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山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日本東京,正是許多人做午飯的時候,突然間,所有人都感到大地在猛烈的顫抖,剎那間便地動山搖。
此次大地震,震級7.9級(后世研究顯示實為7.9-8.3級)。地震震中距離東京都六七十公里,波及整個關東地區(qū)。由于當時家庭主婦們都在用火煮飯,東京老城居民區(qū)又幾乎全是江戶時代傳統(tǒng)木造建筑,建筑物倒塌的時候還引起了火災。更不幸的是,此時附近沿海還刮來了臺風。風助火勢,四處蔓延,地震引起的大火燃燒了3天,東京和橫濱已經(jīng)被燒成一片瓦礫。加上地震還引發(fā)了地裂、泥石流、大塌方、海嘯。事后統(tǒng)計,關東大地震共造成約14.3萬人死亡,其中90%被燒死,負傷者超過20萬人。
當時的中國還處在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軍閥混戰(zhàn)。但是當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聽到日本發(fā)生了這樣的災難后,還是積極地伸出了援手。
北洋政府號召各界捐棄前嫌,不念舊恨。從國家層面,外交部成立了臨時救濟日災委員會,并拿出20萬元庫銀作為捐款,并下令暫免食品、服裝、藥品、衛(wèi)生材料等出口日本的關稅。從社會層面,要求地方長官勸諭紳商,廣募捐款,號召民眾不再抵制日貨。
此時的北洋政府內(nèi)部正鬧得雞飛狗跳,直系軍閥首領曹錕垂涎大總統(tǒng)的職位,派兵包圍了大總統(tǒng)黎元洪的官邸。黎元洪只得先逃出北京。曹錕趕走了黎元洪,但在反直系勢力的鼓動下,大量國會議員離京,使國會無法正常開會。沒有國會選舉,曹錕就無法名正言順地當上總統(tǒng)。曹錕許諾只要國會議員們回到北京參加選舉,并且選舉他為大總統(tǒng),就給每個人發(fā)一個5000元的大紅包。于是曹錕終于當上了大總統(tǒng)。
也就是說,在關東大地震這段時期,北洋政府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大總統(tǒng)。真正做出援助日本的決策的,是當時的內(nèi)閣。內(nèi)閣之所以做出積極援助日本的決策,應該是受到了外交總長顧維鈞的決定性影響。顧維鈞曾在巴黎和會上堅決反對日本侵占青島,在國內(nèi)政壇上很有聲望。顧維鈞在內(nèi)閣會議上主張盡釋前嫌。
中國政府的行動異常迅速,為了盡快將糧食、藥品及紅十字隊送往日本救災,海軍李鼎新總長甚至調(diào)派軍艦兩艘,載運糧食緊急駛往橫濱。
中國政壇上各位大佬也都掏腰包援助日本,張作霖向日本贈送面粉2萬袋、牛100頭;曹錕捐款5萬元,其中3萬元賑濟日本人,2萬元賑濟旅日華僑、留學生;段祺瑞在天津成立救災同志會,在曹汝霖、張勛等人支持下,籌款10萬元交日本政府;吳佩孚、肖耀南各捐款2萬元;前清皇帝溥儀沒有現(xiàn)金,就捐了價值約在30萬元上下的古玩字畫珍寶,理由是“并沒有什么政治動機,我們真正對日本感到同情”;孫中山先生實在是囊中羞澀,就向日本政府發(fā)去了一封慰問電……
中國民間的動作,比政府還要快。關東大地震第二天,上海20余個慈善團體就相約討論,前往日本駐滬領事館及日本居留民會探問情況。
4日,上??偵虝闪ⅰ爸袊葷諡牧x賑會”,幾天之后,運送義賑會救援物資的輪船招商局“新銘輪”就從上海起航,前往神戶港。這批救援物資包括1萬包面粉、3000包大米。日本知名華裔歷史小說家陳舜臣曾寫道:“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從海外來的救援船紛紛抵達了碼頭,其中最先抵達的是中國的新銘輪”。
與“新銘輪”同一天出發(fā)的,還有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辦事處理事長莊得之率領的24人赴日救護隊。救護隊還攜帶2萬元賑災款、10余箱賑災藥品。他們星夜奔赴日本,成為到達日本的第一支國際醫(yī)療救援隊伍。
在北京,北京銀行公會籌撥10萬元,購辦米面3萬石,即行赴日救濟。民間表現(xiàn)最活躍的就是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他在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等大城市組織賑災義演,將募捐所得全數(shù)捐給日本災民。在他的號召下,當時的名角余叔巖、楊小樓等均加入了義演。
一個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的國民,何以會在半年時間里就轉換了態(tài)度?可能這就是中國人恩怨分明的性格吧,當你欺辱我們之時,我們與你抗爭到底,當你落難無助之時,我們不僅不會落井下石,反而會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