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哲
內容提要 身處新文化浪潮的五四知識人,浴身于“家庭革命”的洪流里,面對婚姻這項與一己切身相關的議題,固然力圖“沖決網羅”,卻難一刀斷水。胡適及他的朋友,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耀眼明星,生命道路自有千秋,如何處理自己的終身大事,人人煞費思量,各有曲折。他們的婚姻,固然未必都曾鬧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家庭革命”;個人追求理想和面對現(xiàn)實考驗的心路歷程,卻都經歷了多重曲折與反復。了解五四知識人的婚姻人生,懷想他們做出最后決定的心衷,正值得后來者再三沉吟反思,也可以讓我們從個體生命史的角度,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
今天我們講“五四”的時候,往往說“德先生”、“賽先生”?!暗孪壬碑斎痪褪敲裰?“賽先生”即科學?;氐綒v史現(xiàn)場,我們卻注意到,在兩位正經八百的“先生”之外,還有一位用臺灣話講起來,“水當當”的姑娘,后來完全被忘記了的“穆勒兒姑娘”——moral、道德,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她??梢哉f,以德、賽兩位“先生”之外的視野,選擇“穆勒兒姑娘”的角度來觀察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應該也是一個“沖決網羅”的社會倫理改造運動。
“穆勒兒姑娘”是大時代背景下的產物。西力東漸,帶動中國各個方面的轉變,家庭跟婚姻體制同樣展現(xiàn)了巨大的轉折。特別是婚姻這項議題,對于個人來講,追求自己的終身幸福,這不是個人生命當中絕頂重要的事情嗎?可是,在一百年前的環(huán)境下,支配社會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的,還是傳統(tǒng)體制,那么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不是往往就要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一切,可能是長輩,可能是父母親,乃至于整個家族,甚至整個社會,相對決。另一方面,當時很多人都有了婚約,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了親??墒?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都完全不認識婚約的另一方。作為未來式,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不是總要以犧牲婚約的另一方作為代價?那么,當事者在面對這么多的沖擊之下,會不會想東想西,是不是總會瞻前顧后?
借由這一群“五四”時代的知識人的婚姻故事,可以說明他們對于理想婚姻的期待與他們的抉擇,并且從期待與抉擇之間的張力,更可以看到中國社會走向現(xiàn)代的道路是何等的曲折蜿蜒,中間經歷了多少的風浪。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所擁有的這一切,絕對不是理所當然的,絕對不是順水行舟的,它經歷過怎樣錯綜復雜的變化呢?
我負責胡適紀念館的行政工作,當然不能不提胡適。胡適身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明星級知識人,二十六歲就當了北京大學教授。他不僅僅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廣為人知,還做出了跟他身份相符合的各方面的成績。胡適作為留學美國的知識分子,大學部是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的,他的博士學位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的,這兩間大學至今還是大家推崇公認的美國常春藤明星級學校??墒?作為留洋博士,最后和胡適廝守一生的,居然是一位纏過足的傳統(tǒng)中國婦女——江冬秀,而且年紀比他大一歲。的的確確,胡適不是圣人,曾經鬧出過“婚外情”,對于夫人江冬秀,不是那么忠貞。江勇振教授寫了一部書《星星、月亮、太陽》,太陽只有一顆——胡適,月亮也只有一顆——江冬秀,可是,星星呢,卻是繁星滿天。
當然,放在大脈絡里面來講,回顧胡適本人的思想歷程,他的所作所為,是和時代“救亡圖存”的基調合拍的。救亡圖存,一直是中國19、20世紀的主旋律。為什么要救亡圖存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入侵,國不成國,即將亡國滅種,逼著人們必須檢討,究竟是為什么。那么,早婚、纏足,這些是不是中國國勢衰微的重要原因?身受纏足之苦的女孩,年紀很小就嫁人生子了,她自己本身身心發(fā)展都不健全,怎么能期望、期待她產出健康的下一代?我們又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識字的母親,如何教育下一代?因此,對于婚姻習俗的檢討、對于自由結婚權利的主張等,也開始成為人們思考的議題,乃至于付諸行動。胡適身處于這樣的思想浪潮,自己就是一位和這等思想主旋律相呼應的讀書人。
