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瑞/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變革之前的山東省濟南第十四中學坐落在泉城南郊,一座裸露紅磚的教學樓,一片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操場,一千多名學生來自周邊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一百多名默默無聞的教師,在教育運作的舊棋盤里循規(guī)蹈矩,中不溜的中考成績,猶如泉水邊上的一撮水草,不足以吸引人們的視線。然而,經(jīng)過一場蝶變,學校名聲大噪,宛如一股噴涌而出的清泉,參觀、考察的學習者紛至沓來,很多人驚愕“雞毛竟飛上了天”“泉水邊上的野百合也如此嬌艷”。
該校自2016 年開始借鑒北京市十一學校的辦學經(jīng)驗,對陳舊辦學模式進行顛覆性改革。校長楊榮耀帶領老師們放手一搏,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和學科帶頭人親臨指導。教學樓仿照十一學校的藍圖改建,重構課程體系,實行選課走班,把縱向管理層次“壓扁”,成立課程研究院和“學部”,對教師實行聘任制,教師角色轉(zhuǎn)換,學生跨班大流動,其他教育資源也隨之流動起來,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改革性變化。
十四中的改革引起的最大變化是各種教育要素由靜止到流動,由局部流動到全局流動,由緩慢流動到快速流動。原有的“一潭死水”變?yōu)椤霸搭^活水”,“鯰魚效應”“聚類效應”應運而生。
何為空間?從哲學的視角觀察,運動是物質(zhì)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時空是物質(zhì)運動的必要條件,物質(zhì)的存在和運動產(chǎn)生了時空,反過來物質(zhì)又在時空里運動。沒有物質(zhì)及其運動,就沒有時空。沒有空間,物質(zhì)也無法存在。
教育作為一種物質(zhì)存在和特殊的運動方式因空間而存在,因存在而有空間,因空間而流動。
十四中的變革,以重構空間拉開序幕,市中區(qū)政府斥資千余萬元,按照“拓寬、通透、立體”的理念精心設計藍圖,以原來的教學樓為主體進行擴建,建筑面積由14446平方米擴大到27349 平方米。物理空間的擴大為生態(tài)空間的建設打下了物質(zhì)基礎,隨之而來的便是生態(tài)空間的建設。
1.擴大公共生態(tài)空間
按照“優(yōu)雅別致、溫馨舒適、便于交往”的原則,學校對教學樓大廳、走廊、樓梯間、辦公區(qū)、教學區(qū)等空間進行設計和開發(fā)。較大的空間裝飾了臺階、曲欄、平臺,放置了長方形、半圓形大小沙發(fā)、高低轉(zhuǎn)椅、書架、圖書、樂器,等等。較小的空間則改造成圖書角、愛丁堡、鳥巢、對弈臺,安裝倚墻凳、圓形座、小木椅。課間或放學后,學生們可以到心儀的空間,或看書、或彈琴、或歌唱、或聊天、或交友、或熱議,在流動中擴大交往,增強了社會性。辦公室一字排開,與教學區(qū)毗鄰,中心僅隔一道透明的屏風,校長、老師樂見生龍活虎的孩子、悅聽課間的喧鬧和歡笑,孩子們與師長近距離相處,教禮還禮、互致問候,孩子對師長的敬畏變成了心靈的依托。
2. 重構教室空間
教室空間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空間。傳統(tǒng)的教室空間,凝固于墻壁的是名人肖像、語錄、掛圖、裝飾畫等,游離于教育教學活動之外,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不屑一顧、形同虛設。編班授課制把學生禁錮在狹小空間里,單調(diào)的應試操練,狹小的交往圈子,近于凝固?!按笠唤y(tǒng)”教學任由教師操縱,學生“被學習”“被考試”,身心俱疲。教室像一張無形的潛網(wǎng),罩住一雙雙奮飛的翅膀。如此,空間必須重構,重構的重點是打造學科教室。
近5 年來,十四中陸續(xù)開辟出90 間學科教室,比原來的教室數(shù)量增加了一倍。穿行于學科教室,其千姿百態(tài),猶如徜徉于公園,給人以“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新鮮感;其和諧溫馨,猶如行走在春風里,給人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快意;其吸引力,猶如漫步美食街,使人流連忘返。存異求同,學科教室的個性中也包含著共性。
共性一:教室跟隨學科“變臉”。李海燕老師打造的歷史學科教室,彌漫著歷史的厚重和穿越感,門口的櫥子上貼著四張醒目的歷史人物畫像,教室門口的地上印著“歷史足跡”大腳丫,從文藝復興到科索沃戰(zhàn)爭等重大歷史事件和時間都以地標的形式展現(xiàn)在地板上,美其名曰“歷史的足跡”,學科特點躍然“足上”。
科學學科教室充溢學科特色也帶著神秘。房頂鑲嵌師生共同制作的“十二星座圖”“七大洲四大洋”“科學信息集”。北面墻設置了寬1 米、長6 米的學生操作臺,擺放百葉箱、日象演示器、飛機上升原理演示等儀器。孩子們沉浸在奇妙的世界里,激發(fā)出探索科學王國的強烈欲望。
