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維漢
經常旅游而又留心文化細節(jié)的人都會知道,一些景點不同程度存在著異處同聯現象。即同一副楹聯,不僅懸掛于甲點,也會在乙點、丙點反復出現?;蛘呱晕⒆兏鼛鬃郑瑑热菥涫饺源篌w相同。
景點異處同聯的現象古已有之。文廟最為突出,常見的是以下幾副:
先覺先知,為萬古倫常立極;
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統(tǒng)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允矣斯文,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極;
大哉夫子,合詩書、易禮、春秋集大成。
這幾副概括孔子承前啟后道德文章的風尚、氣節(jié)、氣度、氣派的楹聯,曲阜孔廟有,寧波孔廟有,衢州南宗孔廟也有,很多縣城孔廟亦有,雷同單調。民國胡君復說:『明倫堂聯多格言,少按切地方者?!灰仓赋鰶]有地域特點。
此現象在很多景點都很常見。如,關帝廟:
史官評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諸人,猶如無物;
后世尊稱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
此聯杭州關帝廟、膠州關帝廟、焦山關帝廟皆有。
義存漢室三分鼎;
志在春秋一部書。
此聯山西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海州關帝廟、陽城皇城相府都有。
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備嘗,未了一生事業(yè);
志存一統(tǒng),佐熙朝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明代 黃道周
福建省漳州東山關帝廟懸掛的這副名聯,揚州小東門關帝廟、安徽潛山華家臺關帝廟、遼寧義縣關帝廟、臺南祀典武廟等處皆有懸掛。
武侯祠: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鞔?游 俊
這副題『三顧堂』聯,成都、襄陽古隆中、南陽三地武侯祠都有懸掛。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副摘杜甫名句楹聯,成都、襄陽古隆中、南陽三地武侯祠也都有懸掛。
盛行一時的大院楹聯也未能免俗,如:
晨興理荒穢,心遠地偏,聊寄武陵意;戴月荷鋤歸,夕露沾衣,頓生桃源情。
靈石王家大院、西安高家大院都有這副楹聯。
衙署: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內鄉(xiāng)縣衙三堂這副名聯,作者為清代康熙年間內鄉(xiāng)知縣高以永。平遙縣衙、榆次縣衙、浮梁縣衙也懸有此聯。
再如: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無錫縣署大堂聯,清代知縣武承謨撰寫。榆次縣衙也有懸掛。
重修后景點楹聯刻制的『拿來主義』是造成景點異處同聯現象的主要原因。名勝景點早年多有楹聯匾額,文革中被作為『四舊』掃蕩殆盡,文革后百廢待興,修整建筑,完善匾額,用聯量很大,便通過查找歷史資料和從同類古跡舊有楹聯中搬用,在當時不失為一個恢復古跡歷史風貌的捷徑。
始建于元朝初年的南陽府衙,文革后建立府衙博物館時增加了一些聯匾,據透露,因用聯位置眾多,除了重書舊聯和新征聯佳作,還采納了著名作家二月河等推薦的一批各地名聯。
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
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
原掛處浙江藩署浙江臬署,作者清代楊昌浚。二月河推薦,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門時,將『鴉』改『鵑』『魂』改『民』。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騖聲華忘政事;
養(yǎng)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原掛處杭州府衙,作者清代薛慰農。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堂。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準情,要度時事,做這官不正不勤不慎,易作孽,難欺天。