1908年,胡適十七歲的時候,他在上海主編《競業(yè)旬報》,發(fā)表的文章,就對于傳統(tǒng)中國婚姻有非常激烈的批判,如他的《婚姻篇》,認為中國人的婚姻毀滅在父母之初心、媒妁之言、算命先生以及土偶木頭神像,這是中國羸弱不振的重要原因??梢?胡適對于傳統(tǒng)婚姻習慣等風俗,很早就有過思考??伤约旱幕橐?卻是傳統(tǒng)的產物,因為他的母親早就幫他安排了江冬秀這門婚事。那時的胡適,對于母親的安排不以為然,但是又不能反抗。胡適的父親胡傳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一手將他撫養(yǎng)長大,所以對于胡適來說,他的母親是永遠不敢違逆的恩人。
讀《四十自述》就可以知道胡適的母親對于兒子期望之高,其中當然也包含著早點抱孫子的期望。可是,胡適一再推拖,不愿意奉命成婚。他先說在上海念書,又說要到美國去求學;到了美國,又以拿了博士學位回來再說為借口?;貒?總算不得不結婚了,那個時候,他都已經是二十六歲的老新郎了,跟傳統(tǒng)中國社會里面十七八歲乃至于十五六歲就結婚,可說是有相當大的差距。胡適當然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這門婚事,對他來說,自主的愛情,距離遙遠。然而,胡適自己說過:“Love 只是人生的一件事,只是人生許多活動之一而已?!彼粫潜粣矍闆_昏了頭腦的莽撞之士,一切通通不顧了,特別是跟徐志摩比較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胡適是愛惜羽毛的,胡適以理智來斬斷情絲,卻往往也因此讓愛戀他的對方遭受嚴重的心靈傷害,這當然也是我們不諱言的。
胡適的愛戀者之一,是韋蓮司。韋蓮司是胡適在康奈爾讀大學的時候結交的異性知交。那個時候的胡適,雖然是中國的菁英,到了美國,卻等于是鄉(xiāng)下來的“土包子”,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父親是康奈爾大學教授的韋蓮司,正是胡適了解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文化的重要領航者,因為她的年紀比胡適大,去過歐洲的她見多識廣,又是前衛(wèi)派畫家,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所以她對年輕的胡適來講,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韋蓮司本身的的確確在當年的美國也算一個“前進之士”。作為當時的進步女性,韋蓮司對于胡適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我們也不否認,雙方最后的確突破了柏拉圖式愛情的界線。
韋蓮司與胡適之間的交情,可以說彼此深情六十年。雖然一個是白種女人,一個是黃種男人,兩者有種族上的差距,而且突破了男女大防的界線,但是,彼此的友誼歲月,還是以知性的交流為重。就如胡適去世之后,韋蓮司還把兩人之間的通信重新整理了一遍,捐贈給胡適紀念館。這批材料,不僅是了解他們之間關系的重要資料,也讓我們看到了青年胡適以及當時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所看到的一切、所想到的一切。韋蓮司好比是一扇窗口,可以想象兩位之間的交流,對胡適影響有多大。
胡適的另外一位愛戀者是曹珮聲。曹珮聲跟胡適的關系更親近了,她是胡適嫂嫂的妹妹,也是胡適與江冬秀結婚時的伴娘之一。曹珮聲也是傳統(tǒng)婚姻的犧牲者,后來她掙脫了傳統(tǒng)婚姻,有心向學,胡適還指導過她,以至于曹珮聲有機會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念農學、生物,也得到胡適的幫助。雙方是在1923年從親戚關系變成愛情關系。當時胡適回到中國以后,努力工作,太過辛苦,于是生病了,就到西湖療養(yǎng),曹珮聲陪著他去,兩人出雙入對將近半年。最后,胡適還是毅然地斬斷情絲,讓癡情的曹珮聲一輩子徒留遺憾。我們必須承認,胡適的的確確是對不起曹珮聲的。曹珮聲去世時,遺囑交代一定要把自己葬在通往胡適的老家上莊村必經的小路旁。那個時候海峽兩岸隔絕,她不知道胡適已經死了;她的想法是,當有朝一日胡適回到家鄉(xiāng)時,非走這條路不可,他就一定能看到我的墳墓,我也能從墓里面看見他。曹珮聲對胡適的癡情,居然到這種程度??傮w地說,胡適和曹珮聲之間的故事,就和他與韋蓮司的故事一樣,背景其實基本相同,兩人都是受過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女性,和胡適的感情世界,有著知性唱和的面相。
