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成
【摘要】在新課改全面實施之后,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致力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課堂作為語文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我校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總結出“四步導學”教學模式,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四步導學? 教學方式
【課題】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68。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3-0048-02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填鴨式”灌輸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教師在上面講授、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為模式,以“提問——講解——鞏固——作業(yè)”為基本過程來組織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了知識,但由于它忽視了學生語文學習技能的訓練,使學生丟失了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課堂刻板匱乏新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不高,參與范圍不廣;課堂只有師生間有限的交流,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至于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那就更是談不到了?!八牟綄W”以“通過展示實現(xiàn)交流、通過糾錯實現(xiàn)落實、通過點撥實現(xiàn)提升、通過開放實現(xiàn)拓展”為基本模式,通過四級目標,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精設導讀提綱” “師生互動交流” “當堂有效訓練” “課后延伸拓展”四大模塊組成的有效課堂教學結構,以實現(xiàn)“師生角色轉變” “學習方法轉變” “課堂結構轉變” “學習遷移范圍轉變”為基本途徑,從本質上來實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教師的角色有了根本性轉變,一改往日“百科全書”式學者的形象,也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習的管理者,而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設計者、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學生前進的引領者。
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課文《狼》時,教師布置預習作業(yè)“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節(jié)奏”,檢查時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將句子“其一∕犬坐∕于前”,讀作“其∕一犬∕坐于前”,據(jù)此而知學生對“犬”字認識有誤,引導學生認識“犬”在此處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名詞活用做狀語的現(xiàn)象,意思是“像犬一樣”,然后讓學生找?guī)讉€這樣的例子,這樣學生會輕松的在以前的失誤中習得初中文言文學習重難點——詞類活用的技能。
教師更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在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設計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呈現(xiàn)的問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認知、感悟并表達。
二、學生角色的轉變
有人說:“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憋@然是將“會學”看得比“學會”重要;古人也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加看重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還包括了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學生一改從前只從課堂中獲取知識的傳統(tǒng),轉而積極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習得自主學習的技能技巧,從“課本”這個學習范本中走出去,走向更廣闊的人生大課堂,運用這些技能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知識與技能,最終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四步導學法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彰顯著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課前學生自主做好充分的預習,如:自學生字詞,借助網(wǎng)絡、字典及其它資料查閱相關信息,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等,學生不僅主動獲得了相應的知識,而且形成了學習的能力,而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更是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學生一步步自主運用已有知識技能進行學習,在探索前進中習得新的知識技能,最終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
三、學習方法的轉變
原有課堂的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要方式,而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方式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四步導學法倡導小組合作學習、獨學、對學、群學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的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以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目標。
1.小組合作學習法。不僅充分調動了師生間、生生間的互相交流協(xié)作,還可最大限度的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表達表現(xiàn)的機會和平臺,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挖掘了每個學生學習潛能,同時更快捷、更有效地集思廣益,使學生在完成共同目標中共同提高,從而達到個體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組合作不僅要“組內合作”,更要在“組外競爭”,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激烈而有序的競爭中,學生之間的觀點、思想不斷碰撞融合,取得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并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情感資源,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和諧發(fā)展。
2.獨學。小組合作學習法固然有諸多優(yōu)勢,但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會被削弱,且不利于學生的思考。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都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和感悟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忽視“獨學”這一方法的運用,使每一位學生有獨立的見解。
3.對學。一般由兩名學生組成,即同桌間的互相學習,是小組合作和獨學的有效補充。對學形式靈活方便,除學生之間快樂交流外,還可以隨時以優(yōu)帶差,促使學困生進步,而優(yōu)等生也在教學困生的過程中鞏固、提升了自己的知識技能。
4.群學。群學在課堂上一般會安排在獨學、對學、小組合作學習之后,體現(xiàn)的是學生整個群體對有關問題的討論、交流后的焦點問題、共性度高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結構的轉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完善的智育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教學方法、課堂結構以及所有組織因素和教育因素,都應當和教材教學目標相適應,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相適應。事實上,系統(tǒng)的結構決定系統(tǒng)的性質和功能,結構和功能是相互制約的,只有當教學處于合理的結構之中時,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條件”。以往的課堂上,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而四步導學法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時間劃分為5+15+15+5,即檢查預習情況5分鐘,課堂師生互動15分鐘,當堂有效訓練15分鐘,最后5分鐘作為課后拓展延伸的有效指導與提示。其中課堂師生互動和當堂有效訓練占整整30分鐘的兩大板塊中,教師只以引導者身份參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總結,真正實現(xiàn)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不僅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在主動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得到了發(fā)展。
五、課堂范圍概念的轉變
傳統(tǒng)的課堂僅僅指四十分鐘的一堂課,而四步導學法盡最大的努力將課堂向課外延伸。在課前“精設導讀提綱”已經(jīng)將學生課前預習納入課堂范圍之內,之后的“課后延伸拓展”更是極力將課堂導向更廣闊的閱讀與應用范圍之中。
課后延伸拓展也是課內所學知識向課外的遷移運用,學生通過運用練習,形成自我技能,將技能運用于新的學習及生活,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可以說“人生即課堂”。
總之,“四步導學法”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大膽而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嘗試,是將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放在首位,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的有效教學模式。我們將沿著“四步導學法”的思路繼續(xù)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李江林.《優(yōu)化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語文課堂》.《中國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