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文
“認知行為法”是通過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輔導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在對學習受挫者的認知問題上,通過對話啟發(fā)、演繹推理、重構認知、行為跟進等輔導手段,改變這類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看法與態(tài)度,及其呈現的心理問題和錯誤行為。
一、案例描述
小琪,是一位文靜且學習勤奮的女孩。小學里成績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長。進入初一,學習成績基本上在班級前幾名,大家一致推選她擔任班長。進入初二后,小琪雖然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名次卻不進反退,為此她感到很迷茫,上課精神恍惚,自習課常發(fā)呆。
二、分析診斷
根據小琪的情況分析,可以得出她是由于學習動機過強,從而導致了學習效率降低和成績不盡如人意。研究發(fā)現,學習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當學習動機過強時,人的生理處于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其焦慮水平升高,這樣,必然會限制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正?;顒?,進而降低其思維和記憶的效率。小琪認為:為什么我的付出沒有回報?我努力了就應該成功。問題的根源在于她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導致心理狀態(tài)的失衡,因此要著力調整她的思維和行為認知模式。
1.對話啟發(fā),發(fā)現忽略的隱性問題
小琪因為近期考試成績退步,情緒異常低落,課堂上無精打彩,課間也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位置上,與同學幾乎沒有什么交流。鑒于她的狀況,我利用晚自習時間與她有了一次深入的談心,通過交流,啟發(fā)小琪進行自我反思和尋找原因。
師:“小琪,從小學到初中,你在學習、工作上都很出色,老師們對你的評價都很高?!保ㄙ澝溃?/p>
生:“以前成績還可以,現在可不行了。”
師:“為什么說成績不行了呢?”(求證)
生:“初一的時候我每次考試基本上都是班上前3名,而現在我只能在前10名左右?!?/p>
師:“班級前10名也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好多同學還以能考進前10名為榮呢?!保ɑ貞?/p>
生:“可是我學習已經非常努力了,初一的時候學得還比較輕松,而現在卻好累,成績還沒有進步,每天都覺得好煩?!?/p>
師:“你覺得你勤奮了,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虛擬與假設)
生:“是啊,付出就是為了回報。”
師:“如果不努力,前10名也不一定能保住,所以現在的成績就是對你的回報?!?/p>
她沉默了。
師:“你的同學中只有你一個在勤奮學習嗎?”(預設)
生:“不是,有許多人比我還努力呢!”
師:“那么,他們都比你成績好嗎?”(旁敲側擊)
生:“也不完全是?!?/p>
師:“別人可以接受考試失敗,為什么你不能?”(追問)
生:“我覺得自己還可以更好些!”
師:“想要成功,除了努力,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更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保ㄒ话慊夹g)
生:“我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會成功,還要考慮周圍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習效率?!?/p>
我微笑地點了點頭。
師:“是呀,努力不是萬能的,但不努力是萬萬不能的?!保ɑ貞c肯定)
接下來的聊天變得輕松多了,我們交流了關于初二與初一在學習內容、深度、難度、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話題,她還和我講了她的家庭生活,因為自己的壓力大,導致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也沒有以前那么好了,她很想改變這一現狀……后來,我們繼續(xù)討論緩解焦慮、放松情緒的方法,練習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技巧。布置給她一項作業(yè):每天練習呼吸和肌肉放松兩次,每次10分鐘。
2.演繹推理,檢驗表層錯誤的觀念
