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謝純
XU Chang,XIE Chun*
書院出現(xiàn)于唐代, 源于私人治學的書齋與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是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圍繞書展開藏書、讀書、教書等活動的場所[1]。廣義上,書院園林既指園林性質(zhì)的書院空間,也包括書院整體布局和周邊環(huán)境[2]?!皶航ㄖ且环N以民俗建筑為主體,廟宇建筑為重點,帶有園林環(huán)境的鄉(xiāng)土性文化建筑?!盵3]因此除文化教育功能,書院園林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湖南省一直是書院建置的發(fā)達地區(qū)之一,湖湘文教建筑數(shù)量眾多,催生了大量關于書院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對書院建筑形制和文化思想的研究[1、4],以及對傳統(tǒng)書院景觀空間的研究[5~7]是本文重要理論依據(jù)。湖南岳麓書院是省會書院,是公認的“四大書院”之一,因此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天岳書院是縣級書院,位于湖南省平江縣,始建于清初,現(xiàn)存較完整。本文以天岳書院為例,與岳麓書院進行比較,并具體分析天岳書院布局與園林營造的特征,探究地方書院的鄉(xiāng)土特色。
天岳書院始建于1720年,后經(jīng)遷址或重建,存在4 處選址[8](圖1),其變遷與清代書院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具有對應性。順治至康熙年間是清代書院恢復發(fā)展期,朝廷書院政策走向開放,天岳書院正是在這一時期始建。其第一址(康熙五十九年)在平江縣縣城南郊小天岳山南側,書院也因此得名。清代書院在雍正至乾隆年間進入全面大發(fā)展時期。天岳書院原書院廢棄后,第二址(乾隆四十年)在縣城青石巷,集講學和考棚于一體。清代書院在嘉慶至咸豐年間屬相對低落期。天岳書院第三址(嘉慶九年)在縣城西郊五龍山,并更名為“昌江書院”。同治至光緒年間是清末的“中興”時期,書院高速發(fā)展并最終改制。知縣見昌江書院“廢院蕭條,慨然以興復為念”,故天岳書院在此前所未有的書院高速發(fā)展期得以重建。其第四址(同治六年)在縣城東南黃土侖,由師出岳麓書院的湘軍“中興將相”平江人李元度為其捐資題名。1901年全國書院改制,天岳書院被改為高等小學堂,后幾經(jīng)變革,是今平江第一中學的前身。天岳書院自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以來,歷經(jīng)滄桑,保存至今[1、8]。
天岳書院的第一、三、四址均在昌江(今汨羅江)沿岸的丘陵山地附近,選址縣城之外,是環(huán)山面水的山水型書院?!疤煸罆骸焙汀安瓡骸钡拿荚醋援?shù)氐纳剿?,如昌江是平江縣最重要的河流。山水型縣級書院強調(diào)與地域性河流的關系,選址與山水的呼應明顯,“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群居讀書之處”,優(yōu)美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有利于潛心治學,風水靈氣則被認為利于學子成才。天岳書院第二址在縣城內(nèi),且靠近衙署,屬城市型書院。城市型書院的選址與清中后期書院官學化有關,地方政府為了加強管理和考試便利,將書院遷址或修建在縣城內(nèi),并與考棚結合。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東麓,始建于北宋,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同治七年大修的遺構,用地約21850 m2。天岳書院始建于清初,位于湖南平江縣,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清同治年間修建,用地約5270 m2。兩座書院都屬全國文保單位。
圖1 天岳書院變遷示意
現(xiàn)存的天岳書院與岳麓書院的選址和建筑布局具有較明顯的一致性。岳麓書院被岳麓山環(huán)抱,面對湘江,形成環(huán)山面水的景觀格局(圖2)。天岳書院選址在黃土侖,“前瞰碧潭”,亦形成背山面水的模式(圖3)。天岳書院仿岳麓書院修建,空間布局遵循比較嚴格的禮制。兩所書院建筑和庭院布局中軸對稱,大門和講堂等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祭祀和生活空間沿次軸展開[7]。但兩所書院的整體形態(tài)又有所不同:岳麓書院是學殿并列式,主軸以教學為核心,次軸以祭祀禮殿為核心,兩者橫向連接較弱[9](圖4);天岳書院是護圍式布局,沿主軸線依次為大門-講堂-大成殿,以教學祭祀為核心,兩側設并列齋舍形成“護厝”[9](圖5)。
