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倫彬
在樂昌市長來鎮(zhèn)貝興村,有一株1300多年的長壽樹,枝繁葉茂,氣勢雄偉,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來觀賞。人們都稱它為“神樹”和“樟樹王”。
2020年6月,這株“樟樹王”喜獲“韶關(guān)市十大樟樹王”稱號,并榮登榜單榜首,再次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這株樟樹是誰人所種?這還得從1500多年前說起。
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張氏祖先張寶生奉朝廷圣旨奔赴始興郡任刺史。當船行至九瀧十八灘時,張公一行人已感覺疲憊,便停船入宿歇息。次日清晨,張公起身站立船倉,放眼遠望四方,只見群山環(huán)繞,武水滔滔,龍盤虎踞,是一塊難得的風(fēng)水寶地,于是決定帶領(lǐng)兒子張文志一家人來此定居,并取名長壽坊村。張氏后人根據(jù)地形先后改名為柳樹村、背坑村。改革開放后更名為貝興村。張氏始祖定居至今,已有1500多年。
張文志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張偲、張仁、張偕。三人長得虎背熊腰,智勇雙全。公元548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侯景發(fā)動武裝叛亂,最后于551年自立為帝。消息傳來,張偲三兄弟與乳源人侯安都各自拉起了一支幾千人的部隊,會同駐守嶺南的陳霸先率軍北伐,平定了叛亂。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了陳朝。由于平息侯景叛亂戰(zhàn)功赫赫,為建立陳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張偲授封為江州刺史,張仁為護國將軍,張偕為戶科給事中職。張氏三兄弟一時名震朝野,他們卓越的戰(zhàn)功和顯赫的地位也在遙遠的嶺南傳播開來,成為嶺南各個氏族學(xué)習(xí)的楷模。
為了祈愿子孫發(fā)達,萬代興隆,張氏后裔經(jīng)過商議,決定在村前屋后種植樟樹最為契合張家的意愿。一是“樟”與“張”諧音。寓意張氏后裔像樟樹一樣根基牢固,枝繁葉茂,人才兩盛。二是由于南方炎熱,潮濕多雨,蚊蟲較多。而形狀如一把巨傘的樟樹木質(zhì)堅硬,樹形壯觀,夏季既能遮陰避涼,身上散發(fā)出的樟腦香味又能有效防蚊蟲、防腐臭,可以預(yù)防多種疾病的傳播。
宋紹興三十二年春(即1162年),張氏后裔為進一步彰顯他們祖先的功勛,在村旁建起了張氏三公祠。祠內(nèi)建筑面積247平方米,有門樓、前廳后堂,兩邊廂房各一間。門樓為廡殿頂牌坊式建筑形制,面闊五間9.4米,進深一間2.8米。木柱題刻“功昭梁代,德箸江州”。祠內(nèi)廳堂正中供奉著張偲、張仁、張偕塑像,以供后人瞻仰。同時,在祠堂旁植下樟樹,護佑族人丁財兩旺。
張氏后裔為了讓子孫銘記祖宗恩德和從中原遷徙到樂昌安居的日子,還特定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為祭祖日,簡稱“過會節(jié)”。
這一天,在外從政、經(jīng)商、務(wù)工及外嫁女和朋友或知己都會不遠千里來歡聚一堂。每家每戶都準備臘肉和土酒,磨米漿做糍粑招待客人。時至今日,糍粑餡料變得更加豐富,酸甜苦辣味均有。有酸菜餡、白菜餡、豬肉餡、牛羊餡、芝麻糖餡、辣椒餡、苦瓜餡等,而且形狀不一,大小各異,客人可根據(jù)個人喜好各取所需。宴會結(jié)束后,主人會每人贈送一袋糍粑帶回去與家人分享。
節(jié)慶開始前,每家每戶必須先到張氏三公祠和樟樹王拜祭、供奉,以表示對祖宗的尊敬和對樟樹王的虔誠。這一習(xí)俗流傳至今,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