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佳,譚均,程方東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1130)
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常見的頸椎病分型[1],手術是CSM的主要治療方法,前路減壓融后內固定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可解除脊髓壓迫,維持脊柱穩(wěn)定,術后短期效果良好,已成為前路治療頸椎病的金標準[2]。ACDF術后長期隨訪易出現(xiàn)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鄰近節(jié)段退變(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等并發(fā)癥[3],但目前少見有關ACDF術后遠期ASD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報道。本研究選擇2010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行ACDF的CSM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5年內癥狀性ASD發(fā)生率及其相關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①綜合臨床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診為CSM;②由同一組外科醫(yī)師完成ACDF治療;③患者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完整,可供分析。排除標準:①患者有頸椎外傷史或手術史;②合并頸椎結核、腫瘤、強者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先天性脊柱異常者;③年齡≤18歲者;④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納入患者173例,男92例,女81例。
采用全身麻醉,取前路,切開前縱韌帶,摘除病變椎間盤,適當撐開減壓的間隙,去除軟骨終板、后縱韌帶及骨贅,在Cage中填充切除的碎骨,適當撐開椎間隙后置入Cage,將骨質壓緊填實,如有多節(jié)段病變則采用相同方式處理其余病變的椎間隙,最后在椎體前方用鈦板固定。所有患者術后給予抗感染、利尿、激素等常規(guī)治療,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72 h后戴頸托下床活動,頸托固定6~8周。
所有患者行頸椎側位、后伸位、前屈位X線片檢查,測量C2~C7Cobb角、C2~C7運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C2~C7的矢狀垂直軸(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斜率;翻閱患者病歷資料,記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吸煙史、飲酒史、糖尿病史、癥狀持續(xù)時間、融合程度、融合節(jié)段、T2WI強信號強度、術前頸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術前上肢VAS、頸部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所有數(shù)據(jù)均由2名人員獨立完成,獨立的統(tǒng)計人員完成數(shù)據(jù)分析。
同時,在患者術后隨訪期間,觀察其ASD發(fā)生情況(本研究僅以術后ASD癥狀明顯、導致再次手術者作為觀察對象),并分為ASD組和非ASD組。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73例患者均至少完成5年隨訪,中位隨訪時間7.2年,患者5年內因ASD再手術31例,發(fā)生率17.92%。
單因素分析顯示,ASD和非ASD組患者的性別、BMI、吸煙、飲酒、糖尿病和C2-C7ROM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年齡、癥狀持續(xù)時間、融合節(jié)段數(shù)、融合水平、C2-C7Cobb角、C2-C7SVA、T1斜率、T2WI強信號、術前頸部VAS、術前上肢VAS、術前NDI、術前JOA評分相比較,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癥狀持續(xù)時間、融合節(jié)段數(shù)、融合水平、術前頸部VAS、C2-C7SVA、術前NDI和術前JOA是影響ASD發(fā)生的風險因素(P<0.05),C2-C7Cobb角、T1斜率、T2WI強信號、術前上肢VAS不是影響其風險因素(P>0.05),見表2。
ACDF可直接緩解神經(jīng)根或脊髓受壓導致的疼痛、麻木,恢復頸椎生理曲度,維持椎體高度,患者耐受性高,絕大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內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但其對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影響也日益受到廣大臨床學者的關注。Veeravagu等[4]研究顯示,單節(jié)段CSM患者ACDF術后因為ASD的再手術率為9.16%,多節(jié)段再手術率為10.68%。WANG等[5]
表1 影響癥狀性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單因素分析
表2 影響癥狀性鄰近節(jié)段退變的多因素分析
報道則顯示,接受ACDF的CSM患者再次手術率為5.4%。Satomin等[6]進行的為期5年隨訪顯示,因ASD再次手術發(fā)生率為18.18%。本研究中,5年內因ASD再次手術率為17.92%,與Satomin等[6]隨訪結果類似。
目前少見ACDF圍手術期指標對術后ASD發(fā)生的預測價值分析。Veeravagu等[4]研究顯示,3節(jié)段融合的CSM患者更易發(fā)生癥狀性ASD。Yan等[7]研究顯示,隨著融合節(jié)段數(shù)增加,椎間盤上下相鄰節(jié)段的壓力增加,加速了鄰近節(jié)段椎間盤退變。本研究單因素和多因素結果顯示,融合節(jié)段數(shù)是術后發(fā)生ASD的風險因素,與上述研究相符。近年來頸椎矢狀面平衡在預測CSM患者術后臨床和功能結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C2-C7SVA被認為是決定CSM術后臨床結局的重要因素。Sakai等[8]研究顯示,對矢狀面非后凸型的CSM患者而言,頸椎矢狀面失衡和年齡是ACDF后后凸畸形的風險因素。Kwon等[9]研究顯示,ACDF術后矢狀面失衡可影響鄰近節(jié)段退行性變。Oe等[10]研究顯示,術前C2-C7SVA與術后NDI相關。Zhang等[11]則認為,術前、術后矢狀面平衡參數(shù)均是預測CSM術后臨床結局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C2-C7SVA與ACDF術后癥狀性ASD再手術相關,隨著SVA增加,下節(jié)段機械負荷增加,因而加快了ASD及再手術的風險。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癥狀性ASD再手術的風險因素,與Sakai等[8]研究一致,本研究顯示,術前頸部VAS、術前NDI、術前JOA與術后ASD再手術相關,結果提示,術前癥狀嚴重程度與術后ASD再手術相關,與有關研究[6-8,10]一致。
綜上所述,多種因素均可影響ACDF患者術后癥狀性ASD再手術的發(fā)生率,對頸椎矢狀位失平衡高齡、擬行多節(jié)段融合和癥狀嚴重的CSM患者,手術時應考慮到術后ASD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