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科舉的發(fā)展階段及其文化特征

2020-03-20 09:59徐振寧
關鍵詞:文化特征階段性

徐振寧

摘 要:本文旨在對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形成及其發(fā)展階段進行描述說明,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科舉在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以及在不同朝代體現出的文化特征。選拔官員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階級鞏固政權的必要手段,選拔官員的方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不同的人才選拔方式在不同階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科舉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選拔官員的重要方式,起源于隋朝,經歷1300多年的歷史,同時也為不同朝代選拔除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統(tǒng)治所需的人才。科舉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科舉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不同統(tǒng)治者利用科舉選拔官員的不同需求,科舉制度處于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科舉科目從繁到簡,科舉規(guī)則從寬到嚴,科舉內容由多樣到統(tǒng)一,體現了科舉制度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不斷優(yōu)化,也逐漸地使科舉演化成了封建社會荼毒讀書人的一種腐朽社會制度。從客觀的歷史角度,科舉的出現確實為不同朝代的統(tǒng)治者選拔出諸多的優(yōu)秀人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和統(tǒng)治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現代社會人才選拔積累了歷史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科舉發(fā)展;階段性;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D6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02-0041-06

科舉雖然以進士科的設置和出現為標志,但作為封建社會中較為先進和合理的“選賢任能”選拔方式,它的出現是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科舉的出現和實施是封建社會發(fā)展中多種思想共同作用和沉淀的結果。追溯歷史,科舉的萌芽早在隋朝之前就已經破土而出了。

在科舉制度實行之前,主要選用采用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他們雖然與科舉有著不同的舉人方式和途徑,但深究其選拔官員和人才的方法,我們可以發(fā)現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選賢、選能的思想。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時期,察舉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而選擇和采用的選拔人才的制度。此制度直到西晉時期逐漸趨于完善,到了南北朝時期,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xù)和發(fā)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對兩種制度內容的闡述和分析,隋以前除卻士族繼承的選拔人才方式,基本內容和方式都較為相似,而他們與科舉的區(qū)別則是在于舉人過程中制度的不同和測試內容的不同,隋以前的舉從方法對于人才的考評側重考評,對于人才的評價沒有具體和量化,而科舉制度對于人才的考評則是通過具體的科舉來對人才進行更具體的評價。

一、隋朝從分科取士到始建進士科

在經歷了一代的紛亂,隋煬帝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為了加強中央的集權,他開展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來鞏固隋王朝的統(tǒng)治。在人才選拔方法,隋煬帝廢除了九品中正法,取消了州郡長官選舉任命的權利,將人才選用、官員委派的權利全都集中在中央史部,形成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畢歸考功?!钡木置?。

在廢除九品制度以后,隋煬帝為了滿足朝廷對人才的需求,開設了七次特科進行官員的選舉。在這七次的特科的官員選舉中,與漢以來官員的選拔方式有著相同的方法,但有三點卻是值得考量。第一,“制工商不得仕進”,商人不能入仕,這種重學輕商的思想在中國社會中影響深遠;第二,罷除京城之外的官學,將國子寺從太常寺中獨立出來,改寺為學,使教育與宗教成為兩個獨立的系統(tǒng),這在古代的教育史中是第一次;第三,“二科舉人”,科舉二字早在隋朝之前就已出現,但這里強調的則是分科舉人,對后世科舉因素的構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隋文帝在開設特科時,他也開設??七x拔人才,其中包括秀才、孝廉和明經科,而秀才是三科之中最難的一科,秀才的科舉涉及內容非常多,而且經常會出現加試的情況,而且在隋朝秀才笠考中,還有出現考官為難考生的事情。因此,雖然秀才在隋朝是常科但并沒有為當時的隋王朝選拔出大量人才。

“進士”一詞的出現,我們無從考證,進士一詞作為科舉取士科目名稱在當今的學術界也有多種說話,但通過多個派別和學士的論證,普遍認識,進士科的出現是在隋煬帝時期。進士科成為科舉科目意味著科舉時代的開始,而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成為科舉的??疲瑢W界則把這認為是科舉制度開始的標志。進士科在后來科舉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成為科舉的主要科目,再到后來成為科舉唯一的科目。

雖然說隋煬帝是進士科的開創(chuàng)者,但進士科在科舉中的重要地位則是在唐以后建立的,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發(fā)展,進士在科舉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在宋朝,進士科開始成為科舉中唯一的科舉科目。通過對進士科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雖然隋朝是科舉的起源時代,但對于科舉的重視程度、科目的設置、科舉的縝密等等關于科舉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隋朝都還沒有形成完備和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這個時期的科舉也無法成為統(tǒng)治階級重要的取士手段。