第二、三次輔導中,小琪暴露出一些表層錯誤觀念和判斷偏差,如:“我這么努力,成績卻退步了,同學們一定會看不起我?!薄案改敢欢▽ξ曳浅J!睂τ谶@些表層錯誤觀念或邊緣性錯誤觀念,認知行為法常用建議、演示和模仿技術進行檢驗。
首先我建議小琪通過不同方式收集同學們對她的看法,小琪通過詢問好友了解到大多數同學非常關心她,不明白她為什么悶悶不樂,大家對她的成績并不在意,更沒有因為她的成績退步而輕視她。我又將學生對班干部的民意測評結果告知小琪,民意測評回饋的信息小琪感到意外,同學們非常欣賞她,因為作為一班之長,她為班級做了許多事情,她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同時還有同學鼓勵小琪要自信,不要過分在意成績。通過信息收集環(huán)節(jié),小琪多了一份自信。
其次我告訴小琪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認識自己,回顧與父母接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感受父母的心意。通過一段時間的回顧、感知、反思,小琪認識到爸媽還是非常理解自己的,對于她學習上的退步也是一種包容的態(tài)度。同時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家里過于任性與沖動,漸漸地學會了克制,再也沒有出現向父母吼叫的現象。
最后我要求小琪在數學學習上制定“一小步”,從訂正錯題和整理錯題集開始改變數學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小琪也逐漸發(fā)現:雖然有些事情沒有達到她的期望,但是也沒有原先她認為的那么可怕。
3.重構認知,糾正核心的錯誤觀念
輔導進行到這里,深層錯誤觀念往往以一些抽象的與自我概念有關的命題表現出來。第四次輔導,小琪不再用具體事件來解釋自己的不行,但還是堅持認為“我不行,努力也沒有實現目標”。我嘗試運用認知行為法的語義分析方法,促進小琪重新歸因,重構認知,合理認識自我。
師:“你說你不行,能說說具體什么時候開始有這種想法的?”(預設性詢問)
生:“初二以后吧,以前我覺得自己還是挺不錯的。”
師:“那再說說具體點,什么不行?”(再次詢問,探索本源)
生:“數學不行,總是拖我的后腿。”
師:“也就是說,只有數學不行,其他學科還行,是嗎?”(反問求證)
生:“明白了,我只是數學存在問題,成績沒有達到目標,但并不是所有學科不行,更不是任何事情都做不好。”
師:“現在感覺好些了嗎?接下來你如何打算?”(肯定啟發(fā))
生:“嗯,我明白了,我要自信些,看清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對癥下藥?!?/p>
這次布置小琪的家庭作業(yè)是:當那些自我否定性概念出現時,馬上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造句,并體會這其中的感覺變化。
4.跟進行為,激發(fā)潛在的成長動能
利用認知和行為的相互作用性,建立起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這一認知行為法的特點,我更多地用在了第五、六次的輔導中。這兩次輔導中,小琪明顯開朗了許多。她說現在每次數學作業(yè)都是老師面批面改,自己能夠訂正錯誤,糾正了許多錯誤的理解,自己對數學知識理解更清晰了,解題方法更熟練了,少了許多煩惱,心情變得輕松了。這兩次的討論重點是數學學習的自我期待和制訂進一步的學習步驟,強化鞏固學習成果。
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是按商定的辦法行動起來,體驗行為,改變更多積極情緒,鞏固正確的自我概念。學會獲得積極體驗的方法,實現自我成長。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小琪的學習煩躁情緒明顯好轉。不再一味地陷于“努力”就等于“好成績”的思想糾纏中不能自拔,通過學習方式的調整和老師的幫助,數學成績也不斷提升,即使遇到波動,也會積極尋找原因,總結得失。小琪整個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再也沒有出現鬧情緒的事情。
三、案例反思
辨清根源,是方法的運用準則。對癥才能下藥,青春期諸多的核心和源頭就在自我意識。小琪過于勤奮,特別渴望成功,但容易自責、情緒波動和緊張焦慮。根源在于表層的邊緣概念和核心概念認知混亂,缺乏邏輯性。理清其層次和秩序,糾正認知是本案例取得效果的基本保障。
隨機應變,是實操的核心理念。輔導的精妙在于方法的靈活運用和整合。本案例中,借助家庭作業(yè)把行為矯正分散于整個輔導過程,較好體現認知和行為的相互強化效應。而引入“對話提問”“小步走”“向未來”等焦點解決的方法和理念,則促使小琪自我反省,主動調整心態(tài),消除焦慮,重拾信心,快樂學習。
行之有效,是輔導的價值所在。解決問題才是輔導的關鍵。要在輔導中引導目標思想不斷感悟升化,從而做到正確認知自我的重構。當正確的認知和行為帶來良好的體驗時,被輔導者才能真正走出困境、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