相比之下,胡適和原配夫人江冬秀之間,精神生活有著相當大的距離。胡適晚年流亡美國紐約的時候,與江冬秀兩人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了,一起住在公寓里。屋里的書桌上,一邊擺的是線裝書,是作為大學者的胡適的研究資料;另一邊擺的是江冬秀喜歡讀的武俠小說。江冬秀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本領”——打麻將。胡適打麻將,據(jù)說每打必輸,江冬秀則是“常勝將軍”。江冬秀喜歡打麻將,胡適只好在家里面陪著夫人,跟夫人的朋友們一塊,乃至做些清理煙灰缸等事,好像成了夫人打麻將時的“用人”。以此為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胡適與江冬秀的精神生活差距有多大。
但是,江冬秀作為傳統(tǒng)的中國婦人,盡到了賢妻的責任。首先,胡適所有的事業(yè),都建筑在夫人江冬秀操持家務的基礎上。照料胡適的生活,乃至于胡家祖墳的修繕,等等,都由江冬秀女士一手包辦。胡適全心發(fā)展自己的學術文化活動,絕無后顧之憂,良有以也。胡適常常三更半夜不睡覺,熬夜讀書寫稿;江冬秀則是七早八早就上床了,可是她有著這樣的愛心,怕胡適太累了,半夜肚子餓了,于是就幫他擺了一顆白煮蛋在書房門口,胡適餓了的話,可以稍微充饑。從這些例子來看,江冬秀絕對是賢妻良母。
江冬秀還有和其他傳統(tǒng)中國婦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她永遠反對胡適當官。大家知道,“學而優(yōu)則仕”是中國的傳統(tǒng),胡適一輩子最大的官,應該就是在抗戰(zhàn)的時候,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沒想到擔任這個職務,江冬秀竟然也反對。胡適只好寫信跟江冬秀講說,冬秀,我做這個官呢,不是為了當官,而是因為戰(zhàn)爭發(fā)生了,男人得去當兵,這叫“戰(zhàn)時征調”。那時胡適已經四十幾歲了,沒有辦法再拿槍拿刀上戰(zhàn)場,說自己“就在外交戰(zhàn)場上努力,等到戰(zhàn)爭一結束,我一定馬上回來繼續(xù)當我的學者,冬秀,你不必擔心”。相較于同一時代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當了官以后,就再也回不了頭了,江冬秀偏偏在這點上和其他夫人不一樣,所以讓胡適非常感激。
最后,胡適斬斷了所有的情絲,跟江冬秀一起,“攜子之手,與子偕老”。胡適晚年喜歡開玩笑,說自己是PTT——“怕太太俱樂部”的會員,而且一再告誡,男人應該遵守“新三從四德”,我想這番話應該是他對自己婚姻生活的總結?!叭龔摹?就是太太的命令要“服從”,Yes 不能說No;太太上街買東西或是看朋友、打麻將要“隨從”,跟在旁邊;太太發(fā)錯了脾氣,冤枉了先生,要“盲從”,太太永遠是對的,即使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也是對的。“四德”是太太買貴重的東西,要“舍得”;太太發(fā)脾氣,莫名其妙鬧別扭了,要“忍得”;太太的生日,千萬要“記得”;出門前,太太打扮化妝,要在那里“等得”。這些男人得遵守的“新三從四德”,又何嘗不是胡適從自己的婚姻生活里面總結出來的有趣經驗?
胡適當年對于性別問題、女權問題、婚姻問題有過的思想和行動,固然相當卓越,但是他自己做不到,乃至違反了自己提出來的戒律。首先是“貞操迷信”。凡是女子被人所玷污、強暴了,就一定要自殺,這等在傳統(tǒng)好似理所當然的事,胡適卻不以為然。他說,男子夜行,遇著強盜,用手槍指著你,叫你把銀錢戒指拿下來送給他。手無寸鐵,只好依著吩咐,這算不得懦怯。女子被污,平心想來,與此無異,都只是一種“害之中取小”,不過世人不肯平心著想,故妄信“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的謬說。他又說,“貞操是什么?貞操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一種態(tài)度”,男女相愛,應該彼此信守不渝。然而,胡適既然決定接受了與江冬秀的這樁婚姻,那么他不是就應該遵守對江冬秀的承諾嗎?從胡適自己提出的界說來講,他是犯錯的,不必諱言。
其次,我們剛才講的,都是從胡適的立場上來講的,那么,江冬秀的立場呢?江冬秀沒有多少可以與胡適知性唱和的方面,是她的錯嗎?江冬秀原來不識字,經過胡適的一再鼓勵,能識字寫信了,但是,她寫的東西,還是白字連篇。雙方無法知性交流。對于江冬秀,我們不忍苛責,畢竟她原先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傳統(tǒng)婦女。
江冬秀知不知道胡適的婚外情呢?我們相信她是知道的。雙方之間,為胡適的婚外情,會不會出現(xiàn)時起勃谿的場景?應該是有,卻不應該把彼此之間的感情世界戲劇化,更把江冬秀妖魔化。世傳胡適為了曹珮聲要和江冬秀離婚,江冬秀的回應是:“要離婚可以,我先把我們的兒子給殺了,然后我再自殺,你就可以離婚了。”這種說法是孤證,我們到目前找不到其他任何旁證。只是,這種說法,會不會是對江冬秀形象的一種扭曲,或者說是對江冬秀潑婦形象的塑造?在我看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理性和感性之間糾葛始終不斷的面向,來思考胡適的婚姻和愛情生活?