從科舉的角度而言,隋朝是科舉的起源,而從人才選拔的角度思考,隋朝則是古代人才選拔的一個分水嶺和過渡期,是古代人才選拔方式的探索過程。隋朝開創(chuàng)了科舉,封建社會開始選擇分科取士,利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而也因為是科舉的初始階段,這時期的科舉特并沒有形成制度化、系統(tǒng)化,考試的時間和頻率都是隨機的,是科舉的萌芽階段。

二、唐朝對科舉制度的完善

隋朝時期開創(chuàng)了科舉,但由于隋朝經歷的時間非常的短,對于科舉發(fā)展的完善主要還是唐朝時期完成的,在唐朝關于科舉制度、科舉科目等都有了重大的變革,而且,武舉的出現也是在唐朝。

高祖時期,將進士科與明經科、秀才科并重,對于貢舉有明文規(guī)定,分為縣州兩級,這與后來科舉四個階段的過程中,是一個考生從地方到中央的過程。當時的考生分為兩類:生徒和鄉(xiāng)貢,生徒指的是由中央或者地方舉送的考生,而鄉(xiāng)貢則是自覺成長通過地方報考應舉成功的考生。

太宗時期,深刻認識到人才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對于人才非常重視,因此也加強了人才的選拔和取用,對于高祖時期立下的每年開科的取士成法,在貞觀年間得到了準確的設立。太宗時期對于科舉和科舉人才的重視為當時的學子們提供了更多的信念,在唐朝也出現了白首赴科場的現象,這與太宗重視科舉、籠絡人才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

高宗時期,有三點對于科舉有重要的影響,第一,由于秀才科取士難度高,人才錄用少,在高宗即位后的第二年后,秀才科就止步于科舉了;第二設置制科,這對唐時期人才選用則更加的靈活,對于特殊時期人才的選用提供了機會;第三,設置明經、進士科加試帖經,進士科加試雜文,加大了兩科的科舉難度。此外進士科的地位也在高宗時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雖然高宗時期曾有九年停貢,但進士科的錄用平均人數是最高的。

武則天時期,開創(chuàng)了科舉中的殿試和武舉,“試士未屬禮部,以考功員外郞主之。武后自詭文墨,故于殿陛間下行員外郎之事?!边@雖然與常規(guī)的科舉有所區(qū)別,但對后世的殿試有著重要的影響。武則天時期,武舉開設,雖然開創(chuàng)了文武并用的形式,但武舉范圍較小,取用人數也有限,與文官科舉在社會的影響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盛唐時期,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為當時的科舉提供了一個平穩(wěn)的發(fā)展時期,人們的精神向上,崇尚文化,學習氛圍也均為良好。這種世界的和平在科場上則反映為“四海經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科舉成名,成為人們追逐名利和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方式,科舉也得到了大人的認可和重視。而且唐玄宗也對科舉做了較多的改革,使科舉的制度更加的完善。

中唐時期,科舉發(fā)展較為成熟,在科場上也是人才輩出的時期,雖然不乏各種科場事件的出現,但也是唐代時期進士科重要的發(fā)展時期。這個時期的進士科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通進士科選拔出了較多身居高位的官員,二是進士科選拔出許多著名的教學之士。在中唐時期,還引發(fā)了兩個重要的改革爭論,科舉的存廢與改革,二是進士科的與明級科的地位之爭,正是兩個激烈的爭論,引發(fā)了科舉的新發(fā)展和進士科地位的上升。

晚唐時期,大唐帝國的國力每況愈下,在人才的選拔方面也失去了盛唐和中唐時期的繁榮現象。而且在科舉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科舉取士的問題了,引發(fā)了晚唐時期對科舉的討論,其中主要有經術與文學之爭,也就是關于取士治國能力和文學才華的價值論斷;子弟與寒士之爭,科舉的開創(chuàng)為寒門學子的仕途之路打開了大門,但寒門與士族之間的爭論卻沒有根本的解決;科舉的存在與廢除的爭論,這是由于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朋黨引起對科舉取士方法的選擇。雖然這是一個科舉較為黑暗的時代,但對于科舉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引發(fā)的爭論則成為后世科舉改善的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大唐盛世的出現,為這階段的科舉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科舉取士也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不斷地完善。作為科舉的完善階段,這個階段的科舉特征主要表現為:科舉人才的選拔開始建立從地方到中央的人才選拔方式;武舉和殿試的出現,科舉從人才的選拔對象和選拔方式都受到了統(tǒng)治關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與科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社會的穩(wěn)定和動蕩與科舉的發(fā)展有著直接的促進和阻礙關系。

