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美國著名作家西奧多·德萊塞的小說《嘉莉妹妹》展現(xiàn)了女主角嘉莉妹妹人性的蛻變過程。關(guān)于嘉莉妹妹人性的蛻變,人們從道德的角度給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擬從物競天擇、消費觀念、欲望動力、美國夢等角度分析嘉莉妹妹復(fù)雜的人性蛻變過程及其成因,力圖證明嘉莉妹妹是一位徘徊在道德的十字路口的形象,這也就難免招致人們的眾說紛紜。
關(guān)鍵詞:《嘉莉妹妹》 西奧多·德萊塞 嘉莉 人性蛻變 道德
一.引言
魯迅先生曾言,世界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路。世界本所謂“有”,也本所謂“無”。真亦假,假亦真。熟是,熟非?熟善,熟惡?何謂道,何謂不道?當人們深思究其源時,也許會舉棋不定、不知所措。據(jù)說,武則天女皇臨終時曾留下遺囑:碑上不要有任何記載,是非功過留待后人評論。就像這位頗有爭議的女皇一樣,美國著名作家西奧多·德萊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自從問世以來,嘉莉便在道德的天秤上忽高忽低:一時被唾棄為不知羞恥、傷風(fēng)敗俗、大逆不道;一時又被稱頌為敢于嘗試生活、性格堅強、追求個性解放。本文從物競天擇、消費意識、欲望動力論、美國夢等角度分析了嘉莉妹妹復(fù)雜的人性蛻變過程及其成因,力圖證明嘉莉妹妹是一位徘徊在道德的十字路口的形象,這也就難免招致人們的眾說紛紜。
二.嘉莉妹妹的人性蛻變過程及其復(fù)雜原因
嘉莉是美國中西部哥倫比亞州一個磨坊工人的女兒,代表著當時在美國農(nóng)村想要削尖頭進入美國上層社會的下層群體。[1]116由于不堪在家里過貧困潦倒的生活,她心懷青春的幻想,渴望品嘗人生樂趣和物質(zhì)享受,只身來到芝加哥,但等待她的卻是失業(yè)、貧困和疾病。在饑寒交迫、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先后淪為富有的推銷員德魯埃、大酒店經(jīng)理赫斯特渥德的情婦,但卻得不到正式婚姻。后來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登上了紐約舞臺的明星寶座,紅極一時,過上了名副其實的上流社會生活,昔日夢寐以求的愿望都一一得到實現(xiàn)。
《嘉莉妹妹》中,德萊塞開門見山點出了小說的道德取向:要么有好人相助而好了起來;要么很快染上大都市的惡習(xí)而墮落下去。[2]1嘉莉所要面臨的將會是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呢?當時,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理論盛行,尤其是以追求物質(zhì)為目的消費意識形態(tài)正在削弱乃至摧毀了勤儉節(jié)約等傳統(tǒng)道德標準。在新型標準下,物質(zhì)已經(jīng)成為地位和尊嚴的代名詞。有錢,建豪宅,開豪華車,舉辦奢靡聚會,占有最美的女人是最理想、最有臉面的。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人欲橫流、充滿誘惑、“人吃人”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嘉莉期望得到貴人好人相助的愿望好比是海市蜃樓,遙不可及,注定成為“一個20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受害者和失敗者”。[3]141漢森夫婦可謂好人,勤勞樸實、安守本分,從不愿在享樂或任何與工作無關(guān)的事物上花錢。他們一點一點地攢錢,只是為了實現(xiàn)購買財產(chǎn)的長遠計劃??吹铰潆y的嘉莉,他們雖心有余,然無奈囊中羞澀。對嘉莉而言,他們雖然不壞,但對自己欲望的滿足卻是一無用處。
既然不能通過好人相助過上好日子,嘉莉只能選擇后一種生活:不得不去染上大都市的惡習(xí)。芝加哥華燈閃爍,人們的衣著爭奇斗艷。對一個涉世未深、從未見過大世面而又對生活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女孩而言,大城市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獨特。一切的享樂近在咫尺,卻又因貧困而遙不可及,就連游玩那些兒時的童話世界、聽聽歌劇的愿望也被她的姐姐扼殺了,即便嘉莉自己付錢。然而童話畢竟是童話,生活的殘酷粉碎了無數(shù)少女的夢:沉重的工作負荷,骯臟的工作環(huán)境,粗俗猥褻的工作伙伴,一切的一切都使她感到厭倦得透不過氣來,最終產(chǎn)生逃跑的念頭。然而禍不單行,期間,她病倒失去工作,這無疑于雪上加霜。姐姐家不再是她的容身之地。若再無貴人出現(xiàn),她只有從何來到何去?;氐郊亦l(xiāng)又會怎樣?不僅生活依舊貧困潦倒,還會遭到世人的白眼與嘲諷。
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知是上天有好生之德,還是喜歡捉弄人?在嘉莉身陷困境之時,“溫文爾雅”的德魯埃向其伸出援救之手。他像伊甸園里的蛇一樣引誘嘉莉,他的綿綿絮語讓她對物質(zhì)萌生了向往和占有的念頭。德魯埃把芝加哥描繪成一個金碧輝煌、琳瑯滿目的大商場。他自身的著裝和舉手投足時的那副派頭就是一個宣傳城市浮華生活的活生生的廣告。所有這一切在嘉莉眼里朦朧般地構(gòu)筑起一個富有而“美好”的世界。他恰似物質(zhì)欲望的特使,來誘惑嘉莉入伍。是否接受他的恩惠?嘉莉內(nèi)心在進行激烈地斗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拿他的錢是不應(yīng)該的,可是不拿,自己又會淪為一片隨風(fēng)漂流、無人關(guān)注的落葉。在道德的十字街頭,嘉莉徘徊不定。此時本能和理性,欲望和覺悟,在爭奪主宰權(quán),最終欲望占據(jù)上風(fēng)。她遵循欲望指引的道路——接受德魯埃的錢,但因此付出了代價——淪為其情婦。嘉莉天真地認為這位“好人”完美無缺,但星轉(zhuǎn)斗移,后來發(fā)現(xiàn)他并非如她想像的那般理想。在他心中,她只不過是個玩偶,結(jié)婚也只不過是個幌子而已。就在此時,赫斯特渥德闖入她的世界,他身上表現(xiàn)出的成熟魅力和優(yōu)雅風(fēng)度是年輕的德魯埃無法相比的,他不僅能取悅為他工作的男人,更有辦法讓年輕的女人為其傾倒。在嘉莉面前,他態(tài)度恭敬熱情,眼中總是流露出和藹善良、天真無邪的神色。因此,嘉莉很快就被他吸引而不能自拔,進而頻頻幽會。不久,赫斯特渥德便向嘉莉表示愛情,她欣然接受,因為她自以為找到了真愛。當發(fā)現(xiàn)赫斯特渥德是有妻室之人,嘉莉痛苦不堪,心中點燃的希望又再次破滅。到達紐約后,赫斯特渥德因找不著工作而一蹶不振,最后一貧如洗,自殺而終。而嘉莉則毅然去找工作,沒有再投入他人之懷,因為她明白男人總是會變化的,會失敗的!
