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瀅 楊云娟
摘要:家庭語言暴力會導致家庭成員的不安全感,尤其是青少年。為助力青少年順利渡過青春期,健康成長,避免和消除家庭語言暴力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尤顯重要。通過駐校社工對受暴學生進行干預,運用個案工作方法使其規(guī)避和緩解語言暴力的危害與壓力,提升抗逆力、增強自信心,改善家庭溝通方式,緩解家庭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專業(yè)思考。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 家庭語言暴力 個案工作 理性情緒治療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128-04
相較于其他暴力因素,語言暴力作為一種比較隱性的暴力手段,更不易被外界察覺,同時也是對青少年有重大影響的一項暴力因素。家庭語言暴力多半會導致家庭成員的不安全感,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正處于人生關鍵期,承上啟下,剛從“小孩子”的角色向成年人的方向轉變,渴望著獨立自主,自我意識強烈,但由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又敏感脆弱,充滿矛盾,因此青少年期間是一段極為重要的成長時期,青少年問題亟待關注。
一、家庭語言暴力的危害
家庭語言暴力,是家庭教育的“衍生品”,是家長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伴隨著辱罵、詆毀、威脅、挖苦等,使孩子在心理及精神上受到侵犯和損害,屬于精神傷害的范疇。相對于“打”,“罵”這種行為更不易被發(fā)現(xiàn),但對孩子的傷害也更具持久性。
相比于其他群體,家庭是一個基于情感與血緣關系的封閉性較強、隱私性較高的團體,也可看作一個保障個體安全和滿足情感需求的利益共同體。因此,家庭語言暴力的影響更具有延續(xù)性。家庭語言暴力輕者會使孩子喪失自信心,重者還會導致其情緒失常,甚至會出現(xiàn)逃課逃學、打架斗毆、違法亂紀、自殺等嚴重惡果。具體來說,家庭語言暴力會導致以下幾方面的不良影響:
第一,家庭語言暴力會給孩子帶來消極情緒。在孩子表現(xiàn)出情緒化時,家長使用語言暴力,不僅使孩子得不到有效安慰,還易養(yǎng)成消極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通常來講,受暴青少年會產(chǎn)生一些非理性念頭,如離家出走、同父母對抗、成年后再與父母算賬,等等,甚至會產(chǎn)生輕生的念頭。
第二,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在斥責與否定中成長,不僅極易形成低自尊人格,導致壓抑、憂郁、脆弱、敏感等性格特性,更容易在父母的一聲聲呵責中否定自我,誤將父母的語言暴力當真,從而產(chǎn)生膽小、無擔當、自卑等狀態(tài),嚴重地損害孩子的自信心,最終使其在學習、工作上難有作為。
第三,常常使用語言暴力的家庭會使孩子形成畸形人格。在負面話語引導中成長的孩子,或一味地順從父母意愿,或時刻與父母唱反調。為了免受父母的“暴力”,前者會使孩子變得懦弱無能和膽小怕事,后者會使孩子出現(xiàn)玩世不恭、欺軟怕硬、攻擊性強等行為態(tài)度??傊?,語言暴力會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性格及人格的消極改變。
第四,家庭語言暴力具有代際傳承性,受到過語言暴力的孩子們會將這種語言暴力傳遞給下一代。根據(jù)社會學習理論,孩子會在家庭中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事方法。因此,生活在該類家庭的孩子往往會將父母的言行傳遞到下一代,最終形成語言暴力的代際傳遞。
關于家庭語言暴力的研究,學者多從理論歸納視角呈現(xiàn)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對家庭語言暴力的受暴青少年展開干預,以專業(yè)方法引導他們緩解語言暴力帶來的刺激傷害,增加其自我療愈的能力,使其增強自信和自尊,達到社會化成長。
社會工作是一門以受助人的需要為導向、以利他主義為價值理念、利用科學的助人技巧和專業(yè)方法幫助案主挖掘自身潛能、使其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更好地融合的職業(yè)化活動。個案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直接服務方法之一,它以個體為服務對象,運用專業(yè)技巧和專業(yè)方法提供個別化服務,幫助案主增能,優(yōu)化案主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社會工作干預家庭語言暴力的個案分析
筆者作為駐校社會工作者,于某中學社會工作站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務研究。本文將采用個案干預的方式,分析某一受暴青少年的個案過程。