我們今天對于胡適的掌握和理解,相較以前豐富很多,卻還是跳不出“圣人期待”的心態(tài),以為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應該成為一個圣人??吹胶m有婚姻出軌的記錄時,就覺得胡適這樣不對、那樣不對,對他的諸般美好期待也隨之破滅。但是,我們忘記了,無論是任何人,都還只是一個凡人而已。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不必要的期待心態(tài),因為我們自己首先就被這等“圣人期待”框住了,反而忘記了怎樣從胡適的生命史與思想世界里面找尋反省的空間。
談完胡適以后,接著談談跟胡適關系密切的一位女性——陳衡哲。陳衡哲同樣成長于中國的動蕩歲月,但是和當時絕大多數(shù)女性不一樣的是,她掌握時機,抓住機會,試圖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且渡過重重難關,最后結得善果。她的人生,彰顯了在當年那樣艱困的環(huán)境之下,女權是如何伸張的。
過去,女性都要纏足,陳衡哲反抗纏足;陳衡哲也被家里包辦了一場婚姻,她反抗這樣的婚姻。家里的長輩對她無可奈何,接受了她的反抗。女子沒有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權利,陳衡哲十三歲就開始離家求學,過程曲折,最后考取清華學校首屆女生赴美留學,不僅接受完整現(xiàn)代教育的洗禮,也揭開生命的新頁。陳衡哲赴美留學,先在瓦沙學院取得學士學位,接著在芝加哥大學得到碩士學位。她可以說是在當時環(huán)境下非常少數(shù)有機會到美國留學,乃至于回到中國以后做出成就的女性。
在留美期間,陳衡哲先認識胡適另一好友任鴻雋,而后與胡適以文字結緣,結為好友。剛開始的陳衡哲,主張不婚主義,認為不但可專心于智識上的追求,更避免在男女交友時卷入情感糾葛。然而,任鴻雋對她的愛慕之情與日俱增,努力追求她,最后以誠意感動了陳衡哲,讓她拋棄了不婚主義,兩人自由結婚,建立了美滿家庭。她自己解釋為什么會嫁給任鴻雋,第一是因為任鴻雋對于傳統(tǒng)舊家庭實在不滿意,所以想自己組織一個小家庭,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第二,任鴻雋對于陳衡哲有這樣的信心,深信她文學的天分是可以發(fā)揮的,他愿意犧牲,預備一個清靜安閑的小家庭,讓她能一心一意地發(fā)達她的天才。也就是說,任鴻雋抱持對陳衡哲個人完全尊重的態(tài)度,讓陳衡哲愿意嫁給他,結成家庭。
講實話,就如同王子和公主結婚以后,不見得永遠是幸福美滿的。得到胡適推薦,到北京大學教書的陳衡哲,固然是中國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教授,但沒有多久,陳衡哲就懷孕了。懷孕、分娩、產子、育嬰,許久不能上課,后來甚至辭去教職。這點讓胡適非常感慨:“以后推薦女子入大學教書,自更困難了。當時我也怕此一層,故我贈他們的賀聯(lián)為‘無后為大,著書最佳’八個字。”“不要生孩子,最好是寫書,書才是你真正的孩子?!薄暗耸伦允翘烊坏囊环N缺陷,愧悔是無益的?!睆倪@點而言,當年女性在社會里奮斗,要在大學教書,的確也難免受到先天限制,對照今天在大學里教書或做研究的女性,差距不小,足可反映時代的變化。
陳衡哲雖然不能在大學教書,但還是努力不懈。因為要照顧孩子,她不能在學校教書,那在家里總能夠寫書吧! 她的女兒任以都就回憶說:從小時候開始,她就知道,當母親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面時,做小孩的,絕對不能去吵她,因為她在房間內認真地寫書、認真地寫文章。陳衡哲的確兼顧了“賢妻良母”與社會責任,以編書及著述為職志,也確實為現(xiàn)代文學和歷史的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好比說第一個由中國人寫的西洋史教本,就是西洋通史的教科書,便是她寫的。她也寫了很多小說,就此來看,她的確發(fā)揮了她的天才。
接下來要講的是婚姻最稱幸福的趙元任和他的太太楊步偉。趙元任的名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傳頌至今,他和楊步偉的幸?;橐?在當年的環(huán)境之下,可以算是少見的異數(shù)。首先,他們各自都有婚約,但是有賴明理的家長幫他們解除了原有的婚姻枷鎖,再加上趙家支付給女方一筆不菲的“教育費”,楊步偉堅持自己的婚姻自主權,兩人才回到自由之身。而后雙方自由戀愛,方共結連理,甜蜜一生。
趙元任是語言學家,據(jù)說中國所有的方言,他都會講;楊步偉則是婦產科醫(yī)生。從今天角度來看,他們是當時乃至于今日都稱卓越的“專業(yè)之士”。專業(yè)人才,共結連理,在當年環(huán)境下則又締造出有趣的佳話,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潮有關——1920年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應邀訪問中國掀起的“羅素旋風”。羅素訪問中國并巡回演講,趙元任擔任他的口譯者。羅素帶來的學問與思想當然有回響,更重要的是“羅素式婚姻”的回響。當時羅素攜手和他有師生關系的女友勃萊克一起訪問中國,出雙入對,羅素對外介紹說勃萊克是他的女朋友,實際上兩人早已同居。兩人的關系,號稱“羅素式婚姻”,被認為是最先進的婚姻形式:男女之間自由自在,只要情投意合在一塊就可以了。
