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生命在于運動?!睂τ谛呐K病患者來說,到底是運動好,還是靜養(yǎng)好?這仿佛是一個讓人爭論不休的話題。我認為,不管是健康人保養(yǎng)心臟,還是心臟病患者呵護心臟,都講究動靜平衡,運動要適度和科學。
據(jù)世界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報道,全球過早死亡中有10%的原因是缺乏運動?,F(xiàn)代人吃得越來越好了,動得卻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富貴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有研究顯示,如果能解決體力活動缺乏的問題,就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降低約27%。
數(shù)據(jù)是積極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則以“沒時間”為借口,不動或少動。實際上,培養(yǎng)和保持運動的好習慣,是“護心”的一項重要舉措。定期、適量進行身體活動,有助于預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以及高血壓、心臟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進精神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zhì)量和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科學、適量的運動呢?特別是心臟病患者,應該怎樣運動呢?
運動之前,首先要了解個人疾病史及家族病史,評估身體狀態(tài)。鼓勵在家庭醫(yī)生或?qū)I(yè)人士指導下制訂運動方案,建議先到醫(yī)療機構接受心肺運動試驗,如平板運動試驗或心肺功能檢查。醫(yī)生會根據(jù)客觀的定量功能評估,開出個性化運動處方。
科學運動有“三步曲”。第一步“熱身”,即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可以進行徒手操、拉伸、走步等,時間為5分鐘~10分鐘。第二步“正式運動”,運動形式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如跑步、游泳、上下肢功率車、爬樓梯等。在此基礎上增加阻力訓練,如啞鈴、拉力器、配重式力量設備、柔韌性訓練等。每次從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至30分鐘~60分鐘,每周運動至少3次,最好5次以上。第三步“整理”,即運動之后的放松整理活動,緩解肌肉的緊張,持續(xù)5分鐘~10分鐘。
很多人表示疑惑,經(jīng)常說運動要適量,適量又有哪些標準呢?首先,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增量,循序漸進,同時也要警惕運動過程中有無軀體不適癥狀。運動時稍出汗,呼吸輕度加快,不影響對話,運動結束后輕松愉快,沒有持續(xù)的疲勞感或其他不適感,運動結束后心率在休息5分鐘~10分鐘后恢復即為適量。
建議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人群,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可在工作一段時間后換一種放松的運動方式,減輕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身體的疲勞,但運動量和強度都不宜過大。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老人、慢性病患者(包括心臟病患者)、殘疾人等,建議在醫(yī)生和運動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1.健步走 健步走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肺耐力,明顯增加心臟的起伏力度,改善冠狀動脈循環(huán),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心臟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就算發(fā)生,也可以降低對心臟的損傷。每次可以堅持走20分鐘~1小時,每日1次~2次。身體狀況允許者,可適當提高步行速度。
2.太極拳 太極拳動作溫和,對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體力較好的患者可練老式太極拳,體力較差者可練簡化式太極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體弱和記憶力差的可以只練個別動作,分節(jié)練習,不必連貫進行。
3.游泳 心臟病較輕,醫(yī)生評估心肺功能適宜、體力較好,又會游泳的人,完全可以堅持游泳鍛煉。
只是游泳對人的心臟負荷要求較高,所以一定要適量。如果發(fā)現(xiàn)不舒服一定要及時上岸,水溫太涼最好不要下水。
(編輯 余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