共性二:讓資源來到孩子們身邊。傳統(tǒng)教學運作的框架下,學習資源分割于儀器室、圖書館、教研室等場所,許多儀器長眠于陰暗角落。教師施教過程不得不因資源分布零落而不斷變換場所。學科教室的創(chuàng)設帶來了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為教學資源走近學生創(chuàng)作了有利條件,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加速了學習資源由“散點”向“學習中心”的流動。許多只能做實驗才能偶遇的掛圖、標本儀器被“移民”到學科教室,離學生更近了,可以隨時使用。各學科師生的創(chuàng)意設計、自制的標本、小制作等,豐富了身邊的學習資源。
共性三:讓墻壁會“說話”。各學科墻壁上辟有“笑臉墻”“心語窗”“創(chuàng)意設計”“小巧手”“心動作文”“試題巧解”“師生問答”等欄目。傾心的笑,燦爛的臉,藏在心底的小秘密,心靈不設防的對話,給同伴的小建議,學習小妙招,相約未來,二十年后再相會,我給自己許了個愿,我眼里的老師……如海底世界浮出水面,從中看出孩子們清澈、純真、夢幻、渴望的內(nèi)心世界。冰冷的墻壁被他們灼上了溫度,靜止的地面變成了“動感地帶”,猶如帶彩的春風撲面而來。
3.拓寬校外空間
教育是一個包括校內(nèi)與校外、有字書與無字書、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在內(nèi)的大系統(tǒng)。大系統(tǒng)的“大”更多存在于校外的各個空間。山川河流、文物古跡、草木蟲鳥、鄉(xiāng)風民俗、各類場館蘊藏著無盡的教育資源,各類資源都存在相應的空間里。突破圍墻、跨越大門走出去,讓選課走班的人“流”向更廣闊的空間?!敖煌肪€大搜索”“多彩語文游園會”“趕大集”“走近泉水”“走進絲綢之路”,十四中的流動越“流”越遠、越“流”越寬,“流”出新知,“流”出新動能,“流”出新的生長點。
各種流動均有載體。學校運作,課程是載體。十四中的拓荒者打造“載體”,歷盡千辛萬苦,經(jīng)歷升降沉浮,飽受酸甜苦辣,終于在冥冥中探明新路。
1.明晰課程定位
改革伊始,他們也想過“抄近路”。派人去十一學校探秘,試行十一學校輸出的課程,很快發(fā)現(xiàn)“水土不服”。教師難以駕馭,學生也難以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們醒悟,學習“十一”,貴學神韻,只可借鑒,不可復制。
要有效借鑒,必須“吃透”自家水土。他們對比彼此、找出異同。同者:求新求變的精神,改造教育的膽略和決心,學生中心、面向個體的理念,“學生第一”的角色定位。十一學校:匯集一大批拔尖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領導力;辦學體制改革徹底,人員有效流動;辦學目標高起點,高定位。十四中:鮮有區(qū)位優(yōu)勢,師資總體水平居市中區(qū)中上水平,缺乏人才高地;辦學體制改革不徹底,機制不活,人員流動受限;辦學經(jīng)費不足,難以為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最終,立足校情確定了辦學目標——創(chuàng)造適宜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相應的課程目標是“構建學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
2.重構課程組織
成立課程研究院,其職能是:牽頭制訂學校課程研發(fā)規(guī)劃;策劃和實施對教師的專業(yè)培訓;指導各學科的課程開發(fā);發(fā)布課題研究題目,負責評選,立項;指導教師的“微型研究”。
課程院成立以來,“看天氣”——準確把握宏觀教育新走向;“接地氣”——準確把握校情,捕捉發(fā)生在身邊的問題進行研究;重應用——力求把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實踐成果;共“燒腦”——組成團隊,攻堅克難。在完善目標體系、提煉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設計、實施單元教學等方面發(fā)揮了引領、指導、釋疑、解難作用。
辦學目標引領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引領教材開發(fā)和教學,重構的課程組織助力導航,人心思變凝聚聰明才智,變革圖存萌發(fā)無窮力量。屬于自己的目標體系問世了,立足本土的“教學模塊”生成了,分層施教的一個個教學設計出爐了。目標、模塊、教案“三大載體”承載起浩浩蕩蕩的“流動大軍”。
學校作為育人場所,基本行為方式是教與學,兩種行為都應是動態(tài)的,動態(tài)的供求關系,動態(tài)的組織形式,動態(tài)的人群。選課走班是順應動態(tài)而創(chuàng)生的一種最佳形式,由此帶來革命性變化。
1.教育供給:由“辦食堂”到“自助餐”
