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的處理在視覺藝術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可以塑造形象,抒發(fā)情感,營造氛圍,表達觀念……陰影的表現(xiàn)力是美妙的。
陰影也可以是美妙的。
孩提時,晚飯之后,在鄉(xiāng)下清寒簡陋的土屋蓬蓽之中,沒有電視,沒有玩具,家里大人就映著煤油燈光,用雙手在墻上做各種影戲,犬吠,蛇嘶,大雁振翼……一個黑影幢幢的斑斕世界,蠱我沉醉與飛翔。
慶陽環(huán)縣皮影
大學時,當我第一次見到漢畫像磚、畫像石那些質(zhì)樸飛動、黑黝黝的剪影,就格外親切,一下子沉沒到童年世界里去了。很顯然,漢畫像是受到影子造型啟發(fā)而來,在逆光剪影中,人的側(cè)面比正面特征遠為精確明晰,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漢畫像都是以側(cè)面造型為主。刪繁就簡,以形傳神,于此,我們可以見到造化光影的高明創(chuàng)造手腕。東漢末,佛教東來,受佛教正面塑像影響,漢畫像中正面造像才逐漸多起來;顯然,完全無法想象一個背對我們或側(cè)視我們的神祗,會接受我們的傾訴,庇佑我們的悲辛。
循著同一邏輯,剪紙就鸞飛鳳舞、柳暗花明起來。而皮影造型,則組合二者,游目騁懷,自由取予,拼貼靈活:頭取側(cè),眼取正,身肩取正,腳再取側(cè)。這與古埃及造像的“正面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梢?,在古代,有一個受陰影邏輯支配的、橫跨世界的、巨大的造型系統(tǒng)。與今天學院派焦點透視、體量飽滿的造型系統(tǒng)比起來,哪個更好呢?都好,都是智慧。
“疏影橫斜水清淺”,陰影為梅花造秀骨清像;陰影同樣為人類塑造迷離惝恍、寤寐思服的形象。據(jù)說,漢武帝痛失寵妃李夫人,悲不自勝,思念成疾,有人造皮影,投射于帳幕之上,栩栩如生,儼然李夫人,漢武帝相思遂得慰。這是關于皮影誕生的故事,實際也是關于人類造像起源的故事。無獨有偶,古羅馬作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提到,有一個制陶匠的女兒,她與遠行的情人告別,時間在晚上,兩人擁吻難舍之際,女孩發(fā)現(xiàn)戀人的影子搖曳在墻頭,遂撿起木炭,照著影子,把對方畫下來,以慰相思。此后,西方藝術史上,就出現(xiàn)了諸多以此為藍本的《繪畫的誕生》的作品。這兩個不謀而合的故事,實質(zhì)言明了兩點:人類藝術以深情為內(nèi)在動力,陰影是其最先造型手段。
愛德華·戴格《繪畫的發(fā)明》
西方藝術史上,陰影此后也仍然是造型的最重要手段。文藝復興藝術,尤其是巴洛克藝術,強光暗影,三面五調(diào),厚實鮮活的體量,多賴光影塑造。中國藝術恰恰相反,不避暗調(diào)渲染,但忌諱明顯的陰影塑造。就我有限的見識,山水畫中,唯有一幅例外,即北宋喬仲?!逗蟪啾趫D》,其中月光下的人物,畫了陰影。這主要是呼應蘇軾《后赤壁賦》文本中“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字句,這也是古典時代文重于圖的傳統(tǒng)。
陰影還可以是抒情的重要手段。神秘氛圍,憂郁情調(diào),形而上思緒,或點,或染,或鋪排,皆可以藉其實現(xiàn)。達利《記憶的永恒》、基里科《一條街道的神秘與憂郁》中,一剪陰影,如夢如寐,玄秘幽深,極富心理深度與哲意氛圍?,F(xiàn)代主義藝術,對主體或世界深度地開掘,很多時候,都不離陰影。
基里科一條街的神秘與憂郁布面油畫1960年
陰影當然也可以表達觀念?!拔腋栌芭腔?,我舞影零亂”,形與影不離,形單影必只。陰影的深層意涵在于,它暗示著形的存在,但又絕不是形,似我而非我,在似與不似之間,究天人之際。一般藝術表達中,形與影,從來區(qū)隔分明,但在畢加索筆下,陰影跨越區(qū)隔,與主形融為一體,如他的《憂傷的女孩》,女孩正面臉上疊化著有鼻梁的側(cè)臉陰影,給人炫目之趣。這種多角游視、自由取予的思維,其實與我們的剪紙、皮影造型法則,如出一轍。畢加索也許見過東方的藝術?
最美的,也許是梵高《播種者》中的陰影,金光燦爛的斑斕土地上,青藍紫,順手兩痕,之上,是一位經(jīng)緯天地的勞動者。
勞動當然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