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喬治·馬丁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而來的《權(quán)力的游戲》是近幾年最受熱議的美劇,也獲獎無數(shù)。近幾年國內(nèi)外也對其研究不少,但主要還是從女性主義和字幕的翻譯理論層面著手研究。而這部美劇無論在場景設(shè)置,人物角色還是故事情節(jié)上都深深地印著哥特文學的烙印。這一文學類型作為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文明與欲望對立的社會展現(xiàn)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通過從哥特文學視角分析《權(quán)力的游戲》中的哥特元素及其受歡迎的原因,并研究其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權(quán)力的游戲》;哥特文學;文明;欲望
作者簡介:卿倩,四川電影電視學院講師,四川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電影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2
《權(quán)力的游戲》改編自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通過大量角色人物的視點和第三人稱手法推動故事劇情,電視劇版的《權(quán)力的游戲》由此改編,三條故事主線互相交織:七個明爭暗斗的家族為爭奪維斯特洛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引發(fā)的王朝更替戰(zhàn)爭;北境屏障長城以北,異鬼威脅崛起;15年前,內(nèi)戰(zhàn)中被謀殺的國王的女兒,逃亡的丹妮莉斯也正計劃返回維斯特洛,欲奪回王座。整部電視劇的人物性格復雜,伴隨的還有超自然生物,異貴和白鬼的不停入侵;加上消失多年的龍的出現(xiàn),讓整部劇的觀眾置身于復雜,恐怖,暴力,血腥等場景之中,其帶來的感官刺激和心靈上的震撼觸碰反而能讓人們記憶深刻,反思角色道德認知、暴力、死亡、性、女權(quán)主義、宗教取向等因素,讓這部劇一直站在風口浪尖上。
因此它充滿了起源于18世紀60年代的哥特文學元素。一提到哥特,人們聯(lián)想到古堡、神秘、恐怖、悲傷、欲望、暴力等強烈的負面情感。也正是這些強烈的情感讓處于不同時代在社會壓抑下的人們可以通過哥特文學尋找情感宣泄口和心靈的慰藉。正如時下極具流行的人工智能,大家都在擔心其在未來會代替大多數(shù)的工作崗位,但如果你所從事的職業(yè)與人的情感有關(guān),無論悲喜好壞,那都是無可取代的,因為這些情感是獨特和崇高的。英國哲學家柏克在發(fā)表于1757年的《論崇高與美的觀念的哲學根源》中,他提出崇高源于恐懼:所有可以激起痛苦和危險的感覺的事物,都是崇高的源泉?!八軌虍a(chǎn)生心靈所能夠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感情……痛苦比之愉悅,是一種激烈得多的感情”[1]就如同哥特文學讓讀者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一樣,這些情感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雖然哥特文學被有些批評家稱之為粗俗文化,但它也是具有存在價值,尤其是在當今物欲橫流,人的價值被貶低的社會。“哥特文學是歷史的產(chǎn)物。無論是在它誕生之初的18世紀,還是在它不斷演進變化的當代,它都植根在具體時代的社會、政治以及文化語境之中。然而,它也曲折反映人性的永恒主題,再現(xiàn)文明與原始欲望、理性與非理性、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復雜沖突?!盵2]觀眾或讀者在面對哥特小說或影視中如此悲慘的主人翁經(jīng)歷,反而能珍惜自己所處時代的平和和富足。《權(quán)力的游戲》便是如此之作,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吸引粉絲無數(shù),背后的社會原因、文化信息內(nèi)涵必定是其根源之一。而本文在探索根源之時,主要從其文學淵源歸因到文學批判理論上,探究其哥特元素及現(xiàn)實意義,供國內(nèi)影視界和文學界研究與學習。
一、背后的哥特設(shè)置
