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嬌
(1.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 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許敏歧,一位 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創(chuàng)作的廣西作家,著有散文集《霜葉集》、詩集《風雨集》,以及散文詩集《綠窗集》《荒原的苦戀》《經歷荒原》。許敏歧的創(chuàng)作不僅將散文詩這種極富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文體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且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屬于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理念:偏重“物象”的情節(jié)結構與偏重“心象”的情緒結構。許敏歧在其散文詩合集《經歷荒原》中這樣闡釋這一理念:“所謂情節(jié)結構,是指作品在進行藝術構思時,思維更偏于物象……所謂情緒結構,是指構思時,思維更偏于心象。動筆之前,眼前沒有具體的事或物,而胸中,則有化為韻律的情緒,在反復縈回?!盵1]10當情節(jié)與情緒相結合,許敏歧的詩歌結構呈現(xiàn)出一派獨特天然的詩歌意趣,其以一種詩化的泛靈論方式營造了自己專屬的詩歌空間,與其創(chuàng)作理念遙相呼應。
在里爾克的觀念中,詩歌空間這一理念是指將外部世界對象性的投射復歸于內心世界,以自身體驗重新煥發(fā)物質世界的靈魂。在《空間的生產》中,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亦有類似論述。列斐伏爾將空間解析為三重概念的組合:“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xiàn)、再現(xiàn)的空間,亦即感知的空間、構想的空間、生活的空間?!盵2]112列斐伏爾在此將空間概念解析為逐一拓展延伸的層次,具體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便是創(chuàng)作者經驗的空間、思維的空間和變形的空間??臻g既是創(chuàng)作者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同時也是其精神的表征。具體到散文詩創(chuàng)作當中,如佩索阿《惶然錄》中隱藏在幽深之處的樹林,博爾赫斯文本中體現(xiàn)著人本主義的撒哈拉沙漠,聶魯達筆下充滿力量、卓異光彩的大地……每個詩人都自有其獨特的詩歌空間,在這一空間中所反映的不僅是個人豐富的生命經歷,更加呈現(xiàn)出詩人蓬勃的生命意識。許敏歧作為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的佼佼者,其詩中也貫穿這樣一個特別的詩歌空間:荒原。
孫玉石在《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潮史論》中這樣詮釋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荒原”情結:“是在T.S艾略特影響下,一部分中國現(xiàn)代派詩人頭腦中產生的對整體人類悲劇命運的現(xiàn)代性觀照,和對于充滿極荒謬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意識?!盵3]200艾略特筆下的“荒原”勾勒出了整個西方社會的衰敗與絕望,而中國現(xiàn)代派詩人如廢名、何其芳等人將“荒原”中國化,化身為閉鎖的園林、荒蕪的城鎮(zhèn)、廢棄的樂園……不同于艾略特在幻滅中皈依宗教的選擇,中國的現(xiàn)代派詩人們更加直面現(xiàn)實。他們無意于將荒原變?yōu)榉趸裨拏髡f的虛幻之地,而是繼續(xù)書寫“荒原”的真實與凋敝,并在其中加入對荒蕪現(xiàn)實的批判,更有對痛苦的直面與追訴。詩人們企圖用詩歌潛入人類心靈的深層世界,將痛苦轉化為一種異質戰(zhàn)斗力,用詩句撰寫出自己對歷史、時代、現(xiàn)實的辨別與體認,并于其中破舊立新,探尋真相。而許敏歧所書寫的“荒原”意識,所營造的荒原空間,又與上述兩種傳統(tǒng)不同,似在悲觀與救贖之間更推進了一層。
隨烏云卷地而來,噼啪直響,呼呼直竄的野火,對荒原是一種最兇殘的掠奪。于是,裹著淡淡輕煙的一片焦土,代替了不生不死渾渾噩噩……于是,也第一次有了可能,如箭矢一般,荒原上開出簇簇血紅的花朵。
——《荒火》[1]32
