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
摘 ?要:《貓城記》是老舍小說中的另類之作。小說中的“我”是老舍設置的他者敘述主人公,也是他本人的一種自我映射?!啊沂钦l”的他者敘述角度——“‘我從哪里來”的形象創(chuàng)作淵源——“‘我到哪里去”的自我拷問,使這部小說看似荒誕實則現(xiàn)實,看似幽默實則絕望。
關鍵詞:貓城記;我;他者敘述;自我映射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8-0-02
老舍完成于1932年的長篇小說《貓城記》以科幻的形式虛構(gòu)了一個想象中的貓國,以隱喻、反諷的表現(xiàn)手法,對30年代的中國現(xiàn)實與文化進行揭露、批判與反思。作品中的“我”是小說的敘述主人公,是見證“貓國”朽壞滅亡的他者,也是作者老舍之于30年代時代洪流的自我映射。
一、“我”是誰
小說開篇“我”因飛機失事落在火星,蘇醒后看到一個“灰色的國”,灰色籠罩著“天空、陽光、云彩和平原”,這是一種隱喻,預示著“我”所身處的、面對的是沒有光明的世界。在“我”被貓人俘虜?shù)那昂?,“我”一直是平靜的,因為“我”來自“偉大、光明、自由的中國”,這一直被認為是寓言體的反諷手法,事實上,從文本來看,“我”之于貓國人來說,的確是代表著先進和理想理念的他國國民,“我”在精神層面上無疑是優(yōu)越的,唯一“感到憂懼甚至落下淚來的是怕再也回不到偉大的光明的中國”。隨后,“我”依靠智慧逃脫了貓人的關押,依靠手槍從俘虜變成保護人,學習貓語,與具有覺醒意識的貓人交往,企圖改變貓國的朽壞的現(xiàn)實,這些都表明“我”是區(qū)別于貓人的他者,“我”試圖以一種更加文明、更加先進的思想與行動改變這個“糊涂”的世界。與此同時,“我”在貓國漫游的過程中,時時以一種他者的角度對貓國的現(xiàn)狀進行了議論與評價,比如小說后半部分,“我”這樣評價貓國衰亡的原因:“有點聰明的想指導著人民去革命,而沒有建設所必需的知識,于是因要解決政治經(jīng)濟問題而自己被問題給裹在旋風里;人民呢經(jīng)過多少次革命,有了階級意識而愚笨無知,只知道受了騙而一點辦法沒有。上下糊涂,一齊糊涂,這就是貓國的致命傷”?!拔摇币运邤⑹龅木滞馊松矸萦^察貓國,逐漸地認識到貓國的國民既無道德也無人格,貓國的統(tǒng)治者愚弄人民,并且賣國求榮。在小說的結(jié)尾,“我”的漂泊之旅因貓國的滅亡而結(jié)束。從小說文本來看,“我”是貓國走向滅亡的親歷者,也是貓國人愚昧、從眾和墮落的見證者。
二、“我”從哪里來
《貓城記》借“我”這一他者視角描述了想象中的貓國形象,這一國家形象既是虛構(gòu)的又是現(xiàn)實的,而疏離、冷靜的局外人立場恰恰是彼時剛剛回國的老舍對于30年代中國現(xiàn)實的局外人立場。
1932年,老舍從世界中心的英國倫敦返回祖國。海外生活經(jīng)歷,使老舍深切地體會到弱國子民的悲哀,“對于英國人,我連半個有人性的也沒寫出來。他們的褊狹的愛國主義決定了他們的罪案,他們所表現(xiàn)的都是偏見與討厭,沒有別的”。海外旅居的局外人身份,使老舍在文化批判中反思祖國的國家道路。而歸國之后的老舍滿懷愛國之心,卻被現(xiàn)實狠狠地打擊。祖國凋敝衰敗,政治時局混亂不堪,自身的旗人身份也讓他近距離地感受到狹隘的民族主義所帶來的精神歧視,這一切使老舍保持著疏離政治的態(tài)度。“我們總想遠遠離幵黑暗勢力,而躲不可又不敢親近革命”。這詮釋了老舍回國之初對于國內(nèi)的政治運動所采取的局外人姿態(tài)。
國外生活的局外人與國內(nèi)運動的局外人——雙重局外人的身份讓老舍在悲觀失望之余,更感到國家民族前路黯淡。此時完成的《貓城記》正是這種心境的反映,“我”的局外人的他者身份,是老舍自身的一種投射。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對政治與革命的疏離態(tài)度,并且借對貓國革命現(xiàn)象的諷刺表達了自己對國內(nèi)政治混亂不堪的諷刺,比如小說中寫道,革命變成了一種職業(yè)“哄便有飯吃,不哄便沒有飯吃”,革命時“給錢的不殺,有人代為求情的不殺,于是該殺的沒殺,不該殺的倒喪了命”,革命只是為哄。同時,借“我”的眼睛目睹了貓國亡國,作者表達出自己對祖國未來深切的擔憂——“世界上又啞了一個文化,它的最后的夢是已經(jīng)太晚了的自由歌唱。它將永不會再醒過來。它的魂靈只能向地獄里去,因為它生前的紀錄是歷史上一個污點。”
