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張英華 秦瑋
[摘要]目的了解兒童牙痛的原因,并就其預防措施進行分析。方法選擇660名3~14歲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其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口腔衛(wèi)生等相關資料,采用Logistic回歸對牙痛原因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結果660名兒童中牙痛兒童298名(45.15%),多為齲齒造成的牙痛。牙痛兒童和非牙痛兒童的父母口腔知識水平、父母檢查孩子刷牙情況、定期檢查口腔情況、刷牙后甜食食用頻率、每日刷牙次數(shù)、碳酸飲料飲用頻率、糖果巧克力食用頻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痛兒童和非牙痛兒童的性別、父母文化水平、蛋糕甜點食用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ogistice回歸分析顯示,父母口腔知識水平低、經常刷牙后食用甜食、每日刷牙次數(shù)≤每天1次、碳酸飲料飲用≥每天1次、糖果巧克力食用≥每天1次均為牙痛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提高父母口腔衛(wèi)生知識水平,倡導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口腔衛(wèi)生習慣是預防和緩解兒童牙痛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牙痛;兒童;預防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5.041
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齲病等口腔疾病,齲病作為一類慢性進展性牙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多以牙齒疼痛、乳牙滯留、影響美觀等問題就醫(yī),此時或已發(fā)展為牙髓炎、根尖炎等[1]。兒童口腔疾病的不斷發(fā)展,可能影響繼承恒牙的發(fā)育和萌出,造成嚴重的錯頜畸形、特納牙、恒牙彎曲、恒牙早失等,對形象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關注兒童牙痛,了解其牙痛發(fā)生的原因,預防口腔疾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本文擬選擇3~14歲兒童調查其口腔健康情況、口腔衛(wèi)生習慣等,就其牙痛原因提出預防措施,期望為臨床口腔疾病預防提出參考,減少兒童牙痛數(shù)量,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9年10月選擇大連市沙河口區(qū)沙區(qū)早教幼兒園和沙區(qū)實驗小學660名兒童為研究對象。660名兒童中男370名(56.06%),女290名(43.94%);年齡3~14歲,平均年齡(8.66±1.82)歲;3~6歲201名(30.45%),7~10歲325名(49.24%),10~14歲134名(20.30%)。本次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年齡3~14歲;家長配合性較好;家長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2排除標準合并可引起牙痛的其他疾病;認知障礙或溝通障礙兒童;資料收集完整;兒童和或家長無法配合調查。
1.3研究方法以<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為調查問卷制定依據(jù),自制口腔衛(wèi)生調查問卷,包含人口學資料及口腔衛(wèi)生資料兩大類,具體有性別、年齡、父母文化水平、職業(yè)、口腔衛(wèi)生知識水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口腔衛(wèi)生習慣等內容,總計30個問答條目;問卷制作、印刷完成后,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普查方法及普查標準,選擇5名醫(yī)護人員對該幼兒園和小學兒童進行免費口腔檢查,在自然光線下對口腔進行檢查,檢查完畢后,醫(yī)護人員指導兒童及其家長填寫自制調查問卷,當場回收,注意檢查是否有漏項;將牙痛和非牙痛兒童分別成組,對其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和分析。其中牙痛的判定標準為31:由齲齒、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疾患引起的疼痛;父母口腔知識水平按照問卷調查相關條目的答題分值進行判定,得分≥總分的70%為高水平,得分<總分的70%為低水平。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牙痛原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本次研究發(fā)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22分,有效問卷880分,按照納人標準、排除標準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兒童后,剩余660份調查問卷。660名調查對象中牙痛患兒298名(45.15%),牙痛患兒中262名當場診出明確口腔疾病,其中175名患有齲齒,87名患有牙髓炎。
