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剛
村子里生活,串門兒最是尋常,相當于瀏覽更新“朋友圈”。每天不到別人家坐坐,扯扯閑篇兒,似乎渾身不自在。
我家住在村中心,緊鄰村路。正房是典型的老式太行民居,坐北朝南,出房檐,有臺階,每個出太陽的冬日,門前都是暖洋洋的。加上父母忠厚熱情,雖是祖上留下的三間老土坯房,卻也總吸引著太多鄉(xiāng)鄰到我家串門兒,從日出到日落,沒個消停。
這一天,做飯,吃飯,做活,一切都在眾目睽睽之下,啥也瞞不住人。
做一頓面條,有人盯著你和面,搟面,煮面;燉一鍋肉,有人聞著香味兒就來了,還要夾一塊兒嘗嘗;攤煎餅,炸油糕,有人會順走幾個。端著飯碗來的,干脆就坐下湊成一桌。來得多了,母親常逗趣說:“別光閑著,洗洗手給包餃子,幫著剝花生,去給燒把火,去給打桶水……”來串門兒,搭把手,正常。
從東屋到西屋,母親常是從東臺階下,再從西臺階上,再繞回來。有時急了,就沖那些坐著、蹲著、站著說話、曬太陽或扎堆兒打牌、下棋的人喊:“你們有點兒眼力見兒,讓讓,讓我過去?!彼麄儾⒉粣?,欠下屁股,側下身,繼續(xù),真不拿自己當外人。也好,這倒熱鬧。
可熱鬧是他們的,天生愛靜的我并不喜歡,嫌煩。他們到我家串門兒,我就跑出去玩兒,或到別人家串門兒。
最常去的是張爺爺家。他家是教師世家,藏書多,家人說話也謙和。我去了,和張爺爺招呼一聲,就鉆進書房不出來,直到母親喊我回家吃飯。張爺爺看我舍不得走,就笑瞇瞇地說:“喜歡看,就拿回家看?!蔽遗d奮不已,揣上書,道聲謝,連蹦帶跳跑了。若碰巧他們家人都在,便湊前說說話,可知天下大事,可明是非曲直,可幫我解疑釋惑。想來,我文學、禮德的啟蒙,還都是串門兒得來的呢。
哥也愛串門兒,但總是七繞八拐地成功甩掉我這個“小尾巴”。我曾偷偷跟著,待他進到紅梅姐房間一會兒后,騰地闖進去,原來還有樹紅哥、小建哥、艷春姐,聽著錄音機打撲克,桌上放著哥親手做的小臺燈。我想,哥是對紅梅姐“有意思”,才常去串門兒的吧?被哄出來時,我還不忘做個鬼臉,起個哄。
對串門兒的煩,在我上初三的那年冬天達到極致。家里只在正屋生了火,晚上著急寫作業(yè),可串門兒的一撥接一撥聚了滿屋,看電視,磕瓜子,聊閑天,吵得我心緒不寧。私下里與母親說:“今晚一定要下‘逐客令’?!蹦赣H嘆口氣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平時沒少幫咱,串門兒時送棵菜,送個瓜,幫個忙兒常有。咱忍忍!實在不行,后山有個防空洞,不冷,娘給你打掃打掃,點根蠟,也能學習?!弊源耍强诙闯闪宋业摹氨茈y所”,留下了我挑燈夜讀的身影。
一村人就這樣在往來串門兒中,互幫互助走過了幾十年。如今回家,我對串門兒的已不煩了,竟盼著有人來,擠滿屋,坐滿門前,聊聊家長里短,可卻是來客寥寥,安靜得讓我心里空落落的。外出的外出,逝去的逝去,忙碌的忙碌,有閑心湊到一起的,也就僅剩與父母年紀相仿的那些人了。
一日,鄰居大叔微信傳來一張照片:父親拉著板胡,母親與一幫老頭兒、老太太們圍著曬太陽,聽得入迷。我一時想落淚,但更多的是欣慰。父母常說,真想天天有人來串門兒,老姐妹兒、老哥們兒們說說話,逗逗嘴,也算有個樂子;時不時地有人給你捎個話兒,報個信兒,挺好。
我想了,以后每次回家,頭一件事兒就是:沏好茶,備好煙,等著或招呼我那可親可愛的鄰里來串門兒,再續(xù)鄉(xiāng)親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