趙元任與楊步偉的結婚,本來也想仿效“羅素式婚姻”,一切的儀式都不要;后來接受了任鴻雋等朋友的建議,“找了兩個證人簽字,貼了四毛錢的印花”,婚姻形式才合法。他們的結婚證書還是自制的,不像我們今天的結婚證書都是官方制式的,千篇一律,硬邦邦的。這張證書是當事人自己畫圖、自己寫字,完成他們的終身大事。他們掙脫傳統(tǒng)婚姻枷鎖,與世無異;但他們采取的婚姻形式,以及他們自制的結婚證書,到今天我們這一代乃至于各位這一代,有這種勇氣的,大概還是“鳳毛麟角”,也可以想見當年這群知識人的心態(tài)風潮了。
兩人婚后育有四個女兒,其樂融融。楊步偉與江冬秀一樣,把趙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使趙元任全心專注在工作之上,功不可沒。別的不講,楊步偉做到了對女性的贊揚——“要收買丈夫,你得先收買他的胃”,楊步偉煮得一手好菜,每天吃的花樣都不一樣,開玩笑說,沒有太太準備的飯,趙元任就吃不下去,他當然號稱“懼內”,永遠舉白旗投降。兩人之間,“破枷方得蜜蜜甜”,他們框上了婚姻的枷鎖,卻是甜蜜滋味在心頭,可謂當年“五四”知識人隊伍里絕無僅有的。
“五四”知識人隊伍里,固然有幸福者如任鴻雋、陳衡哲,也還有位幸福之士,卻要付出沉重代價的,那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早就是頭角崢嶸之士,在1919年5月4日當天的北京大街上游行隊伍里,走在第一位的就是傅斯年。當然,有人開玩笑說,因為傅斯年非常胖,走在隊伍之首,頗有震懾之效,所以他是五四運動的總指揮。其實,在此之外,傅斯年在五四時期主辦《新潮》雜志,言論也曾領一時風騷,他確實是眾所矚目的學生領袖,后來則成為眾所公認的學者與知識人。別的不說,在1945年戰(zhàn)爭結束之后,在接收過程里,國民黨要員可以說是花招百出,鬧得民不聊生。掌權者之一正是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宋子文擔任行政院院長,民怨四起。傅斯年以筆代劍,炮轟宋子文,文章標題就是《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傳誦一時,宋最后只好鞠躬下臺。人家常說傅斯年是“傅大炮”,他只要一篇文章,就可以搞掉一個行政院院長,可以想見他的“威力”。傅斯年是當時知識人隊伍的領袖級人物之一,可是面對自己的婚姻大事,卻也有躊躇難當?shù)臅r刻。
第一,傅斯年自己就是傳統(tǒng)婚姻的受害者。他十六歲的時候,經媒妁之言,與號稱家鄉(xiāng)山東聊城第一美女兼才女的丁馥萃結合。因為傅斯年在海外求學與工作,長期與丁馥萃分居。這段婚姻,兩人既沒有感情基礎,又無子嗣,沒有生命交集的這對才子佳人,最終以離婚收場。他的生命體驗如此,也難怪會寫出一篇文章——《萬惡之原》。他看到傳統(tǒng)中國家庭對于個人個性的摧殘,正是“萬惡之原”,也是破壞個性“最大的勢力”,他又直接點明,中國傳統(tǒng)婚姻乃是埋沒個性的“奴隸生活”。
傅斯年這篇文章說:“中國人是為他兒子的緣故造就他兒子嗎?我答道:‘不是的,他還是為他自己?!m之先生曾有句很妙的形容語,說:‘我不是我,我是我爹的兒子?!仪澳暌矊σ晃慌笥颜f過一句發(fā)笑的話:‘中國做父母的給兒子娶親,并不是為子娶婦,是為自己娶兒媳婦兒?!笔裁匆馑??在傳統(tǒng)社會的格局之下,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所以要求的是,無論財力、勢力,結親對象都可以和我的家庭相比。以婚姻作為基礎的結合,可能會造就更大的勢力。這樣的安排是為小孩著想嗎?傅斯年他們家是山東聊城的望族,母親安排的這場婚事,難道是為了傅斯年自己的幸福嗎?恐怕不是。傅斯年說,“萬惡之原”是中國的家庭,的確也是如此。
傅斯年想與丁馥萃離異,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與現(xiàn)代人沒有兩樣。本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女子若被“七出”,生命選項幾乎只?!俺黾摇薄ⅰ叭腈健迸c“自殺”。傳統(tǒng)中國社會里,女子“被離婚”之后,她的命運就是這般悲哀。進入現(xiàn)代社會,隨著性別平等意識逐漸萌芽,女子在離婚后的生活保障問題開始受到重視。傅斯年想要離婚,面對這樣的處境,他首先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必須付贍養(yǎng)費。對也只是受薪階級的他來說,贍養(yǎng)費是筆沉重的負擔,他與新夫人俞大彩結婚之后,曾經致函好友丁文江,討論如何“出售”文稿,以增加收入,才能夠付贍養(yǎng)費與開支。顯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男性為爭取自己的幸福,已經開始付出代價,而非將其完全建構于女子不幸的未來。
那么,傅斯年為什么愿意這么做呢?在當年的環(huán)境下,他的新夫人俞大彩,實在是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時髦女性,能文能武。文,她能夠寫文章,在傅斯年一群知識人主辦、在1930年代廣受重視的公共論壇《獨立評論》上發(fā)表過文章,討論女子權利問題;武,她是當年上海滬江大學女子棒球隊的隊長。可以說,傅、俞兩人之間,有著學養(yǎng)及知性的共同基礎。
兩人有一張合影照,手上各拿著一根煙,具體展現(xiàn)了1930年代上海最摩登的新人的形象;彼此之間更是互動親密,俞大彩成功地扮演了傅斯年心靈伴侶的角色。因此,傅斯年沖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但他是以現(xiàn)代文明的方式,爭取自己的幸福。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社會的最普遍現(xiàn)象嗎?
