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準備了糊的雞蛋,媽媽張羅了黑暗晚餐。生活的煩惱也消除不了,吃飯的時候仿佛在逃難。我也不圖滿漢全席饕餮的盛宴,只求他們炒菜的時候少放點鹽。
@人間不拆:在外面吃飯我最怕看到“家常菜”3個字,家常菜對我來講真的是極其恐怖的存在,說哪道菜“有媽媽的味道”,我絕對會產(chǎn)生心理陰影的。
@麻辣不要燙:我媽做菜偶爾搞個創(chuàng)新,都會造成災(zāi)難性后果。比如,雞蛋想換成鴨蛋,但沒買到生鴨蛋,那就誕生了西紅柿炒咸鴨蛋,就問你怕不怕;比如,我愛吃西紅柿炒雞蛋,她愛吃韭菜炒雞蛋,我爸愛吃青椒木耳炒雞蛋,有天她為了省事,干脆就來個西紅柿韭菜青椒木耳炒雞蛋,里面還加了前一天剩下的炒土豆……
@AA&DD:我總結(jié)了一下我媽做菜的風格:清淡少調(diào)料的,我能吃出食材本身的美味;重油鹽重醬的,我也喜歡現(xiàn)代工業(yè)對味蕾的沖擊;半生的菜有脆感;煮時間長的菜綿軟細膩也很好吃;油少的健康,油多的頂餓……
@大肥蝦:有人吃飯是享受,有人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我家吃飯,尤其是在奶奶家吃飯,全靠孝心。爺爺奶奶一共3個兒子,5個孫輩,每次我們在奶奶家吃飯,尤其是重大節(jié)日,飯前都會被父親兄弟3個偷偷教育:不許吃太少,奶奶會傷心的,一年就這么幾次,委屈一下讓奶奶高興高興怎么了,我們3個當年頓頓如此,不也過來了?于是每年除夕夜吃餃子的數(shù)量,就成了我爸他們兄弟3個比誰家孩子更孝順老人的量化指標。
@卡拉是汪嗎:從幼兒園一直到初中畢業(yè),我一直不知道泡面該怎么吃。我爸給我泡面的時候,不知道要蓋上悶幾分鐘面才會變軟,每次都是把面掰成幾塊,用開水一沖,熱乎了就讓我用筷子叉著吃。直到有一天他的一個同事泡完面,讓我悶幾分鐘再吃,我才知道面是軟的,也可以是整根的。
@阿xiba:我媽把我新買的法棍給蒸了,這已經(jīng)是第四次了。我想問問我媽,是不是對法棍有什么誤解?
@胡鯉:大家都是:“放假啦,回家可以吃到媽媽做的飯啦!”我是:“我天,明天放假了,又得回家給我媽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