編班授課制度下的教育供給堪比“吃食堂”,“我做什么你吃什么”彰顯“供方”的主觀意志。選課走班徹底打破了這種供給方式,倒逼“供方”提供“自助餐”。要營銷對路、贏得“顧客”就必須了解需求、精準提供。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和內(nèi)容,猶如“自助餐”,“想吃什么就選擇什么”,行使選擇的權利,享受選擇的快樂。
2. 新型供求關系,倒逼教師在苦難中生長
十四中的老師們轉(zhuǎn)變“供給方式”,經(jīng)歷“破繭”之難,“蝶變”之痛。許多人被迫摒棄熟門熟路而又苦于找不到新路,在冥冥中苦苦追尋,備受折磨和煎熬。夜以繼日,制定目標體系,組裝“課程模板”,設計教案,探求路徑方法……終于構建了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其中,有必選也有自選,必選中還有分層必選、分類必選,分時必選等,共有70 個學科課程、28 個綜合實踐課程、100 余種課程資源,可選性達到95%。
3. 新型供求關系,促使學生在選擇中生長
選課走班又“選”又“走”,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許多學生不知怎樣選課,有些沖著自己喜歡的老師選,有些就高不就低選,有些隨大流選,有些出于虛榮心違心地選,學子遭受選擇之苦,心生苦澀和無奈。為解學生選擇之難,學校編寫了《選課手冊》,學生從中受益,努力踐行,終于在選擇中學會了選擇。
學生的“走”亦有一個適應過程,開始“走”,許多人走反了方向,走錯了樓層,走錯了門,走得腳步慌亂,走得滿頭大汗,這并非“走”的過錯。堅持“走”,終于走過了“危險期”,走出了狀態(tài)。看今日,學子跨班走、跨級走、跨樓走。走進新鮮的環(huán)境,走進喜歡的課程,走近喜歡的老師,走近新的同伴。在行走中彰顯差異,在“走”中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在“走”中生成新的優(yōu)化組合?!白摺本褪恰傲鲃印?,流動范圍越廣,流動的人群越龐大,流動的節(jié)奏越快,越富有生機和活力。
流動的第一要義是有序流動,有序流動的關鍵是目標。古人夜行曠野靠北斗星指引,鄭和下西洋靠指南針定位。學校流動的“北斗星”和“指南針”就是目標和標準。十四中的改革者深諳此理,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標準衡量。自2016 年重構辦學模式以來,先后制定了各種目標和標準。就目標性質(zhì)而言,大體為預設性目標,實踐性目標和即時性目標。如,改革伊始,先行出發(fā)的改革方案,即預設性目標;依據(jù)課改實踐而制定的課程目標體系,即實踐性目標;針對選課走班初始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而制定的《選課手冊》,為即時性目標。就內(nèi)容劃分,大體為管理類、課程類、教學類、學習類。他們堅持目標導向的體會是:
1.把比較成熟的經(jīng)驗上升為實施方案
比如,學校每年6 月份組織教職工雙向聘任,其規(guī)則和流程是:①分管理、教師、職員三個系列設崗,崗位數(shù)多于教職工數(shù),確保每一個教職工都有崗位;②在教師崗位的聘任制度上形成適當競爭;③雙向聘任與校內(nèi)職級相結(jié)合,教師的校內(nèi)職級在雙向聘任時產(chǎn)生;④教師校內(nèi)職級與崗位工資薪酬待遇掛鉤。
雙向聘任制標志著辦學向社會化邁進,以市場模式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資源的合理搭配、確保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各種教育主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選擇權,組成志同道合的團隊,生成“聚類效應”。
2.對比在探索的實踐指引方向
比如,基于目標的教與學,難度很大,難下定論,進行“剛性規(guī)定”尚需時日,但可以指引方向。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應當由“教師中心”轉(zhuǎn)向“學生中心”;在教育教學的著力點上,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應當側(cè)重能力和素養(yǎng)目標;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當緊扣目標選擇內(nèi)容;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當注重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在教學評價上,應當運用“工具”進行科學測量。及時為探索者指點迷津、助力導航。
宇宙萬物無不流動。就人類動因而言,不外趨利避害以擺脫兇險,尋找新的棲息地以安居樂業(yè)、實現(xiàn)夢想。不管哪種動因都是為了生存、生長。生長不僅指身體發(fā)育,更重要的是心智的完善、精神上的滿足、生命能量的釋放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十四中的拓荒者們在改革中吃盡苦頭,做出了異乎尋常的付出,洋溢著一股達觀向上的精氣神兒。有人私下說:“他們有特殊待遇,錢能通神?!边@是一種誤讀,十四中確實有一點物質(zhì)激勵,但與老師們的付出相比微不足道。他們之所以在逆境中奮起,有其精神支柱。
