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敏,張金立2,閆紅麗,李夢琳,郭敬如
(1.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麻醉科,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腹腔鏡技術進步,腹腔鏡下保留腎單位手術(laparoscopic nephron sparing surger, LNSS)越來越多應用于臨床,LNSS患者腫瘤特異性存活率與根治性切除比較無明顯差異,遠期死亡風險明顯較低[1-2],成為T1期腎腫瘤的首選手術方法[3]。LNSS術后腎功能受基礎腎功能、腎單位保留數量及熱缺血時間(warm ischemia time, WIT)影響,而WIT在其中起關鍵作用[4]。腎動脈阻斷方式主要包括腎動脈主干全阻斷(main renal artery clamping, MRAC)、節(jié)段性腎動脈阻斷、“零”血管阻斷、選擇性腎動脈阻斷[5-6]。傳統(tǒng)保留腎單位手術,多采用MRAC,達到減少術中出血,改善手術視野的目的,利于腫瘤切除及腎臟修復。但該技術會導致腎熱缺血并對腎功能產生不良影響[7]。隨著腹腔鏡技術普及與發(fā)展,高選擇性腎動脈阻斷術(selective segmental renal artery clamping, SSRAC)輔助保腎手術越來越多應用于LNSS,它不僅可以獲得腫瘤供應血管阻斷效果[8],還能有效減少患者腎臟WIT,降低腎臟損傷風險[9-10]。本研究采用SSRAC下腹腔鏡保留腎單位手術治療T1期局限性腎腫瘤患者,評估其療效及圍術期腎功能變化。
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T1期局限性腎腫瘤患者84例,其中行SSRAC下LNSS 42例(S組),行MRAC下LNSS 42例(M組)。入組標準:(1)術前腎臟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顯示腫瘤血供腎臟二級或三級血管;(2)T1期腫瘤,腫瘤直徑≤4 cm(根據美國癌癥聯(lián)合委員會TNM分期);(3)R.E.N.A.L 評分為4~7分;(4)術前血清肌酐值正常;術后病理證實為腎腫瘤。排除標準:(1)孤立腎;(2)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病變、糖尿?。?3)嚴重肝、肺、凝血、免疫功能異常;(4)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或區(qū)域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2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資料統(tǒng)計
1.2.1 S組手術方法
患者全麻成功,行健側臥位,腰部抬高。于腰區(qū)(患側)取4孔入路,擴張后腹腔操作空間,形成CO2氣腹,壓力維持1.60~2.22 kPa。確定腰大肌位置,縱行切開后腹膜,有效分離腹膜及Gerota筋膜外脂肪組織,剪開Gerota筋膜及腎脂肪囊,用超聲刀分離腎門周圍脂肪,顯露腎門部血管。參照腎血管造影結果,檢查腎動脈及其分支位置有無變異。分離腎臟腫瘤,明確腫瘤范圍及主要血供,游離腎段動脈,用無損傷止血夾夾閉供應腫瘤的腎段動脈,達到全阻斷腫瘤動脈血供,計時。切除腫瘤,止血、縫合切緣。開放夾閉的腎段動脈,計時。加強縫合,手術結束。
1.2.2 M組手術方法
建立通道后,打開Gerota筋膜,游離腎臟,顯露腎動脈,鉗夾腎動脈,阻斷血流并開始計時,切除腫瘤,修復創(chuàng)面,去除腎蒂鉗恢復血流,腎動脈阻斷計時結束,取出腫瘤,關閉切口。
(1)監(jiān)測組間患者圍術期情況:時間、出血量、WIT、術后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切緣陽性率。(2)于術前和術后1 d、術后1個月檢測SCr、BUN值。(3)記錄術中、術后并發(fā)癥(出血、尿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腎周感染、)發(fā)生率。
所有手術順利完成,均無手術切緣陽性,無術中中轉為MRAC。S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較M組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中WIT、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組術前SCr、BUN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 SCr、BUN水平較術前顯著升高,S組術后1 d SCr、BUN顯著低于M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1個月SCr、BU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組患者圍手術期腎功能比較
2組患者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組患者并發(fā)癥統(tǒng)計(n=42)
腎動脈阻斷是保腎手術中為減少腎實質出血常采取的手術方法,由此不可避免會造成腎熱缺血損傷[11-12]。熱缺血損傷實質是缺血再灌注損傷,術中長時間熱缺血損傷會一定程度影響術后腎功能恢復[13-14]。目前,術中阻斷腫瘤供應腎段動脈,減少其所支配腎段血供后再行LNSS具有較大臨床優(yōu)越性。不會對腫瘤以外其他正常腎組織血供造成影響,又可減少術中出血。術中腎臟WIT是影響保腎手術術后腎臟功能的獨立因素[15]。因此,在保證切緣陰性前提下,如何縮短WIT及再灌注損傷,保留更多有功能的腎單位,是LNSS的關鍵步驟[16]。LNSS術中操作局限在腎臟腫瘤,無需涉及全腎臟,這些特性使SSRAC替代MRAC成為可能。2011年Gill等[17]首次報道阻斷腎臟腫瘤相關腎動脈分支性腎部分切除術,取得較好效果。同年,Shao等[18]報道了應用腎段動脈阻斷技術行保留腎單位術,并提出了腎段動脈阻斷技術的概念。一定程度減少了術中腎臟熱缺血損傷。SSRAC及MRAC 2種技術在腹腔鏡下經后腹腔入路腎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尚存在爭議,本研究對84例T1期局限性腎腫瘤患者分別行SSRAC及MRAC下的腹腔鏡腎部分切除手術,比較其臨床效果及優(yōu)缺點。
研究發(fā)現,S組手術時間較M組明顯延長,術中出血量少量增多,這可能與M組術中需要結合術前 CTA結果判斷供應腫瘤的分支血管,并進一步游離腎動脈阻斷腎動脈分支有關。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S組術中WIT、術后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等指標較M組并未增加,且SSRAC對患者腎臟功能影響較小。究其原因在于,S組僅阻斷腫瘤供血動脈,其他腎實質尚余血供,可減少正常腎組織缺血損傷,并且SSRAC手術時限較寬,使術者能從容準確切除腫瘤,降低切緣陽性率,使手術切緣更薄,保留更多的正常腎單位,細致地縫合創(chuàng)面,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手術效果,減少術中術后并發(fā)癥,降低對腎臟功能影響。國外報道,與MRAC相比,SSRAC術后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幅度明顯減少[19-20]。與本結果相似。隨術后時間延長,保留腎單位手術患者腎臟功能逐漸恢復正常,2組之間SCr、BU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SSRAC技術雖會輕度延長手術時間及增加術中出血,但成功避免了腎熱缺血,獲得優(yōu)于MRAC術后早期腎功能恢復。雖然SSRAC阻斷腫瘤相關腎動脈分支,可減少其余腎組織的缺血損傷,但目前SSRAC尚不能完全實現零缺血,因此,應盡量提升術者技術水平,SSRAC將在保腎手術中具有更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