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第一小學 陳 霞
自從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就獲得了蓬勃的發(fā)展,并在教育教學領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給教育教學帶來活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相整合的路徑較多,不少專家和學者的有關研究也紛紛涌現(xiàn)出來。但是,教師還是要因地制宜,根據(jù)自己學校的基本情況和條件、不同版本教材的針對性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進行教學設計,使用信息技術或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后,使教學內(nèi)容符合學生的學習預期,同時為學生的學習遺留新的“缺口”,使學生不斷地在“缺口—滿足—缺口”過程中獲得語文知識,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美妙。
網(wǎng)絡資源的豐富和廣闊使教師的教學有了更多的選擇,而同時學生學習的渠道也有所增加,教師在進行網(wǎng)絡資源的甄別和選取時注意和學生的契合度,或在稍加修改、編輯后呈現(xiàn)給學生,避免老生常談或是常見素材的呈現(xiàn),導致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興趣。微視頻作為一種承載著一個或兩個知識點的載體逐漸受到教師的“寵愛”,一是由于微視頻較短,學生在預習時不會因為時長問題而放棄,二是由于微視頻是由教師根據(jù)學生需要預習的內(nèi)容而設計的,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勾起對學習的興趣,并且能夠滿足學生的預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錄制好微視頻并發(fā)送至學校的官網(wǎng)或班級群內(nèi),由學生自行下載觀看,并完成教師在視頻中布置的預習任務。這篇課文是通過兩個看似極端的方式來表達對作者的愛,父親常說的話就是“糟糕透了”,母親常說的話就是“精彩極了”。為調動學生的預習興趣,教師可以將文中的人物畫出,如兇神惡煞的父親,和顏悅色的母親,以及“我”在等待父親的鼓舞時期待的表情和得到父親的評語后的失落、不甘等。這種直接體現(xiàn)在面部表情上的特征更容易使學生記住,從而使學生學會通過文字描述來推測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但這也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預習任務可以設置為:“作者屢屢提到‘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除了和題目相照應,還有其他的原因嗎?在課文中勾畫出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采用的動作、語言或是心理描寫,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你能從課文中父母的表現(xiàn)找出你父母的影子嗎?如果不能,請描述一下你的父母,以及你們平時的相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預習中完成的問題,教師必須在課堂中有所提及和講解,并給予學生適當?shù)墓膭?,使學生產(chǎn)生完成問題的成就感,促使學生不斷地投入新課預習中。
古語有云:“詩言志,歌詠言?!惫旁娫~是承載古人智慧、情感、文化等的載體,對于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古詩詞的用語相比現(xiàn)代文更加精煉,意境也比較深遠,甚至有時作者會為了一個字的用法而反復推敲,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解古詩詞的語義和意境時存在困難。而信息技術和教學結合的產(chǎn)物——教學情境,就能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其一,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原本枯燥的文字變?yōu)榫赖漠嬅?,且結合作者的經(jīng)歷進行講解,減少了教師講解的時間,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預期。其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能使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產(chǎn)生思考,將自己代入當時的環(huán)境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態(tài)度,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學習劉禹錫的《望洞庭》時,教師可以從身份背景的介紹出發(fā),當然,需要借助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免學生覺得太過單調。這首古詩包含的內(nèi)容較多,僅憑圖片無法解釋清楚,教師可以利用視頻來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情境中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有:我們都知道,李白超凡脫俗,有詩仙之稱,杜甫心系百姓,有詩圣之稱,而唐代詩人中還有一個樂觀豁達的詩豪,他就是劉禹錫。公元805年,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劉禹錫和很多官員一起推行永貞革新,意在打擊邪惡的宦官勢力。由于宦官的人多勢大,改革人士被嚇得落荒而逃,參與人員都被貶官了,劉禹錫也不例外。后來,他被貶官到了安徽和州,正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被貶的劉禹錫被當?shù)氐目h官刻薄對待,分配給他的住宿簡陋,但好在劉禹錫并不在意。公元824年的一個秋夜,寒冷落魄的劉禹錫路過洞庭湖,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便寫下本詩。在學生能夠了解劉禹錫的內(nèi)心活動和當時被貶的起因和經(jīng)過后,就能夠將自己代入作者的角色進行詩句的朗讀,此時,教師可以從詩句的措辭入手,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洞庭湖的靜態(tài)美。同時,利用問題“作者劉禹錫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被貶之后,而他描寫的詩句卻充滿靜態(tài)美,這說明劉禹錫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我們在遇到困難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應對呢?”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單純的古詩講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逐步促使學生養(yǎng)成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能夠在遇到挫折后選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應對。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也要注意,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固然生動,但是不能喧賓奪主,教師要運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述來促進學生對閱讀的理解。
對于小學生來說,文章的閱讀只是簡單漢字的羅列,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較差,一些課文在教師的講解后才能明確其中的內(nèi)涵,導致學生對于閱讀課文有些“倦怠”,但由于閱讀能力關系到學生實際理解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的格外重視就更加導致學生對閱讀反感。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進行整合,使學生的閱讀更加有激情,如利用圖片、動畫和音樂的配合為學生營造閱讀的氣氛,或是在課下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在課上為學生播放,使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蟋蟀的圖片,因為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蟋蟀在生活中并不常見,直接進行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學生難免會一頭霧水。圖片的展示能夠使學生對蟋蟀的外形有基本的了解,進行住宅的講解時還可以通過圖片的展示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蟋蟀的住宅,而不是僅憑想象進行住宅的猜測,有效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蟋蟀的外形講解蟋蟀的觸須、前腿、后腿等的功能,使學生了解蟋蟀在建造住宅時身體各部分發(fā)揮的力量,增強學生對蟋蟀這種動物的了解。還可以通過其他動物的拓展(如燕子筑窩等),使學生領會到動物的智慧和力量。另外,這篇文章不只是蟋蟀建造住宅方法的科普,還包含著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教師也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包括作者流露出的對蟋蟀吃苦耐勞品質的贊美,以及蟋蟀本身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等,使學生通過蟋蟀的性格和特點進行學習,將蟋蟀的良好品質“據(jù)為己有”,逐漸變成自身的優(yōu)勢,不斷使自己人格得到完善。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還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促進自身的不斷完善,超額達成了閱讀效果。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比較常見,整合路徑也較多,本文囿于篇幅只講了上述三種,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專家的理念進行反復試驗,最終探索出適合自己和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