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抗日戰(zhàn)爭時期修筑的滇緬公路,那是戰(zhàn)時我國對外貿(mào)易、接受外援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道。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與滇緬公路連接、溝通這段“動脈”,同樣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樂(山) 西(昌) 公路,其修筑過程之艱難,付出代價之慘重,比滇緬公路有過之而無不及??上ВS著歲月的消逝,時代的變遷,它已經(jīng)被歷史湮沒了。
西昌屬古邛都國,至清代始改為寧遠府,轄八縣(西昌、會理、昭覺、鹽源、鹽邊、越西、冕寧、寧南)??箲?zhàn)之前,由于地處偏遠、交通阻滯,曾被視為蠻荒之地,大涼山里的彝族社會甚至處于近乎原始的狀態(tài)。因此,坊間有“到了西昌,回不了家鄉(xiāng)”之說。
當初為什么要修樂西公路?因為,抗戰(zhàn)爆發(fā)后,我國沿海各口岸相繼被日軍占領(lǐng),進口物資幾乎斷絕了路徑。1938年8月,抗戰(zhàn)期間我國西南聯(lián)系境外的重要通道——滇緬公路通車,緩解了進口問題。但進入大后方四川,特別是戰(zhàn)時陪都重慶的物資,仍需繞道貴州,既費時又費力。因此,修筑樂西公路即可以作為四川連接滇緬公路最便捷的通道(此即川滇西路中段,其前段為內(nèi)江至樂山公路,后段為西昌至云南祥云公路)。另有一種說法是,考慮到抗戰(zhàn)艱苦,萬一重慶失守,國民政府準備再遷都至西昌,那樣,公路交通更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無論哪種原因,修筑樂西公路已成為當時的戰(zhàn)略急務(wù)。因此,蔣介石曾嚴令,一年內(nèi)必須筑成。但終因沿途崇山峻嶺施工困難,盡管先后征調(diào)了川康兩省36個縣24萬彝漢等各族民工,還是用了兩年多時間(1939年~1942年),才以血肉之軀趕筑而成。其施工難度與犧牲遠超滇緬公路,并且同樣為抗戰(zhàn)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樂西公路被譽為“絕地通途”“民族命脈”。
樂西公路的起點在樂山,僅樂山縣就征調(diào)了筑路民工近六千人。同時,全路數(shù)以十萬計的民工給養(yǎng)、筑路材料、設(shè)備工具,也大都要從樂山運送。最令人震驚和慨嘆的是,由于工期緊迫,一再調(diào)整,材料供應(yīng)不上,施工缺乏經(jīng)驗,自然條件惡劣,加之缺糧、疲勞、疾病、工傷等原因,到1942年初通車時,工程傷亡人數(shù)多達30000余人,其中死亡14000余人。
1944年秋,重慶大公報記者赴西昌采訪。其時,樂西公路通車不過兩年多,卻因負載過重,加之后來滇緬公路斷絕,失掉原來的軍事價值,養(yǎng)路問題愈發(fā)不被重視,以致造成路面非塌即爛,橋梁失修,車行甚險。來往客車僅逢五逢十由樂山與西昌對開,全程最快也需要走7天。
樂西公路起于四川樂山,跨青衣江,過峨眉山,循大渡河,經(jīng)新場、金口河,翻越蓑衣嶺至巖窩溝,過富林(漢源)、石棉、冕寧、瀘沽,止于西昌,全長525公里,平均海拔兩千米以上。這條公路穿越崇山峻嶺,沿途河流湍急,是聯(lián)接川康兩省的交通咽喉要道。
大公報記者報道稱:從樂山到峨眉,路況尚可?!斂蛙嚀u搖晃晃地爬上金口河大瓦山蓑衣嶺時,嶺巔積雪已逾半尺,既無人煙,亦無鳥啼,令人切身感受到了那確實是樂西公路最為險峻的一段。
