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亭
藏書樓
大門在修,支棚搭架,留有門道供游人進出,門卻無法觀賞,懊喪。迎門的假山卻讓雙眸發(fā)亮,那是地道的太湖石疊壘的,一道太湖石的巨型影壁,一道太湖石的屏障。
太湖石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的太湖石泛指各地由巖溶作用而形成的石灰?guī)r。有的產(chǎn)地與太湖有關,有的產(chǎn)地與太湖無關,北京的房山太湖石怎么扯也扯不到太湖那。太湖石本以產(chǎn)地命名,太湖之水是太湖地區(qū)石灰?guī)r的雕塑大師,久久沖擊溶蝕,使之形貌千奇百怪,具有潤滑細膩和皺、漏、瘦、透等特點。而水非只太湖有,凡經(jīng)水的沖磨溶蝕再風化出皺、漏、瘦、透的怪石便統(tǒng)稱為太湖石。
古蓮花池迎門的假山石,千窗百孔,都是有渦洞的石。洞有大有小,有密有疏,有透洞有半洞,有孤洞有套洞、連洞,石是明顯經(jīng)水沖水磨溶蝕風化而成的,它們不是太湖石是甚?這等太湖石在北京的皇家園林里都少見,由不得想,保定居然也有這等財富?還有一訝一驚:太湖石多白色,石灰?guī)r溶蝕風化出來的觀賞石基本是白色的,有其它色便為稀為奇。此處太湖石以黃為勝。它們是怎么被淘換來的?從哪里淘換來的?比北京的皇家園林還牛?
賞奇是很愉悅的事兒??催@道石的屏障、石屏風吧,其石有的像縮著脖子的小貓,有的像張著大眼的小豬,有的像鼻子被穿了個洞的小象,有的像愕愣著雙眼的魚,還有的像依偎在公獅頭下的小狗……
有簡介牌,說此景觀叫“春午坡”,是古蓮花池清帝行官十二景之一,在古蓮花池當門而立。春晴日午時分,這道屏障南坡的數(shù)百株牡丹盛開,故造園者以蘇軾《雨中看牡丹三首》中“午景發(fā)秾艷”之意,命名為“春午坡”。
對了,必須提及一點,保定唐縣一帶是出太湖石的,因唐縣屬于唐堯文化,唐縣太湖石被尊稱為“唐堯奇石”。由此推斷,春午坡石,有可能是從唐縣取來的唐堯太湖石
窗與廊的交響
書法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要素。
過了春午坡,進入視野的是座牌坊,四柱三樓,篆書“古蓮花池”額匾。春午坡東邊,有一個院子,叫宸翰亭院?!板泛病敝傅弁醯奈恼禄蚴謺4颂幵斜と?,內(nèi)立清乾隆皇帝宸翰碑一通和嘉慶皇帝宸翰碑兩通,故亭名“宸翰亭”。亭我沒注意到有,廊環(huán)圍在院內(nèi)四周,廊里立著高高矮矮的石碑和經(jīng)幢。西夏文經(jīng)幢有兩座,是為死去的西夏僧人建造的墳幢,建經(jīng)幢的時間是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1962年9月在保定北郊的韓莊出土,移送到古蓮花池珍存。西夏黨項族的王朝被成吉思汗所滅,黨項人不是被殺就是被同化。一般認為,他們的文字,最多也就保留到元代末期。韓莊明弘治年的西夏文經(jīng)幢,不僅表明這個民族文字生命力的頑強,而且表明遠離河西的河北保定還有黨項后裔聚族而居的事實。估計西夏經(jīng)幢的出土令史學界書法界都興奮了好一陣子。
古蓮花池牌坊。
別致的院內(nèi)結(jié)構(gòu)與空間
宸翰亭院的御制詩碑沒少反多,現(xiàn)有10首。乾隆皇帝御詩碑四通7首,嘉慶皇帝御詩碑兩通2首,道光皇帝御詩碑一通1首。是清王朝被皇帝賜詩的數(shù)任直隸總督將賜予的御制詩摹刻而成的,內(nèi)容有批示有褒揚也有告誡和批評。就清帝的書法藝術(shù)來說,乾隆帝的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的御制書法藝術(shù)則因少而顯得珍貴,水平如何自有評判,至少是難得一見。嘉慶皇帝的書法不如乾隆皇帝的灑脫,但很見功力,筆鋒間深藏氣韻。
石拱橋