許敏歧散文詩中的“荒原”空間,不同于艾略特的毀滅之地,也不是中國現(xiàn)代派詩人筆下生機全無的凋敝場所,反而是一個全新的、動態(tài)的、具有生命力的詩意之境。宇宙于此開始,或說宇宙在此重生。許敏歧的荒原空間不僅映照了作者自身對宇宙時間觀、生死觀的認知,更是其靈魂的燭照與涵容,充滿歷史感的冷峻與反思。要解讀其個性內涵,需從這一空間的動態(tài)特征與當中蘊藏的生命意識出發(fā)進行思索,方可窺其全貌。
許敏歧筆下的荒原,荒而不寂。當荒原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喻象,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意象群?;脑膭討B(tài)之美是以風雨雷電等自然力展現(xiàn)的,與原始的洪荒之境動靜結合,彼此激活。一如許敏歧本人所闡釋的情節(jié)與情緒結合的創(chuàng)作理念,“荒原”這一空間是給予作者靈感的情節(jié)結構, “荒原”中最常出現(xiàn)的雷與閃電則是激發(fā)作者內心動蕩的情緒結構。如果說荒原是空曠的實在,那風雨雷電就是作者的閃動靈思,它們不僅讓荒原蘇醒,而且還賦予了其鮮活的個性內涵。
“在荒原,雷正艱難地誕生——它的利爪在撕,但又總也撕不破,那正在把它孵出的卵?!盵1]10雷自荒原誕生,卻無法沖破荒原的束縛。于是雷電以摧毀者的姿態(tài)蒞臨荒原,凝固與寂靜被打破了,詩人此時賦予雷電全新的美學意義——一個能夠讓人逃離固有秩序,進入新生的所在?!傲恋囊鄣拈W電,一下映出我的身影,一下又把我的身影抹去。凝然佇立。為了開墾這莽莽荒原,我對渴望,雷火,能把我淬成一張鋒利的犁!”[1]12雷與電在許敏歧筆下已然是一種不和諧的張力,當它們在詩歌中出現(xiàn),往往帶來無序與毀滅。這種來自大自然無法反抗的破壞力,與命運對待人類的粗暴態(tài)度不謀而合,詩歌的力量也在這樣的緊繃與對抗中呼之欲出——以柔韌應對粗暴,以希望瓦解宿命。雷與電在此背負著雙重的象征,一方面是作者本人思維的跳躍與靈光的乍現(xiàn)——“天邊曲曲折折的閃電,是我思維的長路?!?一方面象征著希望與毀滅裹挾在一起能夠讓人重生的全新力量。外表的物性被毀滅了,附著于其中的靈魂才能完全獲得自由,借由詩歌獲取全新的生存空間。雷電之下的風雨,便是這樣新生的產物?!皰吨哪娘L,雷雨呼嘯而至,頓時,荒原上,出現(xiàn)一條洶涌的河,每朵浪花都在跳躍,都在吶喊,都在張揚生命的快樂?!盵1]74當風雨雷電與荒原共同流淌成生命之河,營造出的空間有一種粗暴的殘忍與夢幻的詩意。粗暴與夢幻兩種特質并存,卻不相違背,粗暴的是不可逆、不可違抗的物理空間與機械時間,而詩人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性,對混亂與毀壞進行冷靜觀照,將這種毀滅化為詩中的重生之力,以詞語和圖像來吟唱靈魂的堅韌與侘寂之美,從而取得了屬于自己的詩性空間,脫離了讓人變形扭曲的現(xiàn)實。
許敏歧的荒原空間之所以具有動態(tài)的生命力,正是因為他在創(chuàng)作上注重對意象群的整體營造,當風雨雷電與荒原交相輝映,詩人用其構筑出一個屬于指向自我歸屬的,更具立體感與生命力的所在。 “荒原,我的母親!你聽我說,既然你生了我,養(yǎng)了我,育了我,這一生,我的思維,我的雙手,就絕不會空著。不是把你明亮的陽光摘采,就是把你陰晦的風雨收割?!盵1]13“荊棘是個奇怪的巢,而它是個莫名其妙的卵,盤旋的烏云,竟是孵化她的母親——說不定,一朝出殼,會是濺起一天大火的雷電。”[]14在這里,風雨雷電與荒原的關系昭然若揭——被孕育與孕育。詩人對自然之道的理解也更加有了層次,毀滅與破壞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與其共存并互相依賴的所在;詩人的靈魂所追求的不是輕松與安然,恰恰是不安與緊張。許敏歧勇敢地用藝術駕馭了這種混沌與痛苦,用破壞混沌的方式來抵達新生,用淋漓盡致的痛苦來摧毀重建。正如波德萊爾一樣,勇敢地承擔起粗暴的精神斗爭,這斗爭是他自己的敘述,也是詩人的宿命。正是因為如此,許敏歧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才能展現(xiàn)出作者自己所渴望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詩性空間。
除去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人與動植物也是荒原中的重要存在。如果說風雨雷電是荒原的動態(tài)之美與力量源泉,那么人與動植物便呈現(xiàn)了荒原空間的生命意識,將許敏歧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拓展到更豐富的意境,直至深入哲思層面。