(一)案主基本情況
小A,女,17歲,高中二年級學生,有禮貌但性情冷淡,性格敏感脆弱,情緒化,與父母一起生活,其父親性格強勢,母親性格較為忍讓,在父母的長期爭吵中長大,導致其敏感焦慮的性格特征。另外,父親對其管束嚴格,要求過高,對其學習成績或生活瑣事總是不能給予肯定,且經(jīng)常對其提出質疑,并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小A,父女間的對話常常在父親的“絕對權威”及“冷嘲熱諷”中結束,個性受到嚴重打壓。小A在性格上憂郁敏感,性情冷漠,伴有情緒化的性格特征,嚴重缺乏安全感;在學習上成績一般,認為自己成績極不理想,將自己完全否定,喪失信心,經(jīng)常對成績差的科目采取屏蔽模式,不聽講也不完成作業(yè),其父母只能為其報補習班。小A表示父親經(jīng)常對其說出“不但腦子笨還不努力”“不聽話才會變成差生”等諷刺性語句。小A認為父親暴躁的性格對自己成長極其不利,再加上父母對其投入精力大,自己壓力過重,常常會整夜失眠,神經(jīng)時刻緊繃。根據(jù)醫(yī)療診斷,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一些抑郁癥與焦慮癥的癥狀。
1.案主問題的自我界定
案主認為自己與父親關系不好,父親是直接引發(fā)家庭不和睦的因素。父親經(jīng)常對小A說“你學習怎么這么差”“你學習成績不行就罷了,生活能力也也這么差”“你也沒什么能力,幫不上什么忙的”等打擊性話語,還常常說“你必須這么做,否則你就從這個家出去”“你再不聽話你就別回這個家”等強迫威脅性語言。案主不理解父親為何“處處找茬”,對自己如此嚴苛;她自己在家中毫無話語權,缺乏自信,精神常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認為自己的不自信和焦慮是被惡劣的家庭氛圍打壓出來的,甚至認為只有反抗才能爭取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希望有良好的家庭氛圍。
2.案主學校情況分析
在學習上,小A在班里總體成績較落后,對于一些科目毫無興趣。由于小A有抑郁和焦慮表現(xiàn),老師對其成績也放寬要求,因此小A對這些科目完全放棄。
在校園活動中,小A看似積極,與朋輩群體親近友好,還擔任學校社團干部,但實則在與朋輩交往問題上采取較為回避的態(tài)度。她安全感不足,不愿意親近朋友,與他人關系看似親密,實則疏離。
3.案主家庭情況分析
案主父親剛剛退休,退休前在工廠屬于中層領導,母親為企業(yè)在職員工。父母年齡差距較大,因此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存在一些分歧。父親認為,對女兒的管束應該從嚴,會經(jīng)常使用“必須”等字眼,認為母親較為平和的教育方式是溺愛;因此二人經(jīng)常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爭吵。如父親常對母親說“在這個家里我說了算,輪不上你說話”“這是你教育的孩子,以后會和你一樣沒前途”“你再這么寵她,她就和你一樣廢了”等過激性語言。案主對其父親的管束較為抗拒。她認為在家只有父親說了算,自己與母親經(jīng)常受父親的“欺負”,因此要反抗父親的絕對權威——前期采取消極抵抗的態(tài)度,不敢反抗父親,壓抑內心;中期采取正面反擊的方式,如通過頂撞父親等方式進行所謂的自我保護;后期對父親態(tài)度冷漠,對其話語充耳不聞,雙方很少溝通。
(二)實務設計
本文采用理性情緒療法來幫助小A增強自信,改善不良情緒,緩解焦慮,重建良好親子關系。
理性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情緒以及行為偏差并不是由某一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一個非理性的信念所導致的。人的情感、行為和思想三者緊密相關,一個元素的變動會引起其他兩個元素的改變。因此不合理的思維往往會使人陷入不良狀態(tài)中,如自責自罪、極端偏激、非現(xiàn)實性、偏執(zhí)固化、悲觀抑郁等。應運用合理情緒,將理性代替情緒、合理代替不合理,最大限度減少非理性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心理診斷—領悟—修通—再教育”流程增加案主自信心,改善情緒,幫助其養(yǎng)成理性思維模式。
在家庭語言暴力中,理性情緒治療模式對于開發(fā)學生共情能力、增強理性認知的能力、培養(yǎng)自信心、加強交流溝通能力、重塑其思考模式都有很大幫助。從自我完善的角度,幫助青少年消除對父母的情緒化偏見,重新消除理解家長,認識自己在“被罵”事件上表現(xiàn)出來的非理性。
(三)方案設計
1.總目標
本個案干預預計開展五次,每次工作運用不同模塊提升案主對自身的認知、促進案主與家庭的良性互動。利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與專業(yè)的方法,幫助案主改變自身認知中非理性因素,學會自我情緒管理與調節(jié),緩解抑郁與焦慮情緒;改善案主的溝通方式,增強共情能力,以達到修復家庭關系的效果。
2.分目標
