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遠
打開窗,正春光明媚,和風(fēng)拂面,但空無一人的街道,又讓我記起了我的處境。
“看啥呢?吃飯了!”我被媽媽的聲音拉回視線,來到飯桌前。
“唉,又只有這么一點葷菜?!蔽以谛睦镟止玖藥拙?,有些無奈地伸向盤子,帶著一絲僥幸,試圖撥拉出更多的肉絲,然而終是徒勞。零星的幾條肉絲在幾經(jīng)推讓之后,最終落入我的碗中。
以前無肉不歡的我,早因而今的“緊張局勢”被迫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 我只好無奈地大嚼了幾口青菜。
“家里青菜已經(jīng)不多了,肉就更不用說了。”媽媽輕輕地說著,擔(dān)憂地看向爸爸。
“看來不得不去買點了,”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搖搖頭,“趁著人少點的時候就出門去趟超市吧?!?/p>
一邊是網(wǎng)上每天上升的確診人數(shù),一邊是坐吃山空的生活窘境,我雖然希望家里的物資能夠豐富一些,但是更擔(dān)心爸媽的“安全”,我關(guān)切地問爸爸:“一定要出門去嗎?”
“不然吃啥呢?”爸爸嘆了一口氣,無奈地回答。
飯后,爸媽像遠征軍出征一樣忙碌著,用口罩手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的,一幅“全副武裝”的架勢。我被爸媽強制要求留在家中,只能不無擔(dān)憂地望著爸媽。
我的思緒飄向了遠處——
武漢封城近一月了,作為一個困守家中的武漢高中生,我自覺肆虐的病毒離我很近,每天關(guān)于它的消息鋪天蓋地。而它帶給我的影響又不僅僅是起居飲食上的。尤其是今年的春節(jié),因為疫情,氣氛變了,年味變了,好在,“人味”還在!
雖然沒有了昔日的訪親問友、觥籌交錯,但新年的祝福沒有改變。變換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惦念和牽掛。通過手機問候長輩時,不是單純地互稱新年好,而是互祝身體健康;恭賀新年發(fā)財似乎不在首位,保重身體才是最深的祝福;而今年最好的紅包,不是接過的一張張鈔票,不是賬戶上躍動的數(shù)字,而是一聲聲誠摯的問候,一句句關(guān)切的囑托。
疫情到來,宅在家中,手機發(fā)揮了它的最大“效應(yīng)”。平時不太愛發(fā)言的,也四處收羅抗疫小知識,恨不得給所有人科普一遍;從前有些隔閡的,此時也在一起七嘴八舌地傳達著自己收到的“防疫”消息。看著爺爺奶奶不甚熟悉地操作著手機,在屏幕里絮絮叨叨地囑咐著一定要注意安全的畫面,我的心里涌起了陣陣的溫暖。
叮鈴鈴,爸爸的手機驟然響起,我從回憶中被“緊急召回”,我和媽媽一起將問詢的目光投向了爸爸。只見爸爸像地下黨接頭一般地道:“好,好,東西就放在門口……我馬上下去……”看到我和媽媽疑惑的目光,爸爸也沒有解釋,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下樓去了。
爸爸前腳剛走,媽媽的電話也響了起來,媽媽是一邊對著電話“哦、哦”地應(yīng)著,一邊趕緊換好鞋,快速走出門口,當(dāng)然還不忘回頭向我做出一個“我到樓下去的”手勢。
一瞬間,爸爸媽媽被兩個電話“召”到樓下,只留下不明所以的我。不一會,爸爸媽媽一起回來了。拎著大包挎著小包的爸爸,簡直是滿載而歸,原來是遠在鄉(xiāng)下的叔叔特意為我們準備了一些新鮮的蔬菜和魚肉。媽媽也提著兩個大大的塑料袋,是舅舅特意為我們送來的口罩、酒精、消毒液以及生活必備的日用品。叔叔和舅舅門也沒有進,水也沒有喝,甚至和爸媽連正式的面都沒能見,只是隔著小區(qū)的伸縮門,遠遠地叮囑對方要多保重……
我們?nèi)硕紱]說話,心里卻被感激和溫暖溢得滿滿的!
雖然因為疫情,大家都被禁錮在家里,但是每個人卻不是一座孤島。恰恰相反,一致抗疫的信念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雖然各居異地,但親人們的關(guān)懷仍能跨越千里而來,溫暖人心、予人信心。隔離的是空間,不變的是情感。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相濡以沫的親情,同舟共濟的人情,正如一座座橋梁,架連起你我,凝聚著你我,告訴我們每個人絕不是在孤軍奮戰(zhàn),告訴我們每個人將會一直相依相守,共渡難關(guān)。
看看窗外,陽光正好,希望尚在,我相信我們不久將迎來冰消雪融,春暖花開。
指導(dǎo)老師點評:作者以疫情下的自我生活實際展開記敘,對話簡單,描寫簡短,但讀來情感真摯。它是疫情之下一家生活畫面的展現(xiàn),更是每一個家庭生活場景的折射。作者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激昂的感情,但是正是這份平靜踏實的敘述,讓人感受到飽滿的情感,引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