正如多數(shù)哥特作品的背景設(shè)置在中世紀時期,《權(quán)力的游戲》也不例外,描述的是中世紀時期發(fā)生在一塊叫維斯洛特陸地上的七大王國之間爭權(quán)霸位的故事。北境國的場景設(shè)置為廣袤的草原上,用高大宏偉的長城與旁邊的異鬼常常出沒的森林隔開,并且由一些罪惡之人守護北境國?!稒?quán)利的游戲》開篇即血腥地斬首一位因看到異鬼而回來通報的守夜人。也為之后對抗異鬼埋下伏筆。這些邊界、迷信、恐懼、超自然的元素也正是哥特文學中的特征?!稒?quán)力的游戲》開始的第一幕,守夜人在白雪覆蓋、寒風凜冽的冬天的一次守夜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孩子女人的人頭和被肢解的尸體,并通過長鏡頭展現(xiàn)出來由這些尸體擺出的怪陣,而當守夜人轉(zhuǎn)身想逃跑之時,利用短距離鏡頭特寫一個兒童尸體被釘在樹干上,加之電視劇詭異刺耳的配樂,將第一幕的恐怖、黑暗的氛圍表現(xiàn)得淋淋盡致。觀眾之所以在電視劇開端時所打造的恐懼、血腥、暴力之時沒有關(guān)掉電視,反而繼續(xù)觀看,便是因為當你在經(jīng)歷恐懼之后,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而在未來,你在真正面對恐懼時,反而會有心理預(yù)設(shè),恐懼的東西而變得沒那么恐怖。正如法國作家讓·熱奈所說“逃避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投身于恐懼之中?!盵3]
塔格利安家族,他們的祖先有著真龍血脈,是唯一與生俱來有著與龍溝通的魔法的神奇民族。而劇中龍媽丹妮莉斯孵化出三只小龍,并最終依靠龍的力量消滅異鬼并最終統(tǒng)治七國,這些又為整部劇增添了哥特文學中的魔幻神奇元素,讓觀眾在挑戰(zhàn)感官刺激的同時,震撼于大開腦洞的豐富想象力。這些元素能讓觀眾短暫的逃離文明社會所帶來的壓力、抑郁及對欲望的克制。正如弗諾伊德說過,人的內(nèi)心住著“本我”,“我”和“超我”。 “本我”即自身最原始的欲望,渴望得到滿足,而“超我” 是在文明社會中的道德規(guī)范所要求的塑造的自己?!白晕摇北闶菕暝凇氨疚摇迸c“超我”之間想要達到平衡的一種狀態(tài)。觀眾在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的現(xiàn)實生活中,迫于文明社會帶來的行為規(guī)范不斷地隱藏和壓制內(nèi)心的欲望。個人因為工業(yè)革命的機械化時代和當今的信息化時代,變得遠離人的特征的異化、冷漠、人性也不斷受到挑戰(zhàn)。而《權(quán)力的游戲》通過哥特元素的使用,讓觀眾欣賞精良制作和利用現(xiàn)代科技拍攝的畫面之時,在壓抑的超我中、異化的個性中尋求到本我的宣泄口,從而達到平衡狀態(tài)。
二、哥特式劇情發(fā)展
“哥特小說的敘述大多數(shù)以二元對立為主線:邪惡挑戰(zhàn)美德;非法顛覆合法;欲望對抗文明;瘋癲對抗理性?!盵2]哥特文學的主題涉及到對社會規(guī)范的僭越、對傳統(tǒng)價值的質(zhì)疑等。在這里秩序被顛倒,禁忌被打破、欲望被釋放、主體的穩(wěn)定性受到懷疑。
中世紀史詩濃墨重于對騎士精神的張揚。喬叟在《坎特伯淚故事》中寫道, “騎士人品高尚,自馳騁疆場以來,珍惜榮譽正義和其實風尚,講究慷慨豁達,待人溫文有禮,為君主效命,創(chuàng)造輝煌戰(zhàn)績?!盵4]然而劇中騎士們應(yīng)有的道德風尚卻有違社會正統(tǒng),臣屬之間的背信棄義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北境國亡國之時,其統(tǒng)治家族的養(yǎng)子希恩非但沒有銘記養(yǎng)育之恩,反而自己帶隊血洗北境國,俘駑和殺戮北境國無辜臣民,甚至還要殺死當初一塊長大的殘疾弟弟;在生死攸關(guān)之際,宣誓效忠于坦格利安·伊利斯二世的白騎士詹姆·蘭尼斯特用黃金寶劍 “啜飲末代龍王之血”[5],由此背負上“弒君者”的名號;在比武競技中,素有“百花騎士”[5]美譽的少年洛拉斯·提利爾利用母馬坐騎對敵手公馬坐騎的干擾,不光彩地贏得勝利;在執(zhí)行王命時,喬拉·莫爾蒙騎士公然違背法律,把逮捕的盜獵者私自販賣給奴隸販子,有謀取私利;作為泰溫·蘭尼斯特公爵的封臣,格雷果·克里岡爵士騎著駿馬,身披鎧甲,竟犯下奸淫虜虐、屠殺村民的惡行。這些都違背了中世紀里騎著駿馬,身披盔甲,手持劍術(shù)的其光輝形象,劇中以邪惡的行為戰(zhàn)勝正義,而劇中真正富有騎士精神的奈德,為人勇敢、正直、忠誠,這樣一個最符合觀眾心目中的騎士形象的角色,卻在第一季中就被邪惡殘忍的蘭尼斯特家族以叛國罪被送上了斷頭臺。也預(yù)示著騎士精神的沒落,正如他的女兒姍莎說的“世界早已沒有英雄”來揭示當下的這種反權(quán)威的力量。
三、哥特式人物塑造
哥特文學作品中的主人翁往往是一個受盡痛苦的普通女性或是被剝奪權(quán)利后的平民,在一系列的恐怖、黑暗、神秘的經(jīng)歷中,逐漸反抗,以期得到救贖。比如簡·奧斯汀的《諾桑覺寺》中的主角凱瑟琳,從小被認為“絕不是書中主角”的她,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在巴斯這一上流社會的各種經(jīng)歷。其中她對哥特小說的熱愛,而后受其影響,她不斷在生活的各個角落臆想出大量的恐怖黑暗的哥特故事情節(jié),而故事的結(jié)局是男主人公點醒凱瑟琳,讓她得到拯救?!稒?quán)力的游戲》中前朝流亡公主丹尼莉絲被哥哥維塞利斯像商品一樣送給多斯拉克族的首領(lǐng)卡奧,以換取一萬多名多斯拉克武士,用以奪回前朝的王位。在這一過程中,她備受心理和身體的折磨,目睹多斯拉克族的各種野蠻和殘忍,但后來她在烈火中受到洗禮,孵化出三條小龍,并最終依靠龍的力量和以龍之母的形象解放奴隸,贏回王位。