第一次個案介入: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穩(wěn)定案主情緒,明確案主當前最迫切的問題,與案主共同制定計劃。
第二次個案介入:幫助案主分析非理性的思維模式的危害,并結合自身因素,識別出自己對于家庭問題的非理性信念,轉變不正確認知,緩解焦慮情緒。
第三次個案介入:幫助案主改善情緒控制的能力,并向其提供溝通新思路,增強共情能力,回溫家庭氛圍,鼓勵案主去理解父親。
第四次個案介入:進一步向案主提供理性情緒的管理方法與理性的溝通方式,利用學校場域增強案主的自信心,強調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以達到家庭內部良性互動的效果。
第五次個案介入:帶領案主一同回顧之前個案過程,加固理性情緒治療模式,通過回憶來對比自己的進步歷程,最后通過鼓勵增強案主的自信心,并處理好離別情緒。
(四)方案實施
1.第一次個案介入:建立關系并發(fā)現(xiàn)問題
首先,與小A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案主首先表示自己不久前被查出有抑郁和焦慮癥狀,但不被家人理解,同時不想讓同學和老師知道,希望在社工的引導下得到安慰和合理傾訴。在對話期間,案主表現(xiàn)得局促不安,有明顯的焦慮狀態(tài),表達重復,反復斟酌要說的話。為改變其當前的焦慮狀態(tài),筆者用幽默的表達方式,向其承諾社會工作的保密性和專業(yè)性,鼓勵案主放輕松,并采取主動自我披露的方式,向案主陳述自己和案主相類似的過往經(jīng)歷,并在披露的同時加入同理心、尊重等元素,使案主獲得認同感,認為自己不再孤立無援。這不僅取得了案主的信任,有助于關系的建立,還初步評估案主的問題,以便案主可以盡快進入角色。
其次,幫助案主自我了解,明確自己的問題。在與案主的訪談中,了解案主的基本情況及對自身問題的評價,通過重述、厘清問題等方式,找出其想法中的非理性因素,如認為父親不愛自己、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等,將所有因素列出后進行排序,從而找出當務之急的問題——安穩(wěn)案主情緒,減少抑郁及焦慮行為。
最后,與案主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詢問案主希望達到的最終狀態(tài)。案主表示,緩解抑郁情緒是最終目標。筆者認為,一個家庭也需要輕松愉快的氛圍,解決親子關系才是當務之急。因此,雙方共同商議下一次的解決重點——穩(wěn)定其非理性情緒,改善其對父親的不正確認知,建立起理性認知思維框架。
2.第二次個案介入:緩解溝通問題
首先筆者向案主解釋理性情緒理論,并將非理性思維所導致的危害列出。隨后向案主解釋,其不快樂因素是由自身非理性認知和思維模式引起,并與其共同分析在與家人交往中的非理性思維,幫助其更好地理解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的意義。具體來說,案主表示在與父親的交往中,往往伴隨想與之對抗、委屈、故意冷漠、充滿敵意等不合理信念,并將父親的愛概括為喜歡掌控他人,要求父親放手自己,希望自由成長。這些信念阻礙了案主與父親關系的合理化發(fā)展,也阻礙了案主的家庭互動模式的正常運作。
隨后,筆者向案主建議,記錄自己一天的心情日記,試圖不借助外力找出一天中所有非理性情緒。案主同時承諾下次會將心情日記帶來,分享自己的問題。
另外,在第二次個案訪談結束后,筆者開始向其老師、同學了解其真實情況,以便掌握小A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比,找出其不合理認知,以便個案工作的順利開展。
3.第三次個案介入:改變并提升受暴少年自身能力
本次個案以角色扮演為主,目的是增強案主自身的共情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理性情緒運用能力。
首先筆者通過和案主一同分析其“心情日記”,筆者幫助案主找出引起不良情緒的非理性因素,并將其分類分析。日記顯示,案主經(jīng)常會生悶氣,常因為一些外化行為擾亂自己的情緒。
隨后,筆者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案主的家庭狀況呈現(xiàn),案主扮演其父親,筆者扮演案主,用表演方式陳述出案主受暴的經(jīng)過,不僅更好地了解案主情況,將自己非理性情緒找出,還能與所扮演的父親角色做對比,使案主理解父親當時所想,增強共情能力。案主在后期也表達了其實理解父親的不易,但父親的消極溝通依舊難以理解。
因此,筆者臨時增添了對其溝通方面的訓練,告知其一些溝通方法,如面對家人的不良情緒,首先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硬碰硬或憋在心里。解決方式思路——第一,在與父母溝通時,運用同理心,了解父母的想法后,再進行思路交流。其次,不要將對家人的不滿憋在心中,在上述基礎上,要及時與家人溝通。面對父親強硬的態(tài)度時,試圖用柔和的語氣陳述自己的理由,面對實在不合理的要求時,和父母商量另一套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順從或對抗。再次,定時與家人溝通,召開家庭會議,本著不評價的態(tài)度將彼此不同的見解以及所導致的結果羅列出來,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共同交流與探討,使當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最后,筆者希望案主回家后試著與父母正面交流,以便了解其真實想法,在此基礎上,利用上述方法使案主與父母有效溝通,以此促進自身溝通能力、共情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
