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花,曾 芳,羅彥妮
(1.贛州市中醫(yī)院五官科,江西贛州341000;2.杭州口腔醫(yī)院義烏分院種植科,浙江杭州310000;3.九江學院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內科,江西九江332000)
牙列缺損是指因發(fā)育障礙、外傷或牙周炎等因素造成部分牙齒缺失,導致恒牙牙列不完整,可引起牙周組織改變,咀嚼功能減退,顳下頜關節(jié)功能障礙,顳下頜關節(jié)盤突關系失調,發(fā)音功能障礙,偏側咀嚼肌張力不均衡等,嚴重影響患者輔助發(fā)音、牙齒美觀度和咀嚼功能〔1-3〕。以往,臨床多采用人替代材料修復缺失牙的生理功能和解剖形態(tài),以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但在可摘局部義齒、固定義齒等方面存在著局限性??谇环N植牙是以鈦合金作為植入體植入骨組織內,相當于人工牙用固定著上方的義齒,具有可維持原有臉部輪廓、方便舒適等優(yōu)點,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修復牙列缺損方式〔4〕。本研究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牙列缺損患者,分析人工種植牙與義齒修復在牙列缺損患者中的應用及對患者咀嚼功能的影響,為臨床修復牙列缺損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擇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牙列缺損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治療組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5.32±3.45)歲;性別:男性24例,女性16例;缺損位置:磨牙后區(qū)18例,磨牙區(qū)22例。對照組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5.28±3.37)歲;性別:男性27例,女性13例;缺損位置:磨牙后區(qū)15例,磨牙區(qū)25例。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病程>2個月;單顆牙齒缺損;年齡≥18周歲;簽署知情同意書;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精神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惡性腫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骨代謝性疾病;健康牙齒無嚴重畸形、磨損或錯位;合并牙周炎;麻醉藥物過敏者;既往有口腔手術史。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治療前行CT及X線片檢查,觀察牙槽嵴組織缺損程度、缺牙間隙大小、余留牙健康狀況、鄰牙結構和牙槽骨高度、密度等情況并進行初步評估。治療組行人工種植牙治療:取仰臥位,在滿足患者要求下實施模擬義齒,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種植部位,用環(huán)形刀垂直切開植入點黏膜至骨面,建造種植牙孔洞,評估剝離下的粘骨膜厚度,翻轉暴露牙槽骨,以三棱先鋒鉆導向擴孔至所需直徑、深度,在此過程中注意先鋒鉆深度和方向,及時噴水冷卻。植入骨孔與種植體向同型號的試植體,確定種植體形態(tài)與骨孔相吻合后,用抗生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骨孔,在植入骨孔內緩慢置入確定的種植體,安裝封閉螺絲或愈合基臺,完成種植體植入。嚴密縫合軟組織,7 d后拆線。術后常規(guī)服用3 d抗生素,口腔含漱液漱口。種植體植入3個月后復查,種植體叩擊聲音清脆無動度,骨融合良好,患者無不適,X光牙片示周圍無陰影,可將螺帽取下,清潔螺孔,按印模制作種植體上部,試戴、調整基樁,使上下部共同就位。對照組行常規(guī)義齒修復:口腔消毒,用2%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將患牙殘留組織清除,待傷口愈合后,根據(jù)相鄰健康牙齒做基牙,印模制作,做臨時冠,指導患者佩戴。叮囑兩組患者術后注意口腔衛(wèi)生。兩組術后均隨訪1年。
(1)臨床療效。①種植體無透視區(qū)域,相對穩(wěn)定;②種植體周圍黏膜正常;③術后1年骨吸收2 mm以內;④患者對種植體美觀度滿意。符合上述4項為顯效;符合上述≥1項為有效,不符合上述4項中任意一項都為無效。有效率+顯效率=治療總有效率。(2)修復效果。以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語言功能、美觀程度、舒適度評估兩組修復效果,每項分值為0~20分,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修復效果呈正相關。(3)不良反應。比較兩組術后種植體脫落、疼痛等發(fā)生率。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組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語言功能、美觀程度、舒適度和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修復效果對比(±s,分)
表2 兩組修復效果對比(±s,分)
組別 咀嚼功能 固定功能 語言功能 美觀程度 舒適度 合計對照組(n=40)15.07±0.94 16.24±1.01 17.74±1.21 17.15±1.12 14.37±1.42 80.49±4.21治療組(n=40)18.75±0.98 19.21±0.65 19.07±0.74 18.99±0.81 18.96±0.70 94.98±3.65 t 17.140 15.639 5.931 8.419 18.337 16.44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療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牙列缺損的發(fā)生與牙周病、齲病、發(fā)育障礙、頜骨缺損、外傷等因素密切相關,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音功能障礙、咀嚼功能減退、顳下關節(jié)病變、牙周組織改變等,嚴重影響了面部美觀和機體健康〔5-6〕。在臨床上,可摘局部義齒、固定義齒是臨床上常用的修復牙列缺損方法,其中,可摘局部義齒是利用黏膜、天然牙、骨支持,將牙齒經固定體卡環(huán)固定于牙列內,適用范圍廣,但它能覆蓋正常組織,影響發(fā)音,降低患者舒適感,而天然牙和義齒間易集聚食物殘渣,影響口腔衛(wèi)生〔7-8〕。固定義齒中以缺牙間隙一端或兩端的牙根或天然牙作為基牙,在其上做固定體,連接人工種植牙整體,穩(wěn)定性好,不影響發(fā)音,無異物感,但不能隨意摘取,限制使用范圍,同時費用高,部分患者難以接受〔9-10〕。
人工種植牙修復時以植入骨組織內的下部結構為基礎,對上部牙修復體形成支持、固定,具有固定效果好、與天然牙解剖結構相似、無異物感、美觀舒適、不影響發(fā)音等優(yōu)點。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語言功能、美觀程度、舒適度和總分高于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與義齒修復相比,使用人工種植牙治療牙列缺損患者能夠提高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語言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提高舒適度和美觀程度。人工種植牙修復中,種植體模擬了天然牙根的管狀結構,材料適度的粗糙表面能夠增加骨結合能力,窺管植入后能夠牢固結合周圍骨組織,無任何非骨性組織介于其中,能夠承擔種植體向骨組織分布壓力負荷和持續(xù)傳導的功能,固定效果好〔11-12〕。種植體與骨組織嵌合愈合后,再對患者進行上部牙修復體安裝,能夠減輕對臨牙磨損程度,炎癥反應更輕、與組織貼合更緊密,能夠降低對口腔內菌群的影響,對牙周和牙齦等軟組織所致的炎癥刺激較少,能夠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
綜上所述,與義齒修復相比使用人工種植牙治療牙列缺損患者具有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語言功能良好且不良反應少、舒適度高、美觀度好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