過了牌坊,東側(cè)有始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6月的二層西洋樓直隸圖書館,圖書館西南側(cè)有兩通碑,一通是刻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田琬德政碑,碑文29行,每行60字;碑額篆書12字,是唐代寫碑高手蘇靈芝書丹并篆額。碑石原立于易縣,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移到保定,途中斷為數(shù)塊,1932年移入古蓮池。另一通王陽明詩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碑是依照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兩首詩的手書拓片刻的。碑文為行草,筆力雄健,是王陽明墨跡的精品。附近的古典建筑群里還有一碑刻長廊,廊壁上嵌有三段82通碑刻,其中主要部分是著名的《蓮池書院法帖》。它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顏真卿的《千福碑》、懷素的《自敘帖》、米芾的《虹縣詩》、趙孟頫的《蜀山圖歌》、董其昌的《云隱山房題記》《李白詩二首》《羅漢贊》,是精選出來的從唐到明六大書法名家的八種作品。古蓮花池內(nèi)的法帖碑刻還遠不止此。
什錦窗粉墻
樓的氣韻。
游古典園林,每人都會有每人感興趣的地方,每人都會有每人的興奮點。古蓮花池,以水為勝,依水布局,環(huán)水置景。以中心島為界將池水分南北兩塘,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南塘為半月形,北塘為不規(guī)則矩形。水塘是有形有貌之體,塘僅有水也好看,但無山便不如有山。天然之山這里沒有,池開在“關山帶河,聯(lián)絡表里,控扼燕薊,四達之沖”的古城保定市中心位置,鬧市區(qū),鬧市區(qū)的底子是平原,無天然山可借,假山就成構(gòu)園的上上之選。水塘東南角有一片假山,這是全園最大的假山區(qū),用石從形貌上說不如春午坡,粗獷些,但有東渠環(huán)抱,疊出的山也算錯落有致怪石林立,讓人隱約看出玲瓏寶塔、仙鶴引頸、猿猴搔耳、駿馬奔馳類的形意來。山中還有洞,空間有高低有深淺有縱深有疏密。洞由塊石精疊巧筑而成,漢白玉石橋通到山上,山上有亭,又可由橋和山道曲徑踱步到四周諸亭。周圍的古建不僅是亭,樓、榭、軒、廊均有,為山點綴為山映襯烘托,營造出一個山水樓臺交相輝映的人間仙境,由不得古人不發(fā)感嘆,用“城市蓬萊”稱之。
城市蓬萊宛若城市中的仙境,它的豐饒之姿,它的巧奇異趣是離不開皇帝的關注與經(jīng)營的。清代乾隆皇帝來過多次,在此建有行宮。他的行蹤遍布大江南北,酷好園林,是個園林通,也有造園癖,開辟行宮,他不主張,大臣們也會投其所好。史有興廢的蓮池,在他的駐蹕行程中必然是歷代建設營構(gòu)得最好的,可以說是古蓮池自金代誕生以來的鼎盛期。乾隆皇帝對保定并不苛刻,給蓮池命名了十二景,景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比不上京城皇家園林,規(guī)模小,但在他看來一定還算是可以了,他肯歸納并贊賞十二景,說明他面對十二景很有興致,心情極佳。今天的游客可以游這里,真得感謝他。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lián)軍侵至保定,把蓮池建筑焚燒殆盡,珍寶文物洗劫一空,沒有乾隆年始的十二景底子,想恢復又能恢復什么?照什么標準什么樣貌恢復?現(xiàn)今,古蓮池十二景已全部再現(xiàn)于眼前。君子長生館里展陳的清十二景圖可與今天的十二景對照。
垂花門。
古蓮池有江南園林的味道,園林造園技巧和建筑設置是很講究的。我注意到它的一個細節(jié),就是隨墻的窗。它的東部,有一道青瓦粉墻,很長,從直隸圖書館那邊一直延伸到近寒綠軒,是道弧形墻,墻上開設的是什錦窗,一眼看去,不知有多少種,十字的,雙菱的,六角的,八角的,盾形的,圓形的……幾步一形,每窗都是一透空景框,連起來好看,單個看自成一景,透過去看又各是各的框中景,是什錦窗也是什錦畫,是一道多態(tài)多形富于變化移步換景的畫廊。它的另一面真是廊呢,隨墻而設的長廊,廊外是假山,廊柱間有美人靠,可以坐下來歇息著靜賞,也可在踱步中動覽。