原掛處安徽霍丘縣衙,作者清代何稼儒,平遙縣衙、開封河南法院也懸掛。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堂,個別字有改動。
刑賞本無私,是是非非敢信不違民志;
毀譽何足計,明明白白但求無愧我心。
原掛處河南淅川直隸廳儀門,作者清朝淅川廳署同知沈麟元。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堂。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
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
原掛處山東金鄉(xiāng)縣衙大堂,作者清代金鄉(xiāng)縣令王玉池。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堂。
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
案頭三尺法,烈日嚴霜。
原掛處民國司法部,作者不詳,重書懸于南陽府衙大堂時,將『門』改『府』。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
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原掛處桂林三防署,作者清代三防主簿余小霞。重書懸于南陽府衙東花廳。
其實,南陽府衙古時即有專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聯語。
當盛怒時忍耐須臾,便心氣和平省卻無邊煩惱;
處極難事沉思片刻,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
此聯刻在官箴碑立于南陽府衙大堂屏風后面,作者為清代同治年間南陽知府任愷。此聯提醒自己時時戒怒做到平和冷靜處理棘手難事。筆者看到這副聯亦被淮安漕運總督衙門『拿來』刻于大堂楹柱。
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
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
此聯系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游幕于南陽府衙的嘉應州師爺湯滋圃所作,曾見錄于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十二》,詳盡描繪了衙門師爺案頭公牘事務的緊張辛勞和繁瑣枯燥。
子孫賢,族將大;
兄弟睦,家之肥。
這副府衙后花園的石刻聯,系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大學士祁寯藻撰書。清代同治年間內鄉(xiāng)縣馬中范兄弟叔侄爭訟經年,南陽知府劉拱宸以此聯示之,訟者悔悟,同意永不再訟。
另外與南陽相關的還有掛于三堂院知府書房的清代咸豐年間四川學政何紹基書贈南陽知府顧嘉蘅聯:
山隨宴坐畫圖出;
水作夜窗風雨來。
再一副是掛于三堂院的清代同治年間狀元洪鈞書贈南陽知府濮文暹聯:
蘊智成囊含明作鏡;
憑春灑翰席月抽琴。
召父勸農,杜母興工,南陽自古多循吏;
彈琴懸鏡,愛蓮對月,赤子從來盼好官。
懸掛于南陽府衙二堂的這副聯雖為南陽府衙修復時面向社會征聯的一等獎作品,卻有著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召父、杜母,即召信臣、杜詩,是兩漢時期在南陽先后任職的兩位太守,他們勤政愛民,除暴安良,生活節(jié)儉,很受人民尊敬,城內建有『二太守祠』和『召公坊』『杜母坊』紀念他們。
南陽府衙博物館內懸掛楹聯七十余副,與南陽有關聯的楹聯只占極少數。館長劉紹明披露當年用聯內容選定的三條原則:一是見于文獻記載的府衙舊聯必用。二是其他衙署舊聯適當選用。三是新創(chuàng)作對聯要慎用。盡管有的新創(chuàng)作楹聯對仗工整、用詞恰當,但畢竟是站在今人立場上看古人、看衙門,與封建時代官員的心態(tài)心境有一定的差別,因此要慎用。府衙刻掛楹聯以舊聯為主。
古代的衙署聯為何少有重復?因為很多即是時任縣令、知府的作品,如浙江學署這一副門聯:
鐵面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須諒我;
鏡心普照,但憑文字,清奇濃淡不冤渠。