另外,史塔克家族的第三個孩子艾莉亞,從小身體瘦小,長相一般,甚至有“馬臉艾莉亞”(Arya Horseface) “癩痢頭”(Lumpyhead)的綽號,并且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男孩。從小就像男孩子一樣舞刀弄劍,拒絕淑女式培養(yǎng),展示出了對父權(quán)制的抵觸。從她十歲開始,她就面臨父親的冤死,家族的分崩離析及自己隱姓埋名,奔于四處躲藏的命運。受盡種身心折磨,比如她無法入睡,眼前全是她親眼目睹的血腥暴力;在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河間地遭受許許多多的困境。當她最終得以和母親哥哥團聚時,趕到卻發(fā)現(xiàn)那里早已是屠殺他家人的屠場。他沒有像她姐姐般絕望垂淚,而是以她剛烈的性格主動采取反擊,開始殺人并殘忍的復仇。在艾麗婭的獨立生存中,逐漸擺脫父權(quán)社會的束縛和像當時大多數(shù)女性那般對男性的依附,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黑暗、血腥、殘酷之后,從一個叛逆的貴族少女成長為了具有獨立意志并能夠自己掌控命運的女性,實現(xiàn)哥特文學中女主角最終的自我救贖。
劇中“小惡魔”提利昂的侏儒形象,如同哥特文學中那些父權(quán)社會中的女性,貴族階級中的平民,異性戀社會中的同性戀,種族問題中的黑人一樣,被他人嘲笑和排擠,但他飽覽群書,深諳權(quán)利世界中的政治手段,富有同情心,敢于出頭,哪怕作為被父親極為厭惡的兒子,但仍然在父親不能去都城時,被父親選中作為他的代相前往都城,深信其政治技能。在國王喬佛里欺辱未婚妻時,提利昂敢于在眾目睽睽下,嚴厲教育制止國王,解救珊莎,并最終娶珊莎為妻。最后,提利昂被瓦里斯救下之后,推薦給狹海對面的龍母,輔以重返鐵王座,維持維斯特洛大陸的長久和平。可見,他也是被公認為有能力勝任這一職位。雖然出身侏儒,但他并不以此消沉,在血腥殘酷的權(quán)利爭斗中,學習鍛煉各種政治伎倆,為生存和權(quán)力爭奪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這些人物角色的設(shè)定,讓觀眾在感官刺激的同時,看到了人物的飽滿和復雜。哪怕把整個恐怖元素摘掉,觀眾也能從劇情和人物中感受到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導向中,這些“異者”是如何跨越生活中的血腥和殘酷,而完成自我實現(xiàn)。今天的我們,在主流文化所倡導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準則下,在朝九晚五的“人-機”時代焦慮中,在惺惺作態(tài)、阿諛奉承的人際交往中,這樣一部奇幻大劇以直接、大膽的方式揭露人性和社會倫理道德,表達人類的創(chuàng)傷、驚恐、焦慮以及隱藏的欲望。只要文明和欲望對立存在,只要主流意識形態(tài)中將其稱為“異者”,只要社會沖突沒有得到化解,那哥特文學就會一直存在。
參考文獻:
[1]Marie,Mulvey-Roberts.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London: Macmillan, 1998(36-37).
[2]陳榕.哥特小說[J].外國文學,2014(98).
[3]貝爾特朗·維爾熱里.論痛苦——追尋失去的意義[M].李元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42.
[4]Chaucer,Geoffrey.The Canterbury Tales[M].Dover Publications, Inc.,2004.
[5]屈暢,譚光磊,譯.冰與火之歌.權(quán)利的游戲(上,中,下冊)[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6]Brendan Hennessy.The Gothic Novel[M]. 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8.(07).
[7]Mayo, Robert D. The English Novel in the Magazine 1940-1815. Evanst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ennant[M]. 196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