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坤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各版本、各學段語文教材先后收錄魯迅小說、雜文、回憶性散文、記敘性散文六十余篇。這些課文為一代代學生所熟知,如《(吶喊)自序》《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xiāng)》《社戲》《藥》《孔乙己》《祝?!贰兑患∈隆贰赌脕碇髁x》《友邦驚詫論》《論雷峰塔的倒掉》《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記念劉和珍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流產與斷種》《燈下漫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等。魯迅是作品被新中國語文教材收錄最多的作家。
一、徘徊在課本邊緣的《野草》
作為新文化的偉大旗手,“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魯迅的作品以其無可比擬的思想深刻性、藝術多元性引領了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其人選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也是最能代表魯迅思想和藝術的名篇,對新中國青年學生的文學思想的培養(yǎng)和語言藝術的模仿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綜觀這些選人課本的文學作品,多數(shù)為小說和雜文,而回憶性散文、記敘性散文卻比較少,尤其是被稱為打開魯迅精神世界“鑰匙”的“獨語體”(自言自語)散文詩集《野草》中,只有《雪》(蘇教版)和《風箏》(人教版)兩篇散文人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野草》具有獨特的時代語境,部分文章思想比較頹唐?!兑安荨返膶懽鲿r間與小說集《彷徨》大體相當,正是《新青年》解體、五四運動進入落潮期,魯迅心情苦悶,“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2],“彷徨”就是魯迅這一時期的思想寫照,魯迅因自己成了散兵游勇,布不成陣而苦悶、彷徨。這種“彷徨”的比重甚至要超過小說集《彷徨》中的彷徨,這是《野草》的一個主要背景。另一方面,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和隱晦文字的書寫也使得《野草》不易為中學生讀懂。魯迅在1934年10月9日給蕭軍的信中曾談道,“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并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3]?!兑安荨分心承┢碌奈淖直容^隱晦,因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難以直說,所以措辭就比較含糊,這也可以看作中學教材編寫者沒有過多選取《野草》的篇章進入中學課本的另一個原因。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野草》長時期徘徊在中學語文課本的邊緣,不為廣大學生熟悉,《野草》的思想、藝術價值也沒有被師生充分認識。
魯迅為中國新文學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除學術著作、翻譯作品和書信、日記之外,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閑集》等十七部。這些作品中,創(chuàng)作于1924 - 1926年(《題辭》除外)的《野草》是最重要且最難讀懂的一部。以1927年魯迅南下上海為分期,《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小說集、散文集都是此前創(chuàng)作的,這些作品貫串著一條魯迅思想變化的線索:懷疑精神一冰火共存思想一自我價值思索一韌性戰(zhàn)斗精神,這些思想都散見于《野草》諸篇之中。1927年出版的《野草》既可以看作是魯迅對前期這些作品的總結和釋義,也可以看成是對后期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和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揭露批判類雜文總的引領。也就是說,無論是《狂人日記》中悲觀的懷疑,還是文言小序中復雜思想的冰火共存;無論是《藥》中的“庸眾”,還是《示眾》里的愚昧“看客”;無論是《傷逝》中涓生對自我價值的思考,還是《長明燈》中瘋子的韌性戰(zhàn)斗精神,在《野草》中都會得到源于作家靈魂的直接對話解答。《野草》是魯迅作品的中心樞紐,勾連起魯迅的思想世界和文學世界。讀不懂《野草》就不能走近魯迅,不研究《野草》就不能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
隨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整本書閱讀”的價值不言而喻,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已將《朝花夕拾》列為名著閱讀篇目,高中學生對《野草》的閱讀也應該被重視并提上日程。然而對于非研究型階段的高中生,該如何讀懂《野草》,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徜徉在其高度不重復的大千文學世界之中呢?