作者是清代督學朱文正,有一年他到家鄉(xiāng)浙江監(jiān)考,為了防止同鄉(xiāng)走后門,便大書此聯懸于堂上。既是內心剖露,更是宣示警誡。
清代呂月滄任慶元縣知縣題一聯于大堂:
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糊涂忘了當日;
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久害著自家。
作者聯系自身痛苦經歷現身說法諄諄告誡爭訟之人,真切感人,此等對聯外地官衙是沒法『拿來』的。作者在奉化縣衙任知縣時又在堂上題寫另一副聯語??梢哉f,古代官吏學養(yǎng)深厚,信手可以題聯,根本無須你抄我,我抄他。倒是現在的衙署成了空殼,只能憑東尋西覓充實門面了。
怎樣看待景點異處同聯現象?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會有好的一面,亦有不好的一面,客觀分析,存在以下利弊。
有利的一面,景點優(yōu)秀楹聯的交叉化展示很好地傳播了優(yōu)秀楹聯文化。這些傳世楹聯因為優(yōu)秀被廣泛傳抄使用,使各地游客都能欣賞到情景交融的文化符號,既豐富了景點內涵,又使游客獲取了審美愉悅。至于重復化現象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因為,像筆者這樣樂此不疲游遍眾多名勝古跡并詳細抄錄景點楹聯的旅游者應是很小比例,大多數游客只游覽過一定地域、一定數量的名勝景點,可能不會留意并察覺到景點異處同聯現象。像筆者這樣占有大量楹聯資料又有濃厚興趣全方位鳥瞰對比中華大地名勝景點楹聯內容差異的研究者恐怕也是不多的,從筆者視角看來是一個問題的現象,對眾多游客來說根本不存在什么問題,這樣一來,景點楹聯存在的異處同聯現象消極面就很小了,正面能量大于負面弊端。
不利的一面,恐怕屬筆者杞人之憂:
⒈多景同聯,造成審美疲勞。
名勝景點應該具有不同的個性化特色。楹聯作為建筑的眼睛,更應該切時切地切景,個性色彩鮮明。多景一聯抹殺了個性色彩,容易造成游客審美疲勞,消減旅游興致。如文廟里楹聯單調的原因固然是沒人敢在孔夫子面前弄斧,但單一的內容和眾多殿宇楹聯的千篇一律,無疑會大大影響擅長咬文嚼字游客的欣賞欲望。
⒉語言游離,缺少地域特色。
『每見佳書競自抄』,平心而論,能夠在多個景區(qū)重復使用的楹聯,多半是名人大作或優(yōu)秀作品,對仗工穩(wěn),詞句優(yōu)美,這才被人趨之若鶩爭相傳抄,期盼眾多名作為本地增色,但畢竟非量身定制,地域特色不夠明顯,談不上什么切時切地,大多講述整體評價的籠統(tǒng)概念,這樣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當然,衙署大門、大堂、二堂等主景突出地域特色已很可以了,沒有必要要求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等科房以及花廳、花園、衙役房等次要景點楹聯都來緊切地域。
⒊亂貼標簽,形成文化混亂。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此聯乃清末光緒二十八年暫居四川鹽茶使者的云南劍川人趙藩所撰,既從和戰(zhàn)、寬嚴的辯證關系總結了諸葛亮治蜀的經驗,也對當時四川當政者嚴刑峻法之舉曲意規(guī)勸。當時趙藩曾經的學生岑春煊任四川總督,一上任就大肆鎮(zhèn)壓,萬民痛恨,趙藩不便正面勸阻,特意作此聯懸于諸葛亮殿,待岑春煊上香之機旁敲側擊。
可以說此聯懸于成都武侯祠是極為得體的,后被懸于襄陽、南陽武侯祠,聯中的『治蜀』就八竿子也打不上了。我曾游過西安東郊一座道觀,里邊的對聯全是從天南海北抄錄復制,無一副自家原創(chuàng)對聯,自然便很難準確概括自身的個性特點了。
作為旅游景點恢復或新增楹聯匾額,首先應著眼于挖掘本景點的傳統(tǒng)歷史楹聯,通過查閱資料或走訪老同志,盡可能多獲取這方面歷史信息,然后綜合評鑒權衡,選取文化含量豐富的內容予以刻掛。不宜一味眼睛向外隨意『拿來』,造成無意義重復的消極后果。
許多旅游景點發(fā)起全國征聯的作法也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形式。既可總征大門或主景的整體形象聯,也可分征各殿各門的具體景點聯。一般收稿成千上萬,通過評審優(yōu)中選優(yōu),總能選出切時切景的優(yōu)秀作品。突出原創(chuàng)性的定向征集不僅不會導致異處同聯現象,還會給景點收獲寶貴豐富的文化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