直隸圖書館。
素有“城市蓬萊”之稱的古蓮花池之所以著名,是蓮池書院建于其內(nèi)。蓮池書院出名,固然因聚引學子,弘揚教化,是清代直隸的最高學府,是傳播傳統(tǒng)儒家文化、培育文品雙馨的封建士人的官學化教育機構(gòu),深受清廷重視,也與它的教學環(huán)境有關,與書院園林秀美有關。
蓮池書院為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直隸總督李衛(wèi)奉詔而建。李衛(wèi)是雍正十年(1732年)調(diào)任直隸總督的。這個李衛(wèi),今天不知道他的恐怕很少了,《李衛(wèi)當官》是熱播劇,受眾面頗廣。正是《李衛(wèi)當官》讓李衛(wèi)有了廣泛的知名度,使你迫切想了解這個非科舉出身的直隸總督奉詔建書院辦學的種種。入古蓮花池,得到的相關文字很短,就是個簡介,他有關書院的言論,最重要的一句也不過是“既成,延名宿,集諸生,肄習書院,勸學興德。”
蓮池書院專題展在君子長生館里舉辦。君子長生館半面建在水上,緊鄰北塘西岸,歇山五脊廡殿式建筑,面闊五間,四周廡廊環(huán)抱,隔扇門窗上的圖案被稱為步步錦,梁棟上的彩畫為蘇式,正間前面三間羅鍋脊抱廈很突出,抱廈之外有建在水上的平臺,在園中是個很惹眼的建筑。入園見水西望便入目,園中水上水邊大多景觀都有它的參與,借景對景效果明顯,是巧思巧構(gòu)之作。造型設計有自喻蓮花,如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歷久不衰不敗與世長存之意。
蓮池書院專題展披露了書院組織系統(tǒng)、課程的設置、歷任蓮池書院院長、考課制度、學生入學資格入學程序的規(guī)定、經(jīng)費來源、學規(guī)、祭祀的“先圣”“先師”“先賢”、祭祀的形式和禮儀、名師名徒、外國學生與留學生等方面的內(nèi)容。課程的設置有四書五經(jīng),有八股文、試帖詩、策(針對皇帝提出的有關經(jīng)義或政事問題,寫出文章闡述意義或陳述方法),經(jīng)義(以經(jīng)書的文句為題,根據(jù)題意加以論證,評述是非,得出結(jié)論)、論(闡明事理的議論文)、表(即奏章,也稱疏、折、奏折。臣屬向君主說事兒的一種文體)、判(即判詞),還有《圣諭廣訓》《大清律例》。
古蓮花池春色。
書院是為科舉服務的,是為清代學子學會當官開辦的。
藏書是蓮池書院的功能之一。萬卷樓是蓮池書院的藏書樓,書的來源有皇帝的賜書,有官款購買的,有籌款購置的,不斷豐富,不斷增加,到光緒四年,萬卷樓藏書已達到33711卷。不幸在1900年遭侵華聯(lián)軍洗劫,到宣統(tǒng)元年移交直隸圖書館時所剩僅有2680卷。
蓮池書院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緒帝下令改為中西兼學的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停辦。封建時代科舉制度到此壽終正寢。
游古蓮花池人們會有一個疑問:古蓮花池和蓮池書院究竟是種什么關系?公園中哪些建筑曾是書院建筑,哪些建筑是行宮建筑?兩者是合一而用的嗎?若不是,書院建筑究竟在哪兒?被侵華聯(lián)軍焚毀后再也沒有恢復?從一幅光緒時期蓮池書院建筑格局示意圖上我們看到,書院是有齋舍、膳房、考棚、提調(diào)室、圣殿、院長室、講堂、學古堂的。為長方形的大院落,萬卷樓在其東北角。
君子長生殿內(nèi)展覽廳。
蓮池書院專題展中,清咸豐時期《蓮池行宮十二景圖》右上角有一段文字。行宮和書院關系介紹:乾隆十年(1745年),蓮池書院東側(cè)的使館被改建為行宮,稱蓮池行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皇帝下詔裁撤行宮,蓮池行宮恢復為使館,蓮池園林歸蓮池書院管理。不明白使館是什么意思,也不敢懷疑是錯別字。這是管理方的官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