德萊賽把人比喻為風(fēng)中的一束草。人像是風(fēng)中的一棵稻草,被激情的風(fēng)吹動著,一會兒按意志行事,一會兒依本能行事,因為依意志行事而犯錯,靠本能來糾正,或因本能而犯錯,再靠意志來糾正,人就是這樣一種不斷變化的生物。“欲望”是嘉莉性格形成和變化的主要驅(qū)動力,但是,這個字眼的意思在影片中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坝敝诩卫蛳仁侵甘浪椎奶摌s心驅(qū)動下對物質(zhì)的向往,而后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又變成了對美的追求,這種追求具有社會學(xué)層面上的意義。而“欲望”之于赫斯特渥德、德魯埃則意味著“本能”,體現(xiàn)的是生物學(xué)上的意義。可以看出,兩者意義有很大不同。后者是自然主義的標簽,自然主義作品反映的正是肉欲、恐懼等動物性的人類本能對人自身的毀滅,赫斯特渥德的墮落正是不可遏止的本能造就的結(jié)果。而嘉莉的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和自我能力的彰顯,體現(xiàn)了美國夢的精髓。在美國夢的熏陶誘惑下,多少人為擺脫貧困不惜訴諸一切手段,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之路。像嘉莉這樣的單身、單純、單薄的女子,為了達到目的,也就只能用貞操去換取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也許嘉莉的選擇,除了求生本能之外,更主要是被當時殘酷的社會生活現(xiàn)實所迫,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燈紅酒綠的糜爛生活,拜金主義的風(fēng)氣才是逼良為娼的元兇。
有人認為嘉莉是不道之人,踩著兩個情人的肩膀拼命往上爬,從社會的底層爬到上層,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半點懺悔之意。若德魯埃與赫斯特渥德是君子,嘉莉也許會成為賢妻良母,從一而終??删哂兄S刺意味的是,兩者均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是玩弄婦女情感的流氓。即使嘉莉想堅守對愛情的忠貞,可結(jié)果又會如何?堅守德魯埃,嘉莉始終逃脫不了被拋棄的厄運。在占有嘉莉的同時,德魯埃已在外面與其她女人耳鬢絲磨,更何況等他玩膩嘉莉之時呢?守護赫斯特渥德,是與其一起凄慘死去,還是等其東山再起之時,重被拋棄?當初,赫斯特渥德選擇與嘉莉在一起,是因為他覺得可以過一種既可以包養(yǎng)情婦又不會影響其社會地位與家庭的生活。女人為愛情而殉情,美其名曰“貞烈女子”;男人為愛情而殉情,則被斥為“兒女情長,胸?zé)o大志!”嘉莉與這兩位男人之間并無真愛可言,更何來堅守殉情之說?
三.結(jié)語
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v然是環(huán)境所迫,欲望所驅(qū),縱然不甘墮落,但在世人的眼中,嘉莉仍是不道德的,因為她未婚就與別人同居,就此一點,無論用何理由為其開脫都是徒勞的。道德的天秤并非總是公允,有時會出現(xiàn)偏差。雖然人們會對嘉莉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在骨子里卻又違背初衷,譴責(zé)她。武則天女皇曾感慨道:歷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與此相似,文學(xué)史上也只有一位嘉莉妹妹,并且她是出自一位男性作家之筆。在影片結(jié)尾,嘉莉坐在搖椅上,再度陷入迷茫。人到底何時受本能所控做出不道之事,何時受意志所控做出有道之事,這是很難決定的,而這就是生活之迷,無怪乎“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發(fā)出“難得糊涂”之感慨。用道德標準來審視嘉莉妹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難以定論,唯有用一句話來結(jié)束,“無可奈何花落去,殘香依舊在人間!”
參考文獻
[1]陳靜學(xué).解讀《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命運成因[J].電影文學(xué),2014(16):116-117.
[2]西奧多·德萊塞.嘉莉妹妹[M].潘慶舲,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
[3]柳楊.從電影《嘉莉妹妹》探析女主人公的失敗[J].電影文學(xué),2014(19):140-141.
(作者介紹:張娜,河南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xué)院人文教育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生態(tài)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