二、徜徉在《野草》的文學世界
高中學生倘要走進《野草》、讀懂《野草》,必先了解《野草》的創(chuàng)作成因?!啊缎虑嗄辍返膱F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4]。這就是不需要讀者傾聽的“獨語體”的《野草》的一個成因,新文學陣營的解體使魯迅的懷疑精神再次得到印證。另外,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也成為《風箏》這篇文章的動因。以象征、隱喻等方法對封建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進行諷刺批判也形成了一部分篇章,如《秋夜》《淡淡的血痕中》等文。在幫助學生了解作品成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類閱讀《野草》中的散文,引導學生探究主題思想,這樣學生就更容易讀懂這些文章了。從《野草》中的二十三篇散文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對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頌揚?!肚镆埂芬砸环锞皥D象征當時中國北方地區(qū)反動統(tǒng)治的黑暗現(xiàn)實,贊揚在嚴酷環(huán)境中堅持斗爭的具有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棗樹,無論環(huán)境有多么惡劣,自身有多少傷痕,天空如何迷惑地映眼,棗樹仍然將樹干直刺天空?!堆分袑ⅰ芭瘒挠辍迸c“南方的雪”“朔方的雪”比較后,展現(xiàn)了“朔方的雪”作為“雨之精魂”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精神。《過客》則是魯迅自我的寫照,“過客”不知道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從不接受溫情的撫慰和幫助,因為有一個“聲音”在呼喚他向前,雖然他知道前面是墳,墳的后面是什么他不知道,但他仍堅定地走下去。因為他相信這“聲音”終會指引他到達一個“沒有名目”“沒有地主”“沒有牢籠”“沒有皮面的笑容”“沒有眶外的眼淚”的地方?!哆@樣的戰(zhàn)士》更是體現(xiàn)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代表篇章,“這樣的戰(zhàn)士”雖然每一次對“無物之物”的戰(zhàn)斗都是勝利者,可是他也知道在“無物之物”陣營中自己永遠是失敗者,但他仍然要不斷戰(zhàn)斗下去,直至衰老、壽終,成為一個“真正的戰(zhàn)士”。這里的“棗樹”“朔方的雪”“過客”“戰(zhàn)士”都是魯迅倡導的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載體。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篇章在歌頌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同時也流露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境,如“雪”之“如粉如沙,絕不粘連”的獨立不群;“棗樹”之“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孤軍奮戰(zhàn),“過客”之“我就只一個人”的落寞孤寂,以及成為“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的“這樣的戰(zhàn)士”。這些作品,每一篇都透露出魯迅的孤獨感,同時又凸顯出“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5]的獨立不倚的五四時代精神。這種“孤獨”與五四落潮時期作者的彷徨、孤寂情緒有直接關聯(lián),教師要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
第二方面是自我主觀感情、自我存在價值的象征性表現(xiàn)。《影的告別》中“影”既不愿意投入光明成為附庸,也不愿意步入黑暗被吞噬,這實際是魯迅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矛盾感受。魯迅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歷史上的一個影子,但不能改變自身的處境,這是一種夢醒后仍無路可走的悲涼心境?!额j敗線的顫動》以兩個連續(xù)的夢抒發(fā)了一個偉大的母親內心無可言說的巨大悲哀,母親為了子女犧牲自己,兒女長大后卻以有這樣的母親為恥辱,將其趕出家門。這兩篇作品充分地反映了魯迅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思索。魯迅是新文學戰(zhàn)線上最早反抗舊文化的先鋒,是舊傳統(tǒng)的叛逆,也最早為舊文化和舊傳統(tǒng)所不容,要承受舊勢力、舊陣營的攻擊。但正如文中的母親一樣,后人對這一反封建的戰(zhàn)士、反傳統(tǒng)的前輩會如何看待呢?是以其為傲還是以其為辱?這種痛苦的感受甚至被魯迅寫入墓碣之中。《墓碣文》中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痛定之后,徐徐食之,本味又何由知”,就是魯迅借墓中人的口說出自己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在《死火》和《臘葉》中,魯迅孤寂的心緒和人道主義熱情在冰冷的舊社會中被凍成死火的時刻,在被霜雪欺凌和蟲咬蟻蛀后,關愛他、敬慕他、保護他的人們還是將其從寒冷的冰谷中帶了出來,使得“死火”得以復燃,使得“臘葉”得避嚴寒。