圖2 岳麓書院選址示意
圖3 天岳書院選址示意
天岳書院與岳麓書院在等級規(guī)模、園林空間形式和園林要素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岳麓書院占地是天岳書院4 倍之多,講堂、藏書樓等主要建筑規(guī)模更大。天岳書院的大成殿為硬山屋頂,岳麓書院大成殿則使用等級更高的重檐歇山屋頂。天岳書院的主要園林空間形式是分散式庭園,庭院兼具園林性質(zhì)。岳麓書院除分散庭園之外,還有面積較大的集中獨立式園林,空間布局自由,運用中國古典園林掇山理水的手法,營造了“曲澗鳴泉”“碧沼觀魚”等主要景點(圖6)。相比而言,天岳書院園林空間更規(guī)整,要素更簡潔,但缺少了靈動的水景(圖7)。
圖4 岳麓書院布局示意
圖5 天岳書院布局示意
圖6 岳麓書院園林
圖7 天岳書院園林
始建于北宋的岳麓書院規(guī)模更大,有更開闊的園林營造空間。始建于清代的天岳書院在官學化影響下布局更為嚴整,且因為規(guī)模受限,其園林營造活動在小空間的塑造、書院主體功能區(qū)域的庭園景觀上更為細膩。以下將結合地方文化和書院歷史,對天岳書院空間布局和園林營造進行具體分析。
按照主要功能,書院空間可劃分為入口、教學、祭祀、藏書、生活5 部分,其中講堂、禮殿、藏書樓是書院的中心單元(圖8)。庭院是天岳書院主要的園林性質(zhì)空間,與其他功能空間相互交織,因此對庭院布局另行分析。
教學區(qū)以三進三間講堂為核心,正對入口大門,講堂與門廳之間是大中庭,視線開闊,烘托講堂的重要地位。天岳書院藏書區(qū)即藏書樓,但已毀,根據(jù)《天岳書院記》,應是大成殿西南側的三開間建筑。天岳書院有嚴格的藏書管理制度,并設有“司書”專職管理。祭祀?yún)^(qū)以大成殿為核心,其用于祭祀孔子和學派祖先。大成殿東側是宋九君子祠、屈子祠,大成殿西側原有羅孝子祠(已毀),以上均是專祠?!短煸罆河洝吩疲骸八吠邢?,春秋奉祀,尊崇忠孝理學以
受到儒家禮樂制度的深刻影響,書院布局嚴整,講究秩序,重要功能布置在中軸。天岳書院入口區(qū)在中軸,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門廳,前檐為門廊,額嵌“天岳書院”橫匾,后檐兩側山墻對開磚券門,連通左右連廊。為后進楷?!?。南宋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平江九人在其門下求學,弘揚理學,被稱為“宋九君子”;屈原投于汨羅江,此江發(fā)源于平江;羅孝子是秦朝地方孝子,孝子祠與屈子祠成忠孝雙廟。可見天岳書院的專祠對地方名人先賢頗為強調(diào)。清代書院官學化,且在清中后期越來越科舉化,具體象征就是祭祀功能的地位甚至超過藏書功能,通過各種祭祀活動來強化書院與科舉的關系[1]。
天岳書院生活區(qū)為齋舍,對稱布局在中軸兩側。每側齋舍又分為東西兩幢,形成狹長的天井院落。書院中軸后段兩側經(jīng)復原加建齋舍,與現(xiàn)存清代建筑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書院歷史格局。天岳書院生徒最多時達200 人,院長從教習或生員中選擇品學俱優(yōu)的人擔任東、西齋長。
從天岳書院各功能區(qū)在總用地的占比來看(表1),生活區(qū)面積最大,說明“學居一體”是書院的重要特征。教學區(qū)占比25%,配套的庭院空間較大,教學仍然是天岳書院的核心。祭祀?yún)^(qū)占比遠大于藏書區(qū),反映了清代書院越來越以科舉為目標,對藏書功能的重視程度降低。與岳麓書院對比來看,兩座書院教學區(qū)面積差別不大,說明教學空間以實際需求為準,而不由書院規(guī)模決定。天岳書院入口區(qū)占比很小,入口空間儀式性不及等級更高的岳麓書院。
天岳書院沒有獨立的園林區(qū),園林環(huán)境主要體現(xiàn)在園林化的庭院上。
庭院大小、形態(tài)的變化增加了空間的流動性。天岳書院的庭院總體呈分散式,以大中庭為主,其他天井、院落基本對稱,強化了書院的空間秩序(圖9)。庭院由建筑和實墻圍合,封閉式的圍合有利于防火隔離。庭院功能具有多樣性:正對講堂的大中庭是集散場所,也是教學空間的延伸,通過植物造景形成書院主要的園林空間;藏書樓和專祠被毀后,書院西南角產(chǎn)生庭院,成為較獨立的園林性質(zhì)空間;湘北地區(qū)冬冷夏熱,天岳書院精巧的庭院天井,可以起到遮陽、通風等調(diào)節(jié)氣候的作用。
圖8 天岳書院功能布局
表1 天岳書院與岳麓書院功能分區(qū)面積
庭院多樣的連接方式,加強了各功能建筑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了空間的連續(xù)性。廊、過廳天井和門洞是主要的連接方式:建筑向庭院一側有外廊(圖10),用于連接主要建筑;在通行空間的轉角連接處,以拱形門洞進行組織和引導(圖11),并形成框景,對應另一庭院景觀,使空間先收后放,增強了空間層次和游覽節(jié)奏變化;在書院講堂和大成殿之間,用屋頂搭設小過廳而不另設墻,形成的小天井庭院亦別有洞天(圖12)。
