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錦云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各種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的少年兒童普遍呈現身心發(fā)展呈早熟,同時表現出自我意識強、厭說教、抗壓力差等心理特點。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了重視。國家教委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愛
蔡元培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鄙倌陱妱t中國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面對激烈的競爭,不但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駕馭科學文化知識的能力,而且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勢和環(huán)境。但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發(fā)現學生越來越難教育,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14歲少年跳樓輕生”“16歲少年毆打母親”“初中生暴打小學生”“少女狂扇他人耳光”“13歲女孩懷孕”……這一樁樁學生“傷人傷己”的報道令人觸目驚心。大量研究調查顯示,我國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少年兒童數量越來越多,這些兒童都普遍存在著任性、嫉妒、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甚至早戀、自殺、校園暴力等現象也日愈加重。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家庭和學校聯手是最完美的社會教育?!比绾巫屛覀兊暮⒆咏】档爻砷L,在長期的一線教育工作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狈粗?,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fā)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跨越“心距”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時刻警醒自已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也應轉變心態(tài),改變權威態(tài)度,縮短師生間的距離。筆者也要求自己做到不以家庭出身高低、智力好壞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yōu)劣,尊重學生的人格,讓他們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老師取得孩子們的信任以后,就容易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找準談話時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真誠相待,理解為基石
一個教育家曾經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蔽覀兂赡耆丝释斫猓⒆痈释斫?。猶記得班上的“事精”小邱,幾乎每天都被同學投訴,經常欺負其他的同學,拉女生頭發(fā)、搶同學本子、在同學書包里塞廢紙……之類的事故不勝枚舉。少不了挨老師批評,最終班上的同學對他越來越疏遠,而他也愈發(fā)變本加厲。筆者通過多次與家長溝通和家訪得知,他家庭困難,祖母長期臥床,哥哥是個自閉癥患者,母親的精力都放在照顧祖母與哥哥上,全靠父親一個人打散工維持生計。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他特別渴望“被愛”與“被關注”。之后,筆者多次找他談心,在課堂上對他多次提問,故意對他進行“找茬”,并且有意放大他的優(yōu)點,抓住每一個契機對他進行表揚。慢慢地,他由開始的抗拒、疑惑、遲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漸漸地不再跟老師和同學對著干,到最后他愿意跟筆者分享他的日常,主動幫助同學搞衛(wèi)生,讓自己真正地成為班級的一份子。這活生生的案例更加說明: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辦法,深入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歡樂和幸福。
二、思想為主,各科滲透
在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十分重要且非常有效的途徑。教師應以思想品德課、主題班會課作為主體,切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在語文、英語、數學等其它學科的常規(guī)教學中,充分挖掘各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例如,筆者除了上好每周一節(jié)的思品課和班會課,常常還會在語文課上,利用課文的中心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的教育。例如,在教學《彩票》一課時,筆者告訴學生誠信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一個人若失去了別人對你的信任,你將永難挽回。在教學《頂碗少年》時,讓學生明白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退卻、不消沉,要做生活的強者,敢于拼搏,這樣成功一定會屬于你。這樣,讓孩子們在文本的熏陶下,產生思想的碰撞,產生情感的共鳴。
三、家校合作,互補互促
學校教育是有意識、有計劃的,而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相當重要。小文是個留守兒童,跟目不識丁的祖母一起生活。隔代教育存在著很大的代溝,小文對祖母的管教根本就不接受。漸漸地,小文越來越不愛學習,放學后經常與社會青年廝混。發(fā)現情況后,筆者與家長聯系,祖母的責罵反而讓孩子徹夜不歸。最后只能與其父母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的母親最后放棄工作,回家親自教育孩子。由于長時間母愛的缺失,小文母親對他的教育并沒有取到很好的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讓他母親極為挫敗,甚至打算放棄對他的教育。在回訪中,筆者不斷地勸她對孩子多點耐心,改變教育方式,多與孩子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做出及時的動作。更應該讓孩子融入家庭,理解父母之所以不能陪伴他成長是為了給他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最后還得讓他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肯定,讓其有一種成就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文終于不再吊兒郎當,不再跟家長、老師對著干,還會拿出自己的零花錢給祖母買熱水袋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讓我們共同努力,以愛為基點,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溝通,多一點思量,打開他們封閉的心靈,揚起奮進的風帆,引導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tài)度,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
[2]岳曉東,祝新華.中小學心理輔導實用理論與技巧[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美)艾·弗洛姆,李建鳴(譯).愛的藝術[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