4.第四次個案介入:增強受暴青少年自信,改變家庭互動模式
首先,筆者與案主交流上周與父母溝通的情況,并共同梳理出收獲和困難。同時,案主找出之前以學校為場域的一些談話內容,如“小A很獨立”“小A人緣很好,很羨慕小A朋友很多”“小A很懂事,經(jīng)常幫助班里和社團干活”等,鼓勵案主重拾信心。另外,筆者還收集了父親的真實想法,如“一直認為孩子有潛力,因此才嚴格要求”“由于工作原因才使得自己養(yǎng)成嚴肅的性格,并非針對小A”等,試圖讓案主換位思考,進一步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此外,筆者利用辯論的形式,辯題是“當有不同的見解時,是否有必要與父母對抗”,筆者作為正方,案主作為反方,試圖用理性思維戰(zhàn)勝非理性信念。案主將家庭溝通問題的非理性信念和盤托出,筆者進行補充,使其進一步加深家庭溝通方面的合理信念,促進家庭內部的良性互動。并希望案主指出父親的非理性行為給自己造成的傷害,筆者通過信件的方式,與其父親溝通,指出前期案主由于家庭情況產(chǎn)生的焦慮,使他多鼓勵案主,幫助其消除焦慮心理和抑郁情緒。
最后,筆者鼓勵案主在學校加大交往力度,在朋輩交往中繼續(xù)學習溝通及交往技巧。由于接下來是最后一次個案,因此筆者希望案主處理好離別情緒,并與其溝通好是否可以結案。
5.第五次個案介入:處理離別情緒,回顧以往,重燃信心
最后一次個案服務,筆者將帶著案主一同回顧以往個案的過程,以及自己的進步。
首先,案主向筆者介紹在家與父母溝通的場景,表示父親“像變了一個人”,在交流時不僅語氣溫和了不少,而且不再武斷,開始嘗試著主動鼓勵案主。另外,父母在對待其教育問題上,意識到了良好的家庭模式的重要性,表示雙方基本統(tǒng)一了教育觀念,向其承諾減少爭吵的次數(shù)。
接著,筆者帶領案主回憶這幾次的個案經(jīng)過與進步。先是重述了情緒、行為、信念三者的關系,并向案主強調理性情緒和思維;另外,通過梳理案主的進步,幫助案主進一步合理化自己的思維模式與行為,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鼓勵案主重樹自信心。同時,案主自我反思,認為之前過于情緒化,指出理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指出合理溝通與情緒管理的重要性。還向筆者說明,其焦慮和抑郁表征都有了明顯的緩解,情緒狀況好轉與社會工作對其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并向筆者傳達了感謝。
最后,筆者將提前寫滿對其鼓勵與祝福的信交給案主,希望通過該種方式使其重燃信心。
(五)個案評估
通過五次個案介入,明顯感覺到案主的狀態(tài)有所好轉。無論從精神面貌或是情緒狀態(tài),尤其是在后期,筆者觀察到,在化解了家庭問題后的小A,變得不再焦慮,常以微笑待人。
根據(jù)老師反饋,與接受個案訪談之前相比,案主在班級里的精神狀態(tài)和學習狀態(tài)都積極了許多,“小A之前在學校經(jīng)常會看起來很累,眼睛經(jīng)常腫腫的,現(xiàn)在開始有精神頭了”“此前看上去憂心忡忡,現(xiàn)在變開朗了許多”“學習也開始進入狀態(tài)了,前兩天還主動找我,請我?guī)退v題”等。同時,同學也紛紛表示,在狀態(tài)轉變后的小A很積極,“小A變活潑了”“小A不再經(jīng)常發(fā)呆,變得愛笑了”等,都足以說明小A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狀態(tài)逐漸好轉。
從小A的角度來看,小A認為接受個案訪談后逐漸可正視自己的問題,如之前過于情緒化、不善溝通等,也是影響自己家庭關系的原因。同時表示最近的睡眠質量和焦慮情緒有所改善;在家庭關系方面,與父母產(chǎn)生矛盾時,開始嘗試從父母角度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苦心。此外,開始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突破舒適圈,積極社交,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在學習上,認為要將之前落下的功課補上,并在課下主動詢問老師不懂的問題,同時主動向父母表示,自己會努力學習,不會辜負父母的良苦用心。
與父親的交談態(tài)度趨于平和,也是一項重要的評估指標。在結束個案之后,父女關系有所緩解,小A與父母的交流變多,也變得愛表述了,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主動說出自己的理性看法,大家通過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三、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家庭語言暴力的思考