蓑衣嶺是當時川康兩省的界山,因終年云霧彌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備蓑衣、斗笠等雨具而得名。其險峻在山高路窄,路旁就是數(shù)百米的深淵,一旦汽車失控,便是粉身碎骨。這段工程完竣,付出了3000余人傷亡的血的代價。據(jù)《川省公路史志》載:“昔日征調(diào)之民工,在蓑衣嶺筑路無御寒衣被,一夜凍死仁壽、井研、犍為等縣民工二百余人?!睙o怪當年通車時,時任國民政府交通公路總管理處處長兼樂西公路施工總隊長趙祖康先生,特別撰文并題寫了悲壯的“襤褸開疆”紀念碑,勒石于蓑衣嶺上。碑文記曰:“蓑衣嶺乃川康來往要沖,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為樂西公路之所必經(jīng),雨霧迷漫,巖石陡峻,施工至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來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調(diào)集本處第一大隊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間,開鑿工竣,蠶蟲鳥道,頓成康莊。員工任事辛苦,未可聽其湮沒,爰為題詞勒石,以資紀念。”過往旅客讀了,無不感佩筑路工的毅力與精神。
翻過蓑衣嶺,就是更險峻的巖窩溝。遠遠望去,山腰間彎彎曲曲的公路,猶如絕壁上畫出的一條細線。汽車在“細線”中爬行,穿山而過者三匝。車過處,上有令人眩暈的峭壁,下臨望不見底的深淵,洞壁流水不知從何處來去,乘客人人膽戰(zhàn)心驚。人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說的是四川劍閣行路難,但比起蓑衣嶺、巖窩溝,劍閣之難恐怕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行車尚且如此,當年筑路的艱險可以想見。為了開山,當年民工們都是用繩子拴住腰,從幾十米高的峭壁上懸掛下來攀石爬行,硬是用錘子、鋼釬,生生在堅硬如鐵的石壁上鑿出了一條約4米寬的橫臥“U”形槽,僅容一輛汽車通行。為了打通這不到7公里的險要路段,竟犧牲了1400多人,平均每五米施工就有一名民工喪生!有公路工程技術(shù)人員手記曰:全國抗戰(zhàn),一寸山河一寸血;樂西筑路,每米工程每米魂!
即使在那樣艱險的條件下,許多民工每天勞動也在10小時以上,甚至夜間打著火把工作。有記者在樂西公路工地上遇到三位分別來自山東、皖北的石工,他們拿很少的報酬,辛苦地勞作,只盼著早日修通公路。他們說:“現(xiàn)在打仗,我們能做什么呢?我們沒有錢,只有兩只手,所以只能為國家做點粗活,也算是盡點本分,對得起良心?!边@番樸實的話,聞?wù)邿o不為之感動。樂西筑路民工對于抗戰(zhàn)的貢獻,無殊于前方作戰(zhàn)的士兵。
樂西公路通車后,西昌交通大為改善,不僅人口增加,商業(yè)也發(fā)達起來,加之金融交易、郵政開通,才日漸繁榮。特別是水力發(fā)電廠的建設(shè),更給西昌增添了現(xiàn)代文明——電燈、電話、電報,隨之而來的還有廣播電臺,進而有了現(xiàn)代意義的初級教育機構(gòu)……曾經(jīng)深居荒蠻大涼山中的西昌,破天荒地開始步入二十世紀文明。
樂西公路的筑成,是中國抗戰(zhàn)史上的一個奇跡,是中國筑路史上的一段史詩,凄苦而悲壯。作為后來人,我們不應(yīng)忘記當年那24萬筑路民工,特別是那14000死難者對抗戰(zhàn)勝利所做的犧牲。
今天的西昌,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作為我國目前唯一對外開放的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還因為優(yōu)越的氣候環(huán)境和獨特的人文歷史,成為西南邊陲的一顆明珠。當年,從樂山到西昌要走7天,如今,從成都到西昌,走高速公路,車程只要5個小時,空中飛行不過50分鐘;當年,大涼山的彝族同胞還在刀耕火種,僅僅學(xué)會了使用鐵器,卻不能制造鐵器;當年,他們懂得用當?shù)匚锂a(chǎn)換取先進的武器彈藥,卻只是為了打獵,乃至仇殺……如今,這里已經(jīng)發(fā)射了諸多世界領(lǐng)先的火箭、衛(wèi)星,用于造福人類。今天,徜徉西昌街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漫步邛海之濱,濕地公園鳥語花香,許多內(nèi)地城市未見得有如此優(yōu)美的境地。因此,說大涼山地區(qū)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絕非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