但魯迅并不希望愛我且保護我者將我保存在溫室里,他“哪怕枯葉凋零,也要給風霜交迫的舊世界一點難堪”。這正如“過客”和“這樣的戰(zhàn)士”一般,只有戰(zhàn)斗才能使其快樂。除這些文章外,《風箏》源于魯迅與周作人失和后的反思,對兄弟情的懷戀。當年把弟弟未完工的風箏踏壞的愧疚一直成為魯迅的執(zhí)念,早在1919年9月9日,魯迅就曾發(fā)表短文《我的兄弟》:“??!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6]后來這篇短文改為《風箏》。《風箏》是魯迅對人性歸復的熱切的呼喚,是對弟弟精神虐殺后無可把握的悲哀及懺悔,這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正與“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相同。
第三方面是對各類庸俗傾向的揭露和批判?!肚笃蛘摺吠ㄟ^一個孩子以各種手勢、各種聲音、各種表情來求乞,引發(fā)了魯迅對以卑屈的態(tài)度求乞來實現(xiàn)個人私利之人的反感和厭惡?!豆返鸟g詰》《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兩篇文章以象征的手法對奴才的勢利態(tài)度進行嘲諷。在肯定“傻子”所象征的真正戰(zhàn)斗者的同時,也嘲諷了作為統(tǒng)治階級幫兇的“聰明人”?!读⒄摗芬晃囊杂哪粗S的筆調描寫了“許謊的人會得到感謝和恭維,說必然的要挨打”的故事,對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虛偽關系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在對庸俗傾向揭露的作品中,《復仇》(一、二)是最有意義的兩篇作品。它承繼了魯迅一以貫之地對“看客”的鄙視和厭惡態(tài)度,以及對愚昧民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憤懣?!翱纯汀眰冏约翰桓叶窢巺s希望看別人斗爭來滿足自己空虛心靈的形象躍然紙上,然而被看的“他們”既不殺戮,也不擁抱,“以死人似的眼光,鑒賞這路人們的干枯”,看他們慢慢走散??纯秃捅豢凑叩闹骺腕w之間悄然進行了轉換,看客變成了被看者,被看者變成了觀看者。這種對“看客”的厭惡,還直接催生了魯迅小說“看/被看”情節(jié)模式的生成。
《野草》的內容除以上幾個方面外,《失掉的好地獄》《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作品或抗議軍閥間的混戰(zhàn),或紀念被軍閥殺害的死難青年,或批判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右派爭奪領導權的卑劣行徑,是魯迅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揭露和控訴。而《希望》《我的失戀》等文則是對當時青年中流行的病態(tài)思想的批評和嘲諷。魯迅的《野草》雖然在特定語境中的語言表達有些隱晦,但并非如他自己所言那樣頹唐,細讀之下會發(fā)現(xiàn)每篇散文都有著獨到的、深刻的哲理思考。因此,欲評價《野草》必先讀懂《野草》,唯有如此才可以有“大歡喜”[7],這正如“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三、以《野草》叩開魯迅文學世界的門扉
了解《野草》之于魯迅作品的重要性,幫助學生讀懂文章并提升鑒賞能力,這在《野草》的整本書閱讀中僅是開始,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這一過程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和問題意識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重思考、善聯(lián)想、能創(chuàng)造的能力。《野草》是走進魯迅精神世界的鑰匙,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以《野草》為一個中心圓,再將魯迅的小說作為一個圓,散文也作為一個圓,這些圓是有交集的,而這交集的地方就是魯迅思考的重點和關注的中心,也是魯迅文藝思想的核心。這樣來思考,就可以用《野草》來叩開魯迅所有文體作品的大門,把魯迅相互有關聯(lián)的作品全部聯(lián)系起來,無論小說、詩歌還是散文。如果用思維導圖表示的話,就是以《野草》為中心圓,由其輻射出小說圓、散文圓、詩歌圓。
