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蕊娟
王徐悅在留學期間實習
在英國修復拿破侖畫像
留學時的課堂演講
還記得電影《博物館奇妙夜3》中的大英博物館嗎?它藏有800多萬件文物珍品,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0后”女孩王徐悅正因被這部影片所吸引,才到倫敦留學,把“修復文物”的舞臺搬到了這里。如今,她不忘初心,學成歸國,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做了一名文物修復師,她想用自己的技藝,留住歷史的痕跡。
今年24歲的王徐悅,出生于江蘇南京的一個書畫世家。母親是一位美術(shù)老師,她小時候就跟著母親看過很多書畫展覽,對書畫藝術(shù)和歷史故事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耳濡目染,2013年報考大學時,王徐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京藝術(shù)學院文物修復與鑒賞專業(yè)。當看到書畫修復老師為清洗畫心上的污跡,用滾燙的開水直接淋在畫上時,不僅沒有把畫心燙壞,反而起到了清潔的效果,這一場景讓王徐悅感到格外好奇,也使她對書畫修復產(chǎn)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文物修復被王徐悅稱為“最難學的專業(yè)”。除了基本的修復裝裱技能,鑒定分析紙張成分,了解不同植物纖維的紙張韌性,還要涉獵化學、昆蟲學、地理學等等。而作為主攻中國書畫裝裱修復方面的王徐悅,還非常認真的學習中國繪畫技巧,這讓她一方面提高了鑒定能力,另一方面也夯實了自己修復中補缺全色的基本功。
王徐悅一般先給畫作“號脈”,如果是絹本畫,就首先看畫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熱水來洗;掉色,就用溫水或冷水洗。洗完后把畫卷背后的覆褙紙揭掉,重新找到補紙,重新托,重新補,補好破洞再補缺全色。這些流程看似一分鐘就能說完,但每個步驟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一幅畫,通過清洗到修補再到曬干等工序,往往需要耗費幾個月時間,一位成熟的修復師一年最多也只能修復4~5幅古畫。
2014年,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六朝博物館相繼開放。王徐悅在學習專業(yè)課程之余看了不少展覽。此后,她還一直堅持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做志愿者。2015年,科幻大片《博物館奇妙夜3》上映,這部腦洞大開的電影讓法老王和圓桌騎士在深夜“復活”,王徐悅看后,對影片拍攝地——神秘的倫敦大英博物館充滿了探索的欲望。
2016年本科畢業(yè)后,王徐悅的很多同學都選擇進入拍賣行工作,但王徐悅卻決定到倫敦藝術(shù)學院攻讀文物保護專業(yè)碩士。她希望通過學習,了解國外先進的技術(shù)及西方紙張修復的知識,再結(jié)合國內(nèi)外的紙張修復技術(shù),加以靈活運用,找到更好的修復文物的方法。
正因為這一決定,才讓王徐悅有機會走近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2017年10月,王徐悅終于獲得了大英博物館的實習機會。之后的半年,王徐悅每天都會走進仿古希臘帕特農(nóng)神廟的大門,穿過游客尚未到來的古希臘館、埃及木乃伊館。在實習間隙,她還抓住每一次機會到各個場館觀賞,每一件文物都讓她欣喜。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作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在這里的中國文物藏品總數(shù)有2.3萬余件,珍品如山。在那里她修復的第一件作品,就推翻了館方的鑒定結(jié)果。這幅作品是活躍于18~19世紀的著名英國版畫家愛德華,為英國歷史上最著名演員、劇作家之一的大衛(wèi)·加里克繪制的石膏素描,原被大英博物館的專家鑒定為印刷品。但在修復過程中,紙張表面的一層閃光固定液,引起了王徐悅的懷疑,隨后她發(fā)現(xiàn)有細微的石墨粉末掉下來,通過顯微鏡對比,她判斷這是一張素描原稿。后來在眾多專家的反復研究下,確認了王徐悅的判斷,而這張素描也因此價值飆升百倍。
王徐悅最難忘的是,在大英博物館第一次看到《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她湊近看了許久,整幅畫極其細致精美,人物神態(tài)極為傳神,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它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由東晉顧愷之所作,真跡不存,如今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中一幅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的這件唐代摹本。
由于大英博物館當時沒有專業(yè)的中國畫修復師,對中國卷軸畫并沒有非常好的了解,所以這幅中國絹畫卷軸被硬生生地切割成三段,再用日本的屏風風格形式裱在了木板上面。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消耗,在這件珍寶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夠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的“病征”,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傷,導致該畫每年只能公開展示幾周。幸運的是,后來負責修復《女史箴圖》的邱錦仙大師,成為王徐悅的帶教師傅,手把手地傳授給了她自己的修復和裝裱絕活。
大英博物館雖然是海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因為不當運輸和修復造成了永久的損傷。王徐悅每天修復的中國文物,大部分是被各種各樣不盡人意的方式,販運到這里。每當看到它們陳列在大英博物館,或損毀或失去了以往的光彩,王徐悅心里都隱隱發(fā)痛。
王徐悅在英國學習時深深感受到,中外在文物修復領(lǐng)域的不同。不僅僅是紙張、修復材料的差異,修復技術(shù)與理念也大有不同。歐洲人注重科學技術(shù)與化學分析,并在文物現(xiàn)狀條件允許下,對文物進行最小干預處理。在他們看來,一條裂縫、一個缺口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這些歷史痕跡不應(yīng)該在修復中被完全掩蓋。而傳統(tǒng)的中國書畫修復,則更希望經(jīng)過修復之后,裂痕、缺失的損傷可以被掩蓋,讓觀賞者看不到破損之處。
除此之外,王徐悅還系統(tǒng)學習了西方紙質(zhì)修復技術(shù),這期間,她接觸到大量18世紀、19世紀的紙張與西方書籍。在國內(nèi)時她就了解到,明末之后不少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創(chuàng)辦的報刊、印刷的書籍很多用的是西方印刷技術(shù)與紙張,也因此,近現(xiàn)代的紙質(zhì)文物與傳統(tǒng)中國書畫用的宣紙、麻紙、棉紙、絹帛很不一樣。而紙質(zhì)的不同使得修復方式也會有所不同?!皻埲薄⒘芽p,表面覆蓋酸性物質(zhì)或是硬結(jié)物,這些都是文物的常見病害。如果不對它們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那么文物壽命就會大大縮短?;蛟S幾個月、幾年、十幾年之后,這件文物就會像滅絕的恐龍一樣,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就如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p>
為國內(nèi)博物館修復古畫
在上海修復古畫
王徐悅道:“雖然生活在智能時代,但我的這門手藝卻有著上千年的生命,我希望盡全力留住歷史的痕跡。”2019年,在倫敦藝術(shù)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后,王徐悅不顧歐洲多家博物館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做了一名文物修復師。新館落成以來,有關(guān)部門采購了不少高科技儀器,王徐悅和同行們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修復手藝,也在不斷地學習、引進并運用一些高科技技術(shù),提高完善文物修復、保護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