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秦朝末年,隨著大澤鄉(xiāng)首義的烽火漸趨燎原之勢,錯過押送徭役期限的劉邦,也在芒碭山起義。占據沛縣后,當?shù)氐赂咄氐睦险?,推舉賢能公道的蕭何當頭,蕭何婉言謝絕,一力舉薦劉邦做沛公。那么,蕭何為何不愿當頭呢?
蕭何不愿當頭,是發(fā)自真心的,并非出于謙讓。
從零散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年輕時的蕭何,盡管是縣令手下的刀筆吏,卻不像是貧民出身。他熟諳史籍、文書、律法,既能駕馭行政事務,又能恪守職業(yè)道德。蕭何出身雖非豪門,也算中等水平的小康之家,抑或書香門第。清代修纂的《江南通志》里說,蕭何舊宅在豐縣城東門一處最偏僻的地方,豐縣博物館現(xiàn)存的蕭何故宅記事碑也是這樣記載的。這處所謂的故宅,當是他為官之初所建。及至他做相國期間,“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這樣做,用他的話說:“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這種恪守淡泊、不事奢華、甘為人梯、秉持公允的心性,貫穿于蕭何一生,從中也可以讓我們照見蕭何所以不愿當頭的內在動機。
蕭何不愿當頭,首先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從蕭何在各種場合的言行舉止看,不論情勢對他有利還是不利,他都能權衡利弊,從不作非分之想。蕭何一心想做個太平官,但拿下沛縣后,太平官做不成了,而且也沒退路了。就蕭何的資質和秉性而言,骨子里就沒有當出頭鳥的念頭,于是便剖明心跡,一力推舉劉邦當頭。
蕭何不愿當頭,更多的是出于審慎。當時的蕭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糧的,自然要考慮后路。盡管我們不能說蕭何膽小怕事,但他待人處事周到細密,卻是不爭的事實。劉邦的隊伍草創(chuàng)初期,勢單力薄。每到瀕臨絕境,蕭何都主張保存實力,以圖后計。可劉邦卻絕不退縮,硬著頭皮死磕。當然,蕭何的規(guī)勸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場惡戰(zhàn)幾無勝算,即便險勝,也是重創(chuàng)之下死里逃生。劉邦問大家怕不怕死,幾位鐵哥們都說不怕死。劉邦見蕭何沒有表態(tài),就直言不諱地說,我怕死??膳滤烙杏脝??及至坐到相國的位子上,蕭何就更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
蕭何不愿當頭,還因為他心里沒底。芒碭山上下來的這幫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蕭何最初看好劉邦,力推劉邦,的確有眼光,但也并非神機妙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漸次看準的。
蕭何不愿當頭,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定位有很大關系。蕭何是個識時務的智者,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秦監(jiān)郡御史來當?shù)囟讲楣珓?,發(fā)現(xiàn)蕭何的辦事能力和考核成績均佳,打算入朝進言征調蕭何,經他再三辭謝,才沒被調走。蕭何為何不愿入朝做官,司馬遷沒說。
縱覽蕭何的一生,通讀蕭何的為人,原因可以給出多種,可以說,蕭何眷戀故土,也可以說,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大官。那他后來為何又躋身廟堂,做了漢朝的相國呢?應該說,蕭何的人生之旅乃情勢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妒酚洝な捪鄧兰摇返奈奈?,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結語。大意是說,蕭何原為秦朝的刀筆吏,平淡無奇。及至漢朝興起,借助帝王的余光,謹守關中要地,利用民眾對秦法的不滿,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新政。韓信、黥布等皆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勛愈顯燦爛。司馬遷的評述說明,蕭何的輝光更多的是后期展露出來的。
(摘自《學習時報》)
◇ 劉 墉
明代大畫家石濤曾經說過:“筆不筆,墨不墨,自有我在?!边@造成許多初學者誤以為筆墨都不要緊,只有個人的風格才重要。
其實石濤在講這句話時,對于筆墨的修養(yǎng),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藝術固然主要在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但是表達的技巧卻需要長期的鍛煉,因為唯有當我們技巧成熟,隨意揮灑也能不失規(guī)矩的時候,才能無拘束地寫出胸中的境界。
(摘自《螢窗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