三、宋朝對科舉的發(fā)展

科舉經歷了唐朝的完善,宋代基本采用了唐時代的科舉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對科舉進一步的完善和健全,這也使得科舉在宋朝得充分地發(fā)展,使科舉更加的規(guī)范化,使人為因素在科舉中的影響降到最低。而宋時的科舉與明清時的相比,在選用人才方面更加的靈活,與后期的明清相比,則有其優(yōu)化后面,因此在宋朝,大量的人才在科舉在脫穎而出,影響著宋朝時期的官場和當時的文壇。宋太祖黃袍加身的得位方式始終是其心中的隔閡,這使他在統(tǒng)治方法和手段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在科舉選人方面也有著一些獨特的方式,同時也使得科舉更加的公平合理。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主要原因是晚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引起統(tǒng)治者的思考,這也使得宋王朝更加重視讀書人,希望吸收更多讀書人參政,他一方面廢除公薦的合法性,防止學子、考官之間的朋黨關系,另外又為了壓制當時的士族盡力地扶持寒門子弟加入科舉中來,他設立了特奏名埋,安撫貧寒學子,對于老而無成和多試而不第者,進行特奏名,為參與到科舉中卻沒有收獲的學子開設了新的入仕途經,使科舉更加有吸引力,使更多的學子加入科舉的隊伍中來。

宋朝將殿度制度化,使對科舉中人才的選拔權利盡可能地統(tǒng)一在皇權之下,避免學子與當朝官員之間的特殊關系而影響科舉的公平,殿試成為科舉的一個正常的流程,則有效阻隔了主考官員與學生之間的特殊關系。另外,為了盡快地使科舉中的人才填補官員的空缺,宋朝開創(chuàng)了殿試后即入仕的制度,使科舉的作用更具效率。

為了增加科舉的公平,避免閱卷官員對于自己的學生偏心的現象,宋朝開創(chuàng)了糊名譽錄的方法。糊名,就是將考生的姓名蓋上,閱卷教官無從得到考生信息,進而使得閱卷更加地公平。而糊名之后,學生考卷之間的區(qū)別還有筆跡的不同,有些主考官能夠通過筆跡辨認出自己學生的卷子,進而優(yōu)待自己學生進行考評,為了避免此種現象,宋朝則進行了謄錄,就是將考生的卷子進行統(tǒng)一的抄錄,使主考官和學生之間無法利用筆跡建立不公平的閱卷關系。

宋朝是文化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對于科舉,統(tǒng)治者也采取了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對于文人學子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入仕的機會。在宋代,科舉受到了官員和皇帝的共同關注和重視,在宋朝關于科舉的改革和爭論也是層出不窮,其中關于宋朝科舉的創(chuàng)新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殿試免黜落。宋朝雖然也是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漢從王朝,但當時與宋王朝并在的還有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部落,對宋王朝時常會有威脅,而其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學子,因為在殿試中屢次落榜,憤而投身西夏,與宋王朝對抗。對于此種現象,宋王朝開始了寬容開明的政策,提出殿試者全部錄取的規(guī)定,室后來也成為中國科舉的定制,直到科舉結束;二是三年大比定制。在宋朝時期,由于開國初期,對人才需求較多,基本與唐時一致,一年開科一次,但后來由于某些政治時期的軍事事件,以及開道頻率高,取士較多,對于人才錄取和官員的安排無法一一落實,因此而停止開科較長時間,引起了學子備考和赴考的不準確性,而且還引發(fā)了科場學子鬧事的事件。通過對科舉開科周期和學子人數的綜合考慮,當時經過商議,最后確定,三年一開科,保持開笠頻率正?;?,每科人才的選用人數相應減少,這樣可以保證學子的備考和赴考時間,使學生入仕更有有計劃地進行。

南渡之后的宋王朝,雖然在政治上受到了抑制,但科舉制度并沒有因此而陷入停止的階段,反而在戰(zhàn)爭中得到了完善,對廣大學子的仕途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學子在科舉中的積極性,使南宋成為典型的科舉社會。