接下來要談的,是故事比胡適還要多的徐志摩。當年講戀愛神圣與追求婚姻自由的時候,徐志摩確實以自己的生命體現(xiàn)這些理想。胡適后來在《追悼志摩》里談到對這位好朋友的觀察是:“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若從這個觀點來觀察志摩的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了解了?!笨梢哉f,徐志摩的確是生以殉志,以他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追求自己的夢想。
徐志摩是名門后代,出生在浙江硤石的富商家庭,父親徐申如是蜚聲浙江的實業(yè)家。他身為家中獨子,又是長孫,從小備受父母與祖父母的寵愛,造就了他爛漫天真的性格;父親更期待徐志摩能夠承繼家業(yè),發(fā)揚光大。而且,家族早就幫他安排好門當戶對的婚事,當時徐志摩很早就被另外也屬名門望族的張嘉璈看中,力促兩家締結婚姻。1915年12月,徐志摩在父親的安排下,與張嘉璈之妹張幼儀成親。
在這樁奉父母之命的婚姻里,徐志摩與張幼儀過的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平淡日子。夫人張幼儀,出身名門望族,她的兄弟多受現(xiàn)代高等教育,甚至出國留學,她自己卻必須歷經奮斗,好不容易才能進入蘇州師范預備學堂讀書,到了十五歲就被迫輟學,嫁給徐志摩,十八歲的她,就已經當媽媽了。徐志摩與張幼儀是夫妻,可是二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
徐志摩前往英國留學,張幼儀最初留在家里,接著到國外陪伴徐志摩,當她到了那里時,卻發(fā)現(xiàn)徐志摩已經看到他心目中的另外一位天使——林徽因。當時的徐志摩看到林徽因,就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明明已經是有婦之夫的徐志摩,居然浪漫至此。當時,來到英國與丈夫團聚的張幼儀已經懷孕了,沒想到,徐志摩為了林徽因,居然說要離婚,而且立即拍拍屁股走人,拋下張幼儀一個人。被遺棄的張幼儀,只好只身到歐洲投靠兄弟。本來連師范學校都沒畢業(yè),在異域他鄉(xiāng),她居然靠著特有的韌性,咬牙度過那段歲月,還完成了學業(yè),于1926年夏回國,而后開設銀行,成為事業(yè)有成的現(xiàn)代女性。
徐志摩看上了十六歲的林徽因,林徽因卻沒有看上他。林徽因最后的選擇對象,是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因為她跟梁思成有共同的興趣,兩人有共同語言。梁思成是建筑學家,兩人都喜歡美術、建筑,從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國古代城市的格局找尋靈感,希望能夠促進中國城市與生活景觀的現(xiàn)代化。兩人共同合作,努力于斯,傳為佳話。徐志摩身為浪漫的文學家,并不是林徽因的選擇對象。徐志摩為了她,拋下懷孕的妻子,他那“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的努力,以失敗為終。
徐志摩的第二次嘗試,基本上是成功的。當他遇見有夫之婦——王賡夫人陸小曼之后,再度燃起追求愛情的斗志。徐、陸兩人沖破重重難關,如愿在1926年10月3日結婚。
在徐志摩看來,夫妻應該能夠夫唱婦隨,在文學界大展身手,如同英國詩人勃朗寧夫婦一樣,丈夫寫詩,妻子在旁迎和;妻子唱歌,丈夫在旁邊彈鋼琴。這樣的夫妻之樂,是徐志摩憧憬向往的,而陸小曼似乎具有這樣的潛能,因為她有很強的外語能力,也能舞文弄墨,卻偏偏嫁給了美國西點軍校的畢業(yè)生王賡,一心追求仕途的王賡跟她之間,知性世界也有差距。徐志摩和她在一起,的確以為她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伴侶,最后,兩人突破各自婚姻的枷鎖結婚了。
徐志摩的父親答應徐志摩和陸小曼這樁婚事的條件之一是,必須請徐志摩的老師,也就是林徽因的公公梁啟超證婚。沒想到,在結婚典禮上,證婚人梁啟超不像其他人一樣,對新人多所恭喜祝福,反而義正詞嚴地指著陸小曼和徐志摩臭罵一頓,鄭重宣布,愿這是你們兩人最后一次的婚姻。一語成讖,徐志摩后來意外去世,當然再也沒有機會結婚了。陸小曼很聰明且多才多藝,卻不是能專心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因為她喜歡紙醉金迷的生活,又是多病之身,徐志摩娶了她,雖然家中有錢,但因為他與第一任妻子張幼儀離婚,不被家人諒解,他的父親切斷了所有的經濟來源,徐志摩面對婚后逐漸窘迫的生活,只得拼命掙錢,到處教書、寫文章。所以,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機從上海飛往北平途中,遭遇空難而猝逝,不是沒有理由的。在這點上,徐志摩以他自己的生命,為追求幸福付出了代價。
胡適《追悼志摩》提到:“志摩最近幾年的生活,他承認是失敗?!氖∈且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的失敗。他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他的失敗,也應該使我們對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與同情,因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這信心,冒了絕大的危險,費了無數(shù)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犧牲了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之神圣境界’,而終于免不了慘酷的失敗,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觀的失敗。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信仰太單純了,而這個現(xiàn)實世界太復雜了,他的單純的信仰禁不起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摧毀;正如易卜生的詩劇Brand里的那個理想主義者,抱著他的理想,在人間處處碰釘子,碰的焦頭爛額,失敗而死?!?/p>