1.播種希望的種子
校長楊榮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情地說:“我之所以帶領十四中原班人馬,在不改生源的情況下去變革,是出于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渴望。傳統(tǒng)教育運作了無生氣,我想尋求一種新的教育生活,恰逢機緣,讓我搭上了十四中這場變革的列車。十四中作為濟南市的領航學校,充滿希望和憧憬,寄托著我們的教育初心。我想知道變革后的十四中是否實現(xiàn)了當初邁向第一步的初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宜的教育?!彼姆胃缘莱隽巳w改革者的心聲。
2.為了孩子們快樂成長,寧愿自己辛苦
許多教師坦言:“孩子們太累了,我們想用自己的辛苦換孩子們的快樂成長?!边@種樸素的教育情感促使變革者“不待揚鞭自奮蹄”。且不說實施分層教學,同一內(nèi)容要準備幾份教案,工作量比編班授課大了幾倍,就說教師的辦公地點由教研組遷到學科教室,犧牲私密空間換來的是對學生的更加了解和師生關系的更加和諧,他們甘愿做這樣的犧牲。
通過改革,陳舊的枷鎖打破了,豐富多彩和自主選擇的課程,把“我們的課表”變成了“我的課表”,一字之差,反映出課程供給方式和學生心理的巨大變化。“我們”意味著教學趨同、模糊了學生的差異,也反映出“個體”變成“群體”的無奈。“我的課表”意味著對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的尊重,必定有一種歸屬感、愉悅感,激發(fā)出內(nèi)驅(qū)力,“我現(xiàn)在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這樣的追問多了,他們就會逐漸找到自己的跑道,自主發(fā)展能力也就慢慢地形成了。
在我手上有一大疊孩子們寫的成長感受,涉及選課走班、研學、自組社團、做公益、閱讀、交友等內(nèi)容,字里行間跳動著“我”的身影,充滿著自己的感悟體驗,洋溢著享受自主的快樂。
2017 級的宋佳因在題為《魅力選課走班》的心得體會中寫道:學校的百余種課程給了我們每個人發(fā)展個體的機會,我可以選擇在一年之內(nèi)學完地理和生物;我可以選擇武術課,抑或是足球、攀巖、游泳等體育課程;我可以選舞蹈課,抑或是戲劇、尤克里里、服裝設計的藝術課程;我可以選擇組裝樂高機器人,抑或是3D 打印筆、三維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意編程等課程;我可以選擇去西安研學,抑或是南京、北京、徽州。這種“我的課程我做主”的模式,使我最大限度地從多彩的課程這支營養(yǎng)劑中汲取能量。同時,每個人身邊聚集的都是有共同愛好和追求的人。我不用擔心有人嘲笑我不會跳舞,因為舞蹈課上的大家都明白練舞的辛苦;我不用擔心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無可奈何,因為班上的同學都成績相當,一起討論時,你提一條思路,他提一條思路,方法總能摸索到的。我身邊的人都是和我的水平差不多或比我還優(yōu)秀的人,我們會一起在爭分奪秒中奮力前進。當我學累了想抱怨、想休息的時候,抬起頭看看其他還在奮筆疾書的同學,就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教育“供求關系”的轉(zhuǎn)變,倒逼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方式?!拔覟楹味獭薄拔业慕桃馕吨裁础薄拔以鯓訌慕套呦?qū)W”許多教師這樣追問自己。不斷追問,終于對自己難以割舍的“教”給出了答案:
其一,以往,教師以知識和能力先得自居,總認為自己是“高山”學生是“凹地”。教師 “一覽眾山小”,教師不教學生不會。
其二,教師無休止“教”的背后是主觀臆斷和個人意志代替真實的學情,總是設想學生什么都不會,而忽略了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
其三,教師“越俎代庖”弱化學生的認知過程,總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告訴學生。
教師由“教”走向“學”意味著什么?老師們正在探討,達成的初步共識是:
其一,教師由“教”走向“學”,必須徹底轉(zhuǎn)變教師教學立場,所謂教學立場,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站位和價值判斷?!敖獭钡牧?,關注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學”的立場,關注“學什么、怎么學”。
其二,教師由“教”走向“學”,必須把真實的學情作為施教的基本依據(jù)。“我的學生在前一節(jié)課中學到了什么?我該以什么作為這節(jié)課建構的基礎?我還應該在哪里有效介入并使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和思維結(jié)構得以豐富和發(fā)展?我的學生應該做哪些練習?”這些問題都應準確把握。
