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繼銳
圖/李 鵬
大叔,您的字寫得真漂亮!怎么練的呀?
清朝初年,已經邁入古稀之年的朱耷,在道觀揮毫寫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行草兼融,拙中見巧,筆斷意連,不守故常,顯露出傲岸的筆力。境由心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那么朱耷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的呢?他又想通過《桃花源記》來表達什么樣的心情呢?
晉武陵人漁,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林,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盡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不復出焉,既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背?,得其舟,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后遂無問津者。
丙子夏六月既望,納涼在芙山房書,八大山人
此時的朱耷已隱居山林近半個世紀,確實活得像個“山人”。只因他年輕時歷經改朝換代,不愿做大清子民,于是明亡后不久便削發(fā)為僧,當上了“與松柏為伍,與鳥獸為友”的隱士。
看看他的畫,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畫的鳥大多在閉目養(yǎng)神或“翻白眼”,一副孤傲的神態(tài)。他畫的魚,眼珠子又黑又大,張著大嘴倔強至極。他畫的山水畫里也盡是荒山怪石、枯梅殘柳,一片荒寒蕭疏。這些不正是他內心的寫照嗎?無怪乎鄭板橋題他的作品時寫道:“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p>
◎《枯木寒鴉圖》
◎《墨梅圖》
這位自號“八大山人”的畫家怪里怪氣的,不僅不理人,還畫了很多寒鴉、枯枝、淡菊、孤魚,看著真破??!
“八大山人”是朱耷?我還以為那是由八個人組成的“畫家男團”!
朱耷在日常生活中不修邊幅,經常蓬頭垢面。傳說他好飲酒,但酒量又不大,喝醉后常揮毫潑墨。要是市井百姓,特別是窮人向他索畫,他有求必應,可要是達官貴人想請他賜墨寶,卻比登天還難。
請您明日到寒舍做客好嗎?
哈哈哈!
嗚嗚嗚……
今天天氣好晴朗……
……
啦啦啦?。?!
◎“八大山人”落款
◎《野荷圖》
◎《瓶菊圖》
◎《草蟲圖》
朱耷瘋了嗎?并沒有。裝瘋只是他逃避社會的一種方式罷了,就像他用畫中的鳥獸來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一樣。為書或畫題落款時,他經常把自號中的“八”和“大”連在一起豎著寫,像草書的“哭”字,又像“笑”字?!吧健迸c“人”又正好連成了“之”字。于是有了“哭之”“笑之”,以寄亡國之哀的說法。他有很多構圖奇特的畫,偌大一張紙上只畫上一只鳥、一條魚、一枝花或一個芋頭。這些極簡風格的作品之所以能給人飽滿充實的感覺,主要是因這落款起到了補充畫面的作用。古代文人講究四美:繪畫美、詩文美、書法美、印章美。能把四者和諧相融的大家,朱耷算一個。觀察他作品中繪畫主體、題字、落款、印章的位置,是件很有趣又長學問的事。
應該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表達的情緒,最契合朱耷追求的歸隱山林的精神境界。他羨慕桃花源中落英繽紛的自然環(huán)境和老少怡然的生活狀態(tài),于是在古稀之年凝神靜氣,不疾不徐地用行書寫下《桃花源記》。在寫到最后一句“后遂無問津者”時他開張筆勢,一氣呵成。墨色越來越淡,情緒卻越來越飽滿。
如果從朱耷書寫的《桃花源記》中找一個與他心境最吻合的字,大概是“避”字吧!他畫中的物象簡約、冷峻,表露著其孤傲的性格。他書法中的行筆與結體,流露出其灑脫不羈的氣魄。朱耷早年曾模仿歐陽詢、董其昌、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風格,但胸有大志者,決不會止步于效仿前輩,而必然要創(chuàng)立一種自己的獨特風格才肯罷休。突然放大某些字的結構,對圓轉線條的強調、如在空中飄浮般的筆觸、松動輕快的結構都是他書法中獨特的個性體現(xiàn)。怪不得與他同時代的葉丹做了一首《過八大山人》來這樣描寫他——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yè)在,零落種瓜人。
◎《桃花源記》(局部)
◎ 有二王之風的“避”字
◎ 朱耷的五言對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