從徐志摩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見,在“五四”時代里,的確也有浪漫如此的知識人,執(zhí)著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視之為絕頂重要的事情。明明自己有樁看來應該美滿的婚姻,卻棄之不顧;況且,從日后際遇來看,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也絕對不是平凡人。但是,浪漫如徐志摩,放下一切,居然去追求一位十六歲的少女,又去追求有夫之婦,最后還以身而殉。像徐志摩這樣一位知識人,身歷時代風浪,全心以追求一己為尚,卻必須面對“沖決網羅”的困擾。想一想他在異鄉(xiāng)丟下懷孕的妻子的作為,絕對是得不到諒解的。那么,“五四”時代追求的“穆姑娘”,固然意指道德倫理秩序的重整、重建,然而,徐志摩以自己的犧牲為代價體現(xiàn)的“穆姑娘”,正是意涵多樣,簇新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倫理秩序的建立,不是那么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
最后一位值得一說的是魯迅。魯迅的故事,也非常精彩。作為和胡適并駕齊驅的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們共同努力過,無論是推行白話文,還是批判傳統(tǒng)中國文化,二人有著共同語言。但是,彼此的政治抉擇,天差地別。大體來說,魯迅被認為是左派文化的代表,胡適則是自由派文化人的代表;兩者代表的思想立場,在文化戰(zhàn)場上的斗爭相當激烈,兩人之間更可以說是漸行漸遠。
魯迅跟胡適一樣,婚姻大事都是母親安排的。相較之下,胡適面對被安排決定的婚姻,就算出軌過,最后也未跳出既定的婚姻枷鎖;魯迅則掙脫了這具枷鎖。但是,魯迅甩開枷鎖的情況,同前面傅斯年的例子,卻又不同。
因為家庭困難,魯迅很年輕時就嘗到了人情冷暖。留學日本,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魯迅,當然不愿意接受母親魯瑞安排的包辦婚姻;但他想到母親身受的苦難,不忍再讓她傷心,莫可奈何,接受了這樁婚姻。當他離家求學時,家里就已安排了他與朱安的婚事,1899年定親,七年之后的1906年才成親。魯迅對于朱安相當冷淡,夫妻關系始終名實不符。結婚那天,一切儀式都完成了,洞房花燭夜之際,朱安一人在洞房里,魯迅卻沒有進洞房,跑到旁邊書房去睡了一夜。兩人是否有夫妻之實,到今天我們不知道,但是彼此之間確有夫妻之名。魯迅的態(tài)度是:“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從朱安的角度而言,她是1879年生的,二十七歲才當老新娘?,F(xiàn)在二十七歲不算老,在那個時代,像張幼儀十五歲就嫁人了,二十七歲才當老新娘的朱安,丈夫在第一天晚上,居然不與她同房,跑到書房睡覺去了,情何以堪。而且在此之后,她扮演的角色也很奇怪,名義上是魯迅夫人,實際上什么都不是。所以當魯迅去世后,大家都說要收集魯迅這位一代文豪所有的東西,要好好保存,朱安就說:“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大家想一想,在這樁婚姻中,朱安是不是也算受難者?
與別人的情況不同的是,魯迅居然鬧了師生戀。他在文壇名聲驟起之后,應邀到多所大學兼課,其中之一是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后改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那時就讀國文系二年級的許廣平成為他的學生。許廣平個性直爽、好抱不平,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女師大風潮”的中堅分子,學運領袖之一。她為了發(fā)展學生運動,向思想前進的魯迅求教,魯迅扮演她的導師角色,兩人關系越來越密切,終由師生關系發(fā)展為戀人。
許廣平自己的經歷也相當曲折。她出生于廣州仕宦人家,小時因父親訂“娃娃親”許配給人家而免于纏足,又因母親堅持,得以進私塾讀書。父親去世后,在哥哥的協(xié)助之下,她擺脫婚約,展開新生活。先就讀于天津的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21年畢業(yè),翌年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在當時,許廣平也算是少數(shù)有機會受到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女子。更重要的是,許廣平自己的想法相當“進步”。她發(fā)表在《晨報副刊》的一篇文章《愛情定則的討論》,認為愛情需要經過理智的判斷,才生戀愛,這樣比較妥當??墒?面對與魯迅的戀情,對于雙方之間的地位差距及魯迅婚姻的問題,她的態(tài)度卻是義無反顧:“不自量也罷,不相當也罷,同類也罷,異類也罷,合法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與我們不相干,于你們無關系?!彼斞?名義上是師生,彼此是師生戀,但干大眾什么事?兩人被認為是同居關系,又干社會什么事?如果擺在今天,許廣平扮演的是破壞婚姻的“小三”的角色,朱安可以去控告她,指稱他們犯了通奸罪??墒?在許廣平看來,在她的愛情生活里,這些都不相干,也就是這樣的大膽,想到許廣平的濃情蜜意,魯迅終于承認自己“可以愛”。