三、“我”到哪里去
在小說中,“我”這一形象出現(xiàn)了從啟蒙到被貓國現(xiàn)實裹挾的變化,這一變化實際是在探討“我”到哪里去的這一思考,而這也是身為作者的老舍對于啟蒙與自身之于祖國混亂時局的自我思考。
“我”因飛機失事被迫降落貓國,但始終保持冷靜,然后憑借智慧逃脫了貓人的關押;看到貓兵井然有序地采集迷葉時,便想著如果有領袖來帶領貓人復興;來到貓城之后,“我”拒絕去外國人聚居的地方,決定留下觀察貓城,并且敏銳地指出小蝎是一個“心里清楚而缺乏勇氣的悲觀者”;見識到了貓國教育種種朽壞,還認為“這樣的人民還不好管理?假如有好的領袖,他們必定是最和平、最守法的公民”。這些都表明,作者對“我”的預設,其實是一個具有智慧和理想,并愿意改造沆瀣世界的啟蒙形象。
但隨著貓國漫游,“我”出現(xiàn)了變化。首先,“我”嘗試了導致貓國衰落的罪魁禍首——迷葉,這實際上,意味著一種自身墮落的開始。隨后,“我”從迷葉中警醒,卻憑借手槍和外國人的身份成為大蝎迷林的保護者,“我”實際上成為作惡者的幫兇;得知大蝎利用自己賺錢,“我”勒索了他五百國魂,護送迷葉途中遇到其他外國人,又順勢和外國人聯(lián)合敲詐了大蝎六包迷葉;進入貓城之后,我因為各種借口開始服用迷葉,然后承認“貓國這個文明是不好惹的;只要你一親近它,它便一把油漆似的將你膠住,你非依著它的道兒走不可”。之后,“我”參觀了貓人的教育、文化機構(gòu),了解了貓人的政治后,雖然為他們著急,但更多地顯現(xiàn)出漠然。這樣的漠然在貓國城破,大鷹白白犧牲,小蝎和迷自殺后達到了頂峰。最終,“我”不帶感情色彩地描繪了最后兩個貓人的死?!拔摇笔呛诎档呢垏呐杂^者,但“我”已經(jīng)被這一黑暗的世界無情裹挾,“我”身上的自私、冷漠、虛偽和悲觀幾乎都是貓人身上可見的缺陷,此時的“我”已經(jīng)不再是局外人,而成為一個“局內(nèi)人”。在小說最后,“我”遇到法國的探險飛機,“生還我的偉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國”,但“我”這個同樣有著劣根性的局外人,“我”最終要到哪里去,“我”所代表的文明與文化,又會走向怎樣的一個結(jié)局?這不啻于一種作者的自我拷問。
“我”起于啟蒙之立場卻最終被黑暗現(xiàn)實裹挾,這一變化的描寫正是老舍在30年代目睹了祖國混亂時局,深陷焦慮之后對啟蒙、對自身所進行的一種真實映射——深陷泥潭,反復掙扎,被環(huán)境吞噬陷入無望。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人類哲學思考確切地表現(xiàn)為老舍彼時作為先進知識分子的心理歷程——時代的清醒者于末世憂患中,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重重擠壓,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與黑暗現(xiàn)實的消解之間形成了一種此消彼長的精神折磨,可以這樣說,《貓城記》蘊含著老舍對彼時中國的深切憂慮,也成為他審視自我的一種映射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老舍. 老舍文集[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2]老舍. 老舍自傳[M].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
[3]孫寵. 論《貓城記》在老舍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意義[D]. 南京師范大學,2004.
[4]田思雨. 老舍《貓城記》中的雙面鏡像[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