當前,我國家庭語言暴力現(xiàn)象較為普遍,對于多數(shù)家長來說,常常將家庭語言暴力與對子女的批評混淆。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家庭語言暴力的學生,筆者將以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視角提供四點預防性和解決性幫助。
(一)普及反家庭暴力的內容
首先,幫助學生開啟意識覺醒,避免家庭語言暴力的二次傷害。由于家庭語言暴力往往與學習成績有連帶關系,因此,學校社會工作站分別于每學期期中和期末考試后,開設“反家庭語言暴力”小組活動與宣講會,幫助學生明確語言暴力的內涵、類型、成因、危害及解決方式,開啟反家庭語言暴力的意識覺醒。
(二)建立反家庭語言暴力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
在學校,社會工作者和班主任老師及時溝通,利用班會課和四點半課堂,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其中,通過個案、小組、社區(qū)活動來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明確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幫助其重塑信心。另外,社工通過家長會,教授親子溝通的正確方法,強化親子交流,優(yōu)化親子關系,并鼓勵家長觀察孩子的成長點滴,對孩子的進步及時鼓勵。
(三)建立學校與家長及時溝通的渠道
老師不僅要定期家訪,與家長及時解決孩子現(xiàn)階段的問題,還要利用學校社會工作站建立起與家長一起商討孩子教育方法的模式,以改善學生行為、提高學生抗逆力、增強學生自信心、發(fā)掘孩子潛在動力為目的,建立“老師—社會工作者—家長”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四)完善心理輔導模式
加強學校社會工作者與學校心理教師的合作,及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需求評估,向有需求的孩子提供幫助和鼓勵,定期開展心理咨詢以及相關講座,教會學生如何在語言暴力的危害下巧妙化解危機與困難,及時輸送情感支持,對情節(jié)嚴重的需及時進行心理干預,保障學生心理健康。
四、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xiàn)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因此,家庭教育在當今社會備受重視。
美國著名的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奔彝ナ呛⒆拥某砷L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既是孩子模仿學習的范本,也是孩子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所在,更是幫助孩子建構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因此,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盡量減少親子關系中出現(xiàn)指責、打擊、傷害性語言,避免“瀑布心理效應”的發(fā)生。
就家庭語言暴力的特點而言,由于其對青少年的傷害具有隱匿性和持久性,各校建立社會工作站顯得尤為必要。專職社工可以通過與學生直接接觸,隨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可進行長期有效的干預。借助學校社會工作站的專業(yè)服務建立一套適宜青少年家庭語言暴力防范與干預指南,對學校的受暴青少年群體進行引導,增強其自我療愈能力,帶動優(yōu)化其家教互動模式改變,以有效改善其家庭關系。
參考文獻:
[1]何國強.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語言暴力[J].時代報告,2011(1):53.
[2]李趁.我國農村初中生家庭語言暴力問題研究:以河南省駐馬店市兩所中學的調查為基礎[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3]李雪梅.家庭語言暴力與少年越軌的相關性探析[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3.
[4]張銳.我國現(xiàn)代城市家庭中的語言暴力傳播問題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4.
[5]彭慧,馮壽林,廖穎,等.家庭暴力的社會工作干預策略[J].老區(qū)建設,2014(2):33.
[6]劉喆.警惕家庭冷暴力對孩子的影響[J].中華家教,2014(1):36-37.
[7]陳澤琦.家庭冷暴力:沒有硝煙卻不容忽視的“戰(zhàn)爭”[J].家庭科技,2015(11):7-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