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在家隔離時間長了,發(fā)幾句牢騷是可以理解的,誰愿意老悶在家里??!要看到我們?nèi)〉眠@場斗爭勝利要靠人民群眾,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對群眾出現(xiàn)的一些情緒宣泄,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绷暯娇倳浽谖錆h東湖新城社區(qū)考察時的一席話,飽含深厚人民情懷,溫暖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對待公眾情緒的基本原則: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遇到群眾發(fā)牢騷,先不要排斥,而是要換位思考,搞清楚牢騷從哪里來,這是理解。讓群眾宣泄一些情緒,天塌不下來,要有治理自信,這是寬容。很多民間聲音其實蘊含著解決問題的途徑,從中吸收合理意見,改進工作方法,這是包容。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指明了化解情緒的方法,即用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等具體工作來服務群眾、贏得群眾。只有全心全意依靠群眾,才能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
近日,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調查了全國5萬多名普通民眾的心理壓力和情緒狀況,結果顯示,約有35%的受訪者遭受心理困擾,有明顯的情緒應激反應。情緒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人們?yōu)橐咔榉揽刈龀龅淖畲笠彩亲钣行У呢暙I,便是自覺隔離在家,主動減少甚至摒棄社交。這有利于疫情防控,卻不利于情緒疏導。
另一方面,從疫情發(fā)生至今,從治理體系到大量的決策乃至一些具體崗位的具體人,不僅經(jīng)受著疫情的沖擊,而且持續(xù)接受著公眾的審視與評價,暫時出現(xiàn)一些解不開的疙瘩在所難免。但從長遠看,這對于我們完善現(xiàn)代化治理體系是有幫助的。
如果說防控病毒傳播需要全社會組成一張網(wǎng),對待公眾情緒也需要一張網(wǎng)。這張網(wǎng)要足夠靈敏、足夠暢通,將各處的聲音、訴求連接起來,用我們共同的智慧去解決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綜合澎湃新聞、《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