其三,教師由“教”走向“學”,必須從講臺中央退到幕后,讓學生當“主演”,自己做“導演”。
丁筱涵老師總結(jié)出教師介入學習過程的“三個節(jié)點”:“需要針對目標進行評估反饋時;需要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時;在學生的各方面發(fā)展前進時?!?/p>
十四中在2018 年學術年會上,專題研討了教師怎樣從“教”走向“學”。老師的發(fā)言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做了思想深邃、操作性強的解讀。蘇婷婷老師結(jié)合舞蹈教學講了她從“教”到“學”的嬗變。一是變角色——變?yōu)楹⒆觽兊闹拇蠼悖秃⒆觽円黄鹉7赂鞣N動物、人物、外星生物,以身體力行和表演潛能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尊重;二是變教學內(nèi)容——除了包含經(jīng)典劇目的模仿還增設了校園劇和課本劇的自編自演,這樣的改變貼近生活,可以讓孩子們對劇本的內(nèi)容情感產(chǎn)生共鳴,對劇情產(chǎn)生代入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表演和創(chuàng)編能力;三是變換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游戲式的西方教育戲劇,傳統(tǒng)學院派基本功的練習過于單一和枯燥,游戲式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的同時更具有趣味性,還在游戲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十四中機構調(diào)整中,新設了“學部”“課程院”“課程辦”等機構,賦予多項職責。不了解情況的人以為“陣容龐大”,其實都是“一肩挑”,多數(shù)人兼課,兼多項職責于一身,干得有聲有色。究其原因,除了工作高效以外,是他們秉持為基層為一線服務的宗旨,鼓實勁、干實事,為基層排憂解難,得到一線師生的大力支持。時任副校長米強任一個年級的學部主任,統(tǒng)籌人、財、物和教育教學,與基層打成一片,干出了威信和業(yè)績。
“你有什么要求?需要我?guī)湍闶裁??”成了十四中管理人員的共同話語和踐行。由“管理”到“服務”,傳遞的是溫暖,營造的是和諧,助推的是“流動”。
學校作為育人場所,基本行為方式是教與學,兩種行為都應是動態(tài)的,動態(tài)的供求關系,動態(tài)的組織形式,動態(tài)的人群。
何謂教育教學的“深水區(qū)”?簡言之,就是越抵近教育本源越難破解的難題。讓學生站在教育的中央、深度學習、由“教”走向“學”、基于目標的課程教學、課堂教學評價等,都是“深水區(qū)”的問題。十四中的目標重構、課堂重構、“模塊教學”等探索已抵近“深水區(qū)”,有些探索初見端倪,有些仍在“盲區(qū)”,亟待通過“再出發(fā)”,踏破“雷區(qū)”,走好“最后一公里”。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園情懷、文化自信、責任擔當?shù)群诵乃仞B(yǎng)的主渠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與時代的交匯點是什么?怎樣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融入時代元素?怎樣讓傳統(tǒng)文化潤澤學生的身心?這些難題亟待于“再出發(fā)”中加以解決。
黨和國家把勞動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強力推進。對青少年進行勞動教育十分必要、刻不容緩。當下中小學勞動教育現(xiàn)狀堪憂。怎樣把勞動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盡快有效地開展?勞動課程怎樣設計?價值取向是什么?勞動基地怎樣解決?亟待“再出發(fā)”中破解難題。
教育科研在學校改革發(fā)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毋庸置疑。一所學校要成為領航學校,教師成為名師,不歷練“科研頭腦”,不會“學理分析”,不能“理論表達”,夢想都只是空想而已。北京市十一學校的校長及一大批教師都能做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十四中的優(yōu)秀教師只能做屬于“教育敘述”的經(jīng)驗介紹,差距甚遠。十四中的領導有志于強化教育科研,培養(yǎng)“研究型”教師,此乃治本之道。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十四中歷盡“千淘萬漉”,已經(jīng)淘得“第一桶金”。只是“碎金鋪地”,尚無“金縷玉衣”。借助“流動”,正好“淘金”,愿“淘金者”掘取“富礦”,打造“教育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