2.2牙痛與非牙痛兒童的相關資料比較牙痛兒童和非牙痛兒童的父母口腔知識水平、父母檢查孩子刷牙情況、定期檢查口腔情況、刷牙后甜食食用頻率、每日刷牙次數(shù)、碳酸飲料飲用頻率、糖果巧克力食用頻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牙痛兒童和非牙痛兒童的性別、父母文化水平、蛋糕甜點食用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兒童牙痛的多因素分析根據(jù)表1分析結果,將父母口腔知識水平低、從不檢查孩子刷牙情況、從不定期檢查口腔情況、經常刷牙后食用甜食、每日刷牙次數(shù)≤每天1次、碳酸飲料飲用≥每天1次、糖果巧克力食用≥每天1次作為自變量,對其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經過校正其他因素的影響后除從不定期檢查口腔情況、從不檢查孩子刷牙情況外的上述因素均進人回歸方程,結果顯示,父母口腔知識水平低、經常刷牙后食用甜食、每日刷牙次數(shù)≤每天1次、碳酸飲料飲用≥每天1次、糖果巧克力食用≥每天1次均為牙痛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討論
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報道,兒童齲病發(fā)病率高居兒童疾病的首位,相較于第二位的兒童哮喘而言,兒童齲病發(fā)病率是其5倍,在較高發(fā)病率的前提下,由牙痛、齲病引起的不良后果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作為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齲病需要采取多種途徑、多種方法進行控制和預防[4],這需要建立在對齲病、牙痛原因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
本研究選擇660名3~14歲兒童進行口腔衛(wèi)生健康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660名兒童中牙痛兒童298名,占總人數(shù)的45.15%,牙痛兒童中175名當場診出齲齒,87名診出牙髓炎,說明牙痛發(fā)生率不容樂觀。王敦君[5]報道成都市兒童齲病發(fā)病率約為52.45%,稍高于本研究報道,可能與其樣本量較少、地區(qū)差異等有關,但均可看出,兒童齲病患病率較高。在對牙痛、非牙痛兒童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一般而言,牙痛兒童父母的口腔知識水平較低,較低的口腔健康知識水平導致其檢查孩子刷牙次數(shù)、帶領孩子進行定期口腔健康檢查的次數(shù)均普遍較低,對孩子刷牙后食用甜食較為縱容,可能.沒有意識到碳酸飲料、糖果巧克力等食物頻繁食用對牙齒的危害,再加上父母對孩子沒有嚴格的每日刷牙要求,一系列原因相互作用下導致兒童牙痛、兒童口腔疾病的發(fā)生。通過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可見,父母口腔知識水平低、經常刷牙后食用甜食、每日刷牙次數(shù)≤每天1次、碳酸飲料飲用≥每天1次、糖果巧克力食用≥每天1次均為牙痛的危險因素(P<0.05)。李玲玲[6]的報道稱,兒童口腔疾病發(fā)病原因主要與飲食不當、刷牙方法不當?shù)扔嘘P。牙痛作為口腔疾病的主要癥狀,齲病、牙髓炎等口腔疾病可以引起牙痛,再往深處探究,引起口腔疾病的原因則是父母口腔知識水平低、飲食習慣較差、口腔衛(wèi)生不佳等,以最為常見的牙痛原因齲病來說,糖產物產生細菌酶發(fā)酵,引起牙釉質破壞,因而形成齲病,巧克力、糖果、碳酸飲料等黏附性較強,若父母口腔知識欠缺,不關注孩子飲食習慣和刷牙習慣,長此以往,自然發(fā)生口腔疾病,引起牙痛t7。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措施:①以分發(fā)宣傳手冊、舉行公益講座等形式提父母口腔知識水平,指導父母樹立正確口腔衛(wèi)生觀念,提高父母對孩子口腔健康的重視度;②提供科學、合理的飲食參考,建議攝人充足鈣物質,增強牙釉質結構和抗能力;③父母對孩子刷牙情況進行每日監(jiān)督,杜絕刷牙后甜食食用頻率等情況,減少糖果、巧克力、碳酸飲料等危害牙齒食物的食用數(shù)量,建議使用含氟牙膏,有條件者食用氟化泡沫保護牙齒,預防齲齒。王姣嬌等[8]從口腔衛(wèi)生、加強氟化物吸收、窩溝封閉技術等方面提出了類似的預防措施,結合既往報道來看,兒童牙痛、口腔疾病的預防措施重點在父母,由于兒童身心發(fā)育尚未成熟,日常行為習慣、思想認知需要父母引導,因此,提高父母口腔衛(wèi)生知識,增強其對口腔健康的重視度成為預防措施的主要出發(fā)點。
綜上所述,兒童牙痛多與父母口腔健康知識水平、飲食習慣、口腔衛(wèi)生習慣有關,重點提高父母口腔健康認知,針對性提出合理建議是預防兒童牙痛和口腔疾病的重要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林蓉,劉偉,熊莉華,等.廣州市10~12歲兒童口腔健康相關行為現(xiàn)狀.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38(4):516-518.
[2]謝玲,任重鴻,蘇吉梅.兒童口腔科患兒就診及放棄治療原因分析.安徽醫(yī)藥,2015,19(1):1937-1940.
[3]關綺華,莫瑩瑩,梁自勉.佛山市兒童牙痛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8,26(8):916-920.
[4]李蓉盎,楊東梅.低齡兒童齲病風險評估.北京口腔醫(yī)學,2015,23(6):351-354.
[5]王敦君.成都市3~5歲兒童齲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婦幼衛(wèi)生雜志,2015,6(4);:72-74.
[6]李玲玲.兒童口腔疾病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建議.醫(yī)藥前沿,2016,6(23):365-366.
[7]1]闊.兒童齲齒病的現(xiàn)狀及防治建議.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8,5(17):30-31.
[8]王姣嬌,李紅梅.兒童齲病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建議.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2):81-84.
[收稿日期: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