在戰(zhàn)爭頻發(fā)的南宋時期,宋王朝為了吸收更多有用的人才,也會了利用科舉穩(wěn)定動蕩的社會,安撫學子,在科舉政策中,對于北宋時期提出的特奏名進士和落第舉人采取了系列的優(yōu)待政策,而且還放寬了殿試的標準,使很多原來構不上殿士資格的學子都能參加殿試。對于科舉錄取的名額也進行了大幅度地增長,對于受到戰(zhàn)爭影響的士人實行了應考程序簡化的政策,而且對于科舉中曾經侵犯過皇權的也不予追究,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科舉政策是,對于久試不第的學子也會給予官位。

宋朝對于文人的重視是封建歷史中較為突出的,科舉在這個階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完善和發(fā)展,主要的特征:科舉考試的規(guī)則里開始出現了關于保證考試公平的方法,糊名法和謄錄法的出現;科舉制度過程和周期上得到了規(guī)范,殿試制度化和三年大比定制的確立;科舉成了維護社會安定和協(xié)調政治的一種手段,特奏名士、殿試免黜落和特奏名士制度化。

四、明朝科舉的制度化

在經歷了元朝這個少數民族政權之后,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的統(tǒng)治,重新建立起漢人政權,科舉在元朝時期一度被冷落,雖然也有開科取士,但蒙古人的科舉開設制度對于漢和居于長江以南的漢人非常的不公平。明朝的建立,漢人王朝的重新建立,對于科舉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使明朝的科舉在制度上更加的嚴密和完善,南北分卷解決了科舉因地域造成的不公平,交學校與科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八股文的出現對科舉的形式和內容進一步的統(tǒng)一,使科舉高度的定型化和程式化,成為科舉史中的鼎盛時期。

(一)科舉“永制”與南北分卷

明太祖經歷農民起義建立明王朝,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明初期,朱元璋關于人才的選拔方式,經過了薦舉和科舉反復的嘗試之后,最終選擇了科舉作為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并制定了“科舉之式”,成為明清兩朝科舉制度中恪守的“永制”。朱元璋在對科舉和薦舉進行選擇時,雖然最終選擇了科舉,但也認識到了科舉的不足,其中對于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無法立即投入到政事的管理當中,對此,朱元璋設立官員,將學校與科舉歸入同一個體系,而學子要通過科舉實現個人的仕途就一定要進入學校。另外,明朝科舉制定了嚴密的科舉規(guī)則,將科舉的過程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只有通過低一級的科舉之后才可以進一步地完成仕途。

在明朝的科舉制度中,是先通過地方的科舉,再到中央的科舉,而在鄉(xiāng)試中的錄取名額是相同的,對于不同地域不同的教育資源,考生的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引發(fā)了地域引起科舉的不公平。在明朝經歷了南北科場案之后,為了減少地域差異對科舉的影響,至此之后,明朝實行了南北分卷的錄取方式,不同地域之間取士采取獨立的方法,這一制度在明英宗時期開始執(zhí)行。

(二)創(chuàng)設八股與觀政進士

八股文是明清以后科舉的文體,形成于明朝,對明以后的科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學子們進入上層社會,步入仕途的敲門磚。八股文格式呆板,有其固定的格式,考生在答題時注重形式,忽視內容的完整和重要性,又稱八比文、制義、制藝、時藝、時文。明代科舉題目必須從《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出故又稱“四書”文??忌痤}須按經傳代圣人立言,又因為八股文有著八個步驟的嚴密格式,考生在內容和格式都被統(tǒng)一和限制,導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而明朝的學校又是科舉體系的一部分,為了學子可以在科舉中應試成為,學校也重視八股文的教學,使學校完全成為科舉的附庸。

明代之前的宋朝科舉,考生在進士中試后均直接授予官職,而到了明代,這個規(guī)則有所改變。明朝的科舉實行“觀政進士”制度,體現了明朝時期科舉過程中,授官程序上的一個特點?!坝^政進士”指的是進士在中試之后,并不會被立即授予官職,而是為了鍛煉其實踐參政治理能力,會將中試舉子分配到中央一些行政、軍事機關去觀察政治、軍事事務熟悉情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學習之后,進行官職的安排。

(三)明朝科舉的特征

明朝的科舉在明初期經歷了薦舉和科舉篩選之后,成為明王朝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考試被在考試內容、考試流程、考試地點等方面都被嚴格規(guī)定,這個階段的特征為:考試流程規(guī)范化,科舉“永制”,學校與科舉綁定在一起,將考試嚴格分為四個階段;為了減小地域教育差別對科舉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南北分卷取士的方法;考試內容和形式有了嚴格的規(guī)定,考試內容主要來自四書五經,考試形式為八股文。

