守;對內(nèi)是小區(qū)平地,物資豐富,此地可耕可獵,還可發(fā)展壯大,是理想的居住地。
從史料記載中,人們可以看出,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的南遷過程是在相互交替中進行的。這樣的遷徙形式可以避免很多不利因素。遷徙中,主要有五個居住地。綏芬河流域的渤海率賓府、琿春河、圖們江、海蘭江、朝鮮東部。在綏芬河流域的渤海率賓府居住時間,位置比較居中,居住時間也應(yīng)是最長的。史料所提的五個地點,唯有綏芬河流域的率賓府提到的最多,也最詳細,通過史料可以斷定率賓府對這兩個部落的重要性。
阿哈出率胡里改部,從依蘭遷至松花江支流輝發(fā)河的鳳州地區(qū),用了35年;猛哥帖木兒率斡朵里部從依蘭遷至松花江支流輝發(fā)河的方州地區(qū),用了43年。
史料記載,胡里改部、斡朵里部,從依蘭遷至綏芬河率賓府,后又回到琿春河、圖們江、海蘭江、朝鮮東部,主要提到的是“渤海率賓府”,建州女真是由于遷到建州而得名。渤海率賓府是古代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土地肥沃,物產(chǎn)富饒。
當(dāng)猛哥帖木兒從依蘭南遷時,還只是一個小部落,而到率賓府以后,才迅速發(fā)展壯大,有了建州女真的謂稱。
如果說,依蘭是清的出生地,那么瑚布圖河就是她成長的搖籃。因集瑚布圖河、觀音堂的靈氣和智慧,才得以讓斡朵里部登上歷史舞臺。瑚布圖河、觀音堂,成為清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