靈動的空間增強了庭院的園林化,典型的園林要素則強調(diào)空間的園林功能。天岳書院園林空間的營造要素,主要是植物、道路鋪裝和建筑的裝飾細部。
湘江流域書院一般選用樟Cinnamomum camphora、 荷 花 木 蘭Magnolia grandif l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羅 漢 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等鄉(xiāng)土樹種[10]。天岳書院歷史種植的植物有些無從考證,但根據(jù)歷史記載和其中樹齡較久的樹木,目前書院的主要喬木與歷史上的種類大體一致。天岳書院講堂正對的中庭有4 株冠幅較大的桂花,西南角庭院中孤植荷花木蘭。這些鄉(xiāng)土樹種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且多為常綠樹,在夏季能有效遮蔭防曬,冬季也仍富有生機。
圖9 天岳書院庭院空間
圖10 齋舍外廊
在植物搭配上,天岳書院的植物以喬木為主,搭配散植的小灌木,如雀舌黃楊Buxus bodinieri、山茶Camellia japonica、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var.rubrum、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蘇鐵Cycas revoluta。喬灌搭配形成垂直方向的層次,同時保證一定的視線通透度。植物種植方式以對植為主,中庭的植物呈中軸對稱式種植,強化書院整體的中軸對稱格局,突出講堂的中心地位(圖13)。
除環(huán)境和美學意義之外,植物在書院園林中具有更多的文化意義。如桂花有登科奪冠的“折桂”的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成材”與“成才”常被聯(lián)系在一起,以對樹木的栽培比喻對人的培育;書院內(nèi)的主要植物常青不凋,能夠象征長盛不衰、堅韌不拔等精神品質(zhì)。
天岳書院道路系統(tǒng)有一定的等級關系,強調(diào)了空間秩序。主體建筑講堂所在的中軸線是寬3 m 的中心甬道,其他縱橫軸線如齋舍天井,為次級道路,路寬約1.5 m。在草地、花池等綠地中鋪砌小園路,用作連通和游憩。
天岳書院的鋪裝使用本土材料,主要甬道以青石板鋪裝,次級道路為青磚鋪地,小園路則使用鵝卵石和青石板間鋪,建筑鋪裝主要是青磚。鋪裝沒有多余的裝飾,與書院質(zhì)樸雅致的氛圍相協(xié)調(diào)。
鋪裝常與排水系統(tǒng)相結合。天岳書院中庭四周與廊廡相連處,從草坪延伸出用青石鋪裝的斜坡,形成排水渠道;齋舍天井中間道路兩側設排水明溝。
天岳書院的園林主要圍繞建筑的庭院空間展開,質(zhì)樸大方,沒有布置山石和水系。園林營造的匠心巧思更多體現(xiàn)在建筑細部?,F(xiàn)存的建筑基本保存了清代建設時的原貌,青磚黛瓦,三級和五級階梯式山墻,略帶弧線,兩側起翹,勾勒出生動流暢的天際線,極具湖湘地方特色(圖14)。
圖13 庭院植物對植
圖14 封火山墻
天岳書院外墻雕刻著做工樸素而不失精美的石雕花窗,以花卉、五谷題材為主,偶有魚龍等圖案,寓意“香草比德”“魚躍龍門”等。書院大門額嵌“天岳書院”橫匾,兩側為“天經(jīng)地緯,岳峙淵渟”石聯(lián),為李元度書寫,是對書院名的精神解讀,希望書院培養(yǎng)具有經(jīng)世之略的人才。
天岳書院是湖南現(xiàn)存10 余所古代書院中,為數(shù)不多的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作為古代書院建筑,天岳書院規(guī)模較大,功能分布體現(xiàn)書院“學居一體”的實用性,強調(diào)講學和祭祀,典型地反映了清代書院官學化、科舉化的特征。作為地方書院,天岳書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其選址、專祠、庭院空間和園林要素等體現(xiàn)了平江縣鄉(xiāng)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呈現(xiàn)出縣級書院布局緊湊、精巧實用的特點;楹聯(lián)匾額反映了“經(jīng)世致用”的湖湘精神?,F(xiàn)今,天岳書院內(nèi)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機構,是重塑書院文化身份的有益嘗試。而在還原建筑群規(guī)制、對周邊空間的保護以及書院空間的科普講解等方面,天岳書院還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從而實現(xiàn)對書院整體性的保護和利用。
注:圖1 由天岳書院辦公室提供;圖6 來源岳麓書院官網(wǎng)(http://ylsy.hnu.edu.cn/);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