魯迅和許廣平自1927年開始在上海同居,成立了新家庭,生了兒子周海嬰。魯迅有一句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為什么愿意當個孩子的牛?這是做父親才有的感慨?!皺M眉冷對千夫指”,到處什么人都罵我,我眉毛一豎,毫不在乎。但是,回到家里,兒子要我當他的牛,騎在我身上,我愿意。當爸爸的人,有這樣的感慨。正可以想見,魯迅的親子生活,的確也是幸福的,他甘心扮演父親的角色。但是,他的幸福,其實也是建立在許廣平的不幸福之上。許廣平說:“尋求活的學問,向社會戰(zhàn)斗的學問,去請教魯迅先生,然而后來卻消磨在家庭和小孩的煩瑣上。一個女人,如果這兩方面沒有合理的解決,沒法放開腳走一步的。這苦惱的情形,不是男人所能了解。”這是許廣平婚后的感想,也說明她有這樣的志氣,卻沒有這樣的能力。
畢竟,魯迅身為自由作家,賴以謀生的是他的筆,他必須不斷地創(chuàng)作,因為他同時要供應兩個家庭,一個是上海的家庭,一個是北平的家庭。在北平西三條的家里,住著母親魯瑞與原配朱安。朱安的角色,是代替魯迅來照顧他的母親。身為完全不識字的傳統(tǒng)女子,沒有本事向外謀生。據(jù)說朱安連婦女本來最為擅長的刺繡女紅,都做得很粗糙,因為她本來就是千金大小姐,根本不必自己拿針線。朱安所有的經濟來源,都靠魯迅。魯迅寄錢到北平去,既奉養(yǎng)自己的母親,也養(yǎng)著朱安。魯迅去世以后,許廣平仍照慣例寄錢給她。所以,朱安晚年接受訪問,談到她與魯迅、許廣平的關系時,她說:“周先生對我并不算壞,彼此間并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該原諒他?!S先生待我極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維持我……她的確是個好人?!彼?947年無聲無息地去世。站在朱安的立場跟角度來想,她的一生,是不是幕悲劇呢?在時代變遷里,女性付出的代價與犧牲,實在遠遠超過男性。我們怎么能不注意這幅歷史的圖像呢?
整體而言,這群人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化明星,大家耳熟能詳。他們每個人追求理想和面對現(xiàn)實考驗的心路歷程,都經歷了多重變化與反復。傅斯年原先批判家庭是“萬惡之原”,他自己后來也組織了個家庭,生了兒子。魯迅說他不知道什么叫作愛,但是他從許廣平身上找到了愛。他們的婚姻,最初都來自父母之命,最后大都自做抉擇:有為追求幸福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者,傅斯年付了高額的贍養(yǎng)費;有擺脫傳統(tǒng)婚姻的枷鎖而羨煞眾人者,例如大家覺得非常欽佩、羨慕的趙元任、楊步偉、陳衡哲;也有未離婚而別置家室者,當然就是魯迅與許廣平。胡適在婚姻道路上雖有“不忠”記錄,他與江冬秀最后還是攜手終身,又顯現(xiàn)獨特的風貌。“五四”知識人的婚姻際遇,正是中國社會與文化習俗逐漸變易的一頁圖像。了解“五四”知識人的婚姻人生,懷想他們做出最后決定的心衷,既值得后來者再三沉吟反思,也可以讓我們從個體生命史的角度,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
從他們的人生與婚姻生命來觀察歷史,也可以別有體會。一百年來,傳統(tǒng)的很多面向,在今天還沒有完全消失。舉個例子來說,娶妾之俗,在有些有錢人那里,依舊如此,他們還是有三妻四妾;但是,這已經不是普遍現(xiàn)象了。我們今天讀報,看社會新聞、社會版,最多的就是“小三”的新聞。為什么我們把男人或女人出軌,看成是個人行為上的瑕疵,這是不是說明觀念的改變?在清朝的時候,平定了太平天國的大功臣曾國藩,已經是老頭子了,他的夫人卻幫他娶了個十幾歲的小妾,理由是冬天天氣冷,這個小妾睡在一旁,可以幫忙暖腳。老婆主動幫老公娶個小妾,今天完全不可想象。這是不是說明了在我們社會里,行為也好、觀念也罷,的確都有了變化。在這群“五四”知識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縮影,例如傅斯年為了離婚,就得付贍養(yǎng)費。
可以想見,迎拒這位“穆姑娘”,其實也是非常錯綜復雜的過程。就好像我們歡迎“德先生”、“賽先生”的時候,要經歷過多少轉折,有的時候前進,有的時候退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光明的希望,有的時候好像遠遠看不到光明的到來。借由歷史的反省,是否可以找到值得借鑒的資源?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想想,今天的社會變遷、我們的觀念變化、我們追求的理想,它們之所以能夠被我們所期待,之所以能夠被我們所堅持,可能是前行者付出犧牲、付出代價的結果;前行者當年留下血淋淋的教訓,正提醒我們,個人的生命史和整體的大歷史,也有密切的關系。
已經逝去的生命,不能再追回。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來溫習他們的人生體驗。為什么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還是再三地重述“五四”?因為面對“五四”,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從那個時代開始,中國大陸也好,臺灣也好,世界也罷,都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大變化,這樣的變化都還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因此,我們能夠擺脫歷史留下的包袱與印記嗎?在我看來,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也正因為有著前輩們的生命軌跡與他們創(chuàng)生的多元繁復的精神與思想遺產,我們知道,即使再怎么困難,也總有走到光明未來的一天。任何的進步,不可能一天一夜日進萬里,它總是慢慢累積、慢慢地向前發(fā)展的結果。我認為,從這樣的意義而言,溫習歷史,正能夠提醒我們怎樣積蓄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