五、科舉在清朝的衰亡與廢止

清朝雖然也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但在統(tǒng)一了中國之后,為了爭取漢人的民心,也為了獲得和籠絡更多人才,在清初關于人才的選拔,與明朝基本保持一致,又為了兼顧滿足在科舉中的優(yōu)勢,在明朝科舉制度上制定了一整套的科舉制度,形成了系列的清代科舉制度。清朝雖然對漢人利用文字獄進行思想的統(tǒng)治,但對于科舉人才的選拔,仍然采取的是較為公平和合理的,而且在清初,為了鼓勵更多學子加入科舉的隊伍中,來,對于明朝末年取得生員、秀才的學子,依然認可其在仕途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在清朝的科舉過程與明朝大體相似,仍然是童試、鄉(xiāng)試和會試、殿試這樣四個階段,而其中決定了學子科舉命運的是鄉(xiāng)試和會試。

在清朝政權剛剛建立時,禁止當時的滿族子弟參加科舉,目的是為了避免科舉制度減弱八旗子弟在武學方法突出的傳統(tǒng)。但從順治八年開始,順治皇帝接受了吏部的意見,開設了八旗科舉,創(chuàng)設了翻譯科,而八旗科舉制度和程度與遼時女真科舉類似,翻譯是主要的科舉內容。而八旗科舉在又一特點,是學子在參加童試時,除了要科舉翻譯的科目,還要進行騎射的考核。

科舉制度在中國經歷了一千多年,在清朝時期科舉已經出現了多種弊端,科舉制度與科舉內容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士人精力多在于八股文的研究和四書五經的學習,知識日漸貧乏,思想逐漸僵化,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在社會治理能力的體現方面并沒有突出的表現。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科舉的公平、公正,科舉制度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嚴密,相對科場的舞弊在清朝時期也是最為嚴重的時期,清朝年間,科場大案頻發(fā)。而且在清朝后期,還專門滋生出為科舉作弊服務的機構組織及個人,懷挾、傳遞、槍代在清朝中期的科場非常地常見。

科舉的弊端在清朝末年已經積累諸多的問題,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也針對科場的弊端做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但這對于當時的科舉已經起不到改變和決定性的作用了。而且當時社會中,外國資本社會的發(fā)展,當時處于封閉社會的中國受到了列強的侵略,科舉選拔的人才對于當時社會的作用也起不到更多促進的作用,在戰(zhàn)火紛爭的社會環(huán)境和科舉本身問題頻發(fā)的雙重作用之下,科舉走向了結束。

清朝是封建社會的最后一王朝,科舉制度也隨之而廢止,一是因為科舉的弊端多于科舉的作用,二是因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的閉關鎖國終將在歷史潮流中被取代,這個階段的科舉特征為:滿族政權下,科舉考試出現特殊的科目,八旗科舉和翻譯科;科舉制度的舞弊現象嚴重,科舉舞弊成了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科舉制度各種問題和封建社會腐朽的雙重作用下,科舉制度廢止。

六、結束語

科舉制度的開始到結束,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對人才的需求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產物??婆e在不同階段,因為不同的統(tǒng)治階級特點和歷史時間,也呈獻了不同的特點,在科舉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和歷史問題促使了科舉的完善和進步,但也是社會的發(fā)展和世界社會的發(fā)展使科舉在社會發(fā)展中難以繼續(xù)??婆e的出現和發(fā)展,對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中國傳統(tǒng)重文的思想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不同階段科舉特征的分析和探索,也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和探索歷史的方式,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特點和不同統(tǒng)治階級在中國各個階段的統(tǒng)治思想都可以有一個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在通過對科舉發(fā)展過程中,科舉制度的完善和科舉內容的不斷統(tǒng)一,這與我們現在社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也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引發(fā)我們對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海峰.中國科舉制度史[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6.

〔2〕陳興德.二十世紀科舉觀之變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劉海峰.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趣[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5〕王忠慶.北宋初期的科舉制改革及其影響[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9):102.

〔6〕孫剛.清末科舉制度的改革與停廢[N].中國組織人事報,2019-08-21(008).

〔7〕劉謙,陳穎軍.清代科舉制度與滿族文化的互構[J].江漢論壇,2019,(08):96-100.

〔8〕崔毅銘.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僵化的因素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9,40(17):156-158.

〔9〕劉海峰.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J].歷史研究,2000,(06):3-16+190.

〔10〕張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中國科舉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徐陽)

猜你喜歡
文化特征階段性
七月豬價或開啟階段性快速上漲
國際金價短期或延續(xù)階段性回調
人生投資的階段性
淺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試論當前新媒體藝術呈現的文化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淺析風險投資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