《野草》具有對魯迅前期作品總結和釋義的作用。以《頹敗線的顫動》為例,在閱讀《頹敗線的顫動》時,看到“愛人者”的母親被“愛己者”的兒女遺棄,明白這是魯迅對“自我存在價值”的痛苦感受,馬上會聯(lián)想到《影的告別》《墓碣文》也與之一樣,這三篇文章都是思考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自己如影子一般,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罷了??杀氖牵m然知道自己的歷史地位,作者卻無法擺脫這一處境,正如“夢醒之后仍無路可走”一樣。在體味這種無法把握和擺脫的悲哀時,要引導學生思考僅僅是《野草》中的這幾篇文章有這樣的描寫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再回看魯迅小說便會發(fā)現(xiàn),原來《傷逝》中的涓生也有類似表述,涓生就曾經思考“如赫胥黎的論定‘人類在宇宙間的位置一般,自覺了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8]。又如,魯迅早期認為中國的群眾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通過《復仇》對“看客”的描寫引導學生思考魯迅的哪些小說中有“看客”的呈現(xiàn),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示眾》《藥》《阿Q正傳》《傷逝》里面都有“看客”。對“看客”的描寫正是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甚至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之一就是“看客”。此外,《復仇》中的“看客”在看青年男女的時候,青年男女也在反觀他們,這又建構了魯迅小說中的“看/被看”的敘事模式,這一模式為后來青年作家所爭相效仿。再如,《野草》中的“韌性戰(zhàn)斗精神”,在魯迅的小說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長明燈》中的瘋子,《藥》中的夏瑜,都是“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最好詮釋。當然,那種孤軍奮戰(zhàn),不走集體奮斗道路的方式,還是存在一定歷史局限的。
《野草》既是對魯迅前期作品的總結,也是對魯迅后期作品的領起?!讹L箏》一文主要回憶了魯迅對弟弟精神虐殺后的悔恨,可見兄弟失和對魯迅的打擊之大、痛苦之深。1919年底,周氏兄弟搬入北京八道灣胡同大宅后,因諸多原因,周作入與羽太信子夫婦矛盾升級,由最初口角到動手,到后來魯迅甚至在家都吃不上飯。因顧于情面,魯迅帶妻子朱安和母親魯瑞搬出自己購買的房子,離開周作人夫婦。后來魯迅便使用了“宴之敖”這個筆名,《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甚至出現(xiàn)了幫眉間尺復仇的“宴之敖者”。而魯迅解釋“宴之敖”的由來時說“宴從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敖,游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來的”[9],由是可見魯迅的無奈和心酸。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周作人,了解“人的文學”和“美文”。除小說外,《野草》與雜文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失掉的好地獄》《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文就是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揭露和控訴,同時期的《記念劉和珍君》和后期的《為了忘卻的紀念》等雜文的成因,皆是源于魯迅在《野草》中顯露出的階級論因素,這種思想也使魯迅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階級論者,一個空前的民族英雄。
由是觀之,《野草》的整本書閱讀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魯迅小說、散文的深層內涵。反之,魯迅小說、散文也可以佐讀《野草》,在理解其主題和內涵后,學生更容易讀透《野草》。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M]//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2]魯迅,題《彷徨》[M]//魯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32.
[3]魯迅,日記[M]//魯迅全集·第十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68.
[4]魯迅.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M]//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56.
[5]參看沈尹默的《月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6]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M]//魯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96.
[7]語出魯迅,野草·題辭[M].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1.大歡喜原為“佛家語,指達到目的而感到極度滿足的一種境界”。
[8]魯迅.彷徨·傷逝[M]//魯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9.
[9]許廣平.欣慰的紀念[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