相比于荒原之偉大與雄壯,人與動植物在荒原這一空間上的呈現(xiàn)是卑微而弱小的?;脑系娜祟?,總是迷茫倔強——“過去那些荒死的鬼,是不是還提著白紙糊成的燈籠,年年春天,都在等待著,一個冷雨的清明?” “他已成了一只郵筒,站在荒草間……落滿了新新舊舊的鳥糞?!?“生活在荒原上的女孩,卻風風火火,而且特別珍視,每一朵花信……幾分野性里,淚光盈盈?!?荒原中的動物,也總是零落而孤單。“草叢里,催耕的陽雀,一聲迭一聲。”“一只瘸了腿的狼,拖著長長的尾巴,低著頭,貪婪地舔著地上泛出的堿,像舔著淡淡的月光?!?荒原中的植物,野蠻生長,無人知曉?!澳敲词菪?,那么孤零,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個性,當風暴來臨時,每一枝花的頭頂,都頂著一朵烏云?!薄吧难劬偙犻_,心愿就是鮮亮的花朵,而長出來的總是一些,總是一些帶刺的蒺藜”, 作者也寫那些驕傲而不常見的植物,如勿忘我“在心中,你是不竭的泉。在頭頂,你是星光一顆。”如罌粟花“從牧草間探出頭來,枝枝高挺,晶瑩得像一盞盞金燈?!边@是一個由孤獨的個體,和個體的孤獨組成的荒原世界,許敏歧讓尋常之物重新沉入了其形而上的隱秘來源中,讓悲壯感昭然若現(xiàn)。
悲壯感,來自于孤獨與反抗,這兩者亦是荒原的生命底色。生命意識,不僅指向包容“生命”這一概念所需的語言技巧與想象力,更意味著作者本人透析現(xiàn)實所具備的視野與判斷力。在許敏歧筆下,動植物與人類同樣具備生命意識,它們的生命底色同為孤獨。這種孤獨如科雷莫爾在《關于詩歌的思考》中所提到的“沉默之物”一般,在自我言說中透露被言說者的生命感知。詩人所感知和書寫的孤獨,借由荒原中的生命傳達,自有其用意。貢戈拉相信,詩歌的價值是與其對外部世界的常規(guī)疏離成正比的,但這種疏離不是指脫離物外而傲然神游于太虛,恰恰相反,而是在生命的孤獨與荒蕪中,仍舊保持與生命的熱切鏈接,以獨立來獲取真正壯健的生命之力。從以上摘選的詩句可以看出,雖然人與動植物,在草原上都是卑微孤獨的存在,但它們有著極為強韌的生命力,對自己的處境也有著清醒的認知,詩人如此為這些荒漠生命做了注解:“不需要人知道,更不祈求理解——既然是生命的花朵,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盛開?!?/p>
許敏歧散文詩當中的精神力量在此油然而現(xiàn),他不是再現(xiàn)生命,而是創(chuàng)造生命。這個生命是以語詞構成的荒原,這個荒原是用詩意構成的空間。詩意不是來自于奇崛的想象與標新立異的塑造,恰好正是來自平凡普通的生命。詩人試圖將靈魂從某種束縛與僵硬中解脫出來,挽救出精神的自由,證明平凡的珍貴。人們必須以理性的力量來燭照孤獨,從日常中獲得堅韌的詩意。從這個角度來說,許敏歧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比前輩們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地方,就是把荒原帶到了俗世,建立起了一個與庸常命運進行對抗的精神圖景。
許敏歧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作為一名經歷了各種創(chuàng)作思潮的老作家,作為一名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許敏歧始終秉持作家的自省與警覺的精神。他意識到,詩歌必須恢復到個人生命的具體境地中去,與歷史賦予一代人的詩學意識應該保持著互相審視的態(tài)度,才能使散文詩創(chuàng)作始終煥發(fā)屬于自己的獨特生命力。這種差異與分歧,在其后期創(chuàng)作中愈加明顯?!蔼b獰的烏云,低低地壓在荒原上……一生的日子,都是沉沉的,他渴望雷電的利爪,來撕開他麻木的胸膛?!痹S敏歧將其敏感的靈魂交于詩句,試圖將創(chuàng)作成為一種獨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構成物,“荒原”空間就在這樣的渴求中形成了。
許敏歧對“荒原”這一空間的理解,相較于艾略特和中國現(xiàn)代詩人們,更多了幾分斑駁的豐富,有掠奪有燒毀,有清醒有重生。他的荒原空間之所以呈現(xiàn)出如此駁雜的特質,不僅是其現(xiàn)實經歷的濃縮,更是其對文學審美空間的探索。荒蕪與絕望只是表象,內里涌動并寄寓著詩人尋求真理與光明的艱辛努力。他用風雨雷電入詩,以人類和動植物為主角,書寫出屬于自己的荒原故事。當荒原中的一切進入許敏歧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便經由詞句獲得了自己的線條與顏色,美和丑緊密聯(lián)系,生與死相互依傍,許敏歧借此完成了對現(xiàn)實的重新雕塑,使“荒原”空間真正成為內心表達的媒介,也使得生命在其中獲得了原始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