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汝
這些年,不少外地人都慕名到遼寧的溝幫子品嘗和購買早已風靡全國的溝幫子熏雞。那味道真叫絕,吃一口滿嘴留香。不少華僑離開大陸多少年仍然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的風味,千里迢迢回來買上幾只真空包裝的溝幫子燒雞帶回國外給親屬品嘗。有老華僑激動地表示:“少小離家老大回,‘溝幫子熏雞’還是當年的味道啊……”
溝幫子熏雞是中國四大名雞之一,有著百余年的歷史,尹玉成就是溝幫子熏雞的祖師爺,他也是溝幫子熏雞的創(chuàng)始人。
尹玉成1870年出生于河北省獻縣尹各莊的手藝之家,童年隨同太祖爺學抻面炸麻花。1886年獨自一人到河南道口一家姓張的燒雞店打工學藝,1887年徒步一人闖關(guān)東,沿途打工賣藝,來到了溝幫子一家姓杜的財主家打工,認識了財主家的小姐并與其結(jié)了婚。婚后建立了熏雞作坊。清末光緒年間,在溝幫子火車站賣熏雞,由于外形美觀,吃起來方便可口,名聲越來越大。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來北鎮(zhèn)廟祭祖先時,北鎮(zhèn)縣令拿熏雞敬奉溥儀,溥儀食后贊不絕口。
也有傳聞說,尹玉成因偶得皇家宮廷熏雞秘方,建熏雞坊“溝幫子熏雞”,憑十六道精細工序、三十種甄選配料,還有四代老湯,薪火傳承,創(chuàng)“溝幫子熏雞”百年老號,深受當?shù)匕傩占斑^往客商青睞,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雞”之首,蜚聲八方。
溝幫子熏雞制作過程精細,總共有十六道工序,包括選活雞、檢疫、宰殺、整形、煮沸、熏烤等。在煮沸配料上更是講究,除采用老湯加添二十多種調(diào)料外,還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白糖熏烤,同時必須做到三準:一是投鹽要準,咸淡適宜;二是火候要準,人不離鍋;三是投料要準,保持鮮香。溝幫子熏雞之所以好吃,主要在于選料精良,配料有方,制作精細。它選用一年生公雞。因為一年的公雞一則肉嫩,二則味鮮。而母雞膛內(nèi)脂肪太多,吃起來膩口。雞經(jīng)整形后,先置于加好調(diào)料的老湯中略加浸泡,然后入鍋慢火煮兩小時,熟時放鹽,煮至爛而連絲時出鍋隨后趁熱熏烤,先刷上一層香油,再放入鍋中,鍋底燒至微紅時投入白糖,將鍋蓋嚴,兩分鐘后將雞翻動一次再蓋嚴,經(jīng)兩三分鐘即可熏好。
溝幫子熏雞于1983年被評為全國優(yōu)質(zhì)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