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青衫
3月13日,在重慶小天鵝火鍋標準化生鮮火鍋外賣的門店內(nèi),工作人員在清點配料(劉潺/ 攝)
三月底,兩支抗疫英雄隊伍返回家鄉(xiāng)時,偶遇于武漢機場。重慶醫(yī)療隊霸氣喊話——“來重慶吃火鍋!”吉林醫(yī)療隊立刻回應 :“我們以后去重慶玩兒!”
火鍋是山城重慶獨一無二的名片,它特有的麻辣,則是一種極富侵略性的舌尖體驗,一旦上口,就會依賴,繼之“成癮”。這是重慶火鍋風靡全國的秘密。
重慶火鍋,作為中國美食的一個極端化現(xiàn)象,值得好好研究,如重慶火鍋從何而來,迄今仍不明朗。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重慶火鍋有山城獨特的城市記憶。
不少人認為重慶火鍋起源于川江船工,他們沒錢上岸吃館子,就在船頭一爐一鍋,把搜集來的葷素菜品一鍋煮,于是誕生了火鍋。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后人想象出來的。
重慶一位老媒體人歐陽平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舊重慶的形形色色》。文中提到他對重慶火鍋的初體驗。
那是1921年,他家住在江北城水溝街附近,街上有家賣冷單碗的小館子“劃得來”。因生意清淡而引進火鍋,遂一下火爆起來。
“劃得來”就在歐陽平家附近。但是,這種麻辣低端飲食,不是士紳家庭可以光顧的。當時歐陽平僅十歲左右,為了滿足小吃貨的饕餮之欲,家里特地喊了一次外賣——讓“劃得來”老板把火鍋送到他家。
據(jù)歐陽平回憶,當時最普遍的是“攤子火鍋”。城外朝天門、城內(nèi)較場口為多。
“攤子火鍋”即露天攤攤兒,旁邊一爐一大鍋,鍋里有井字格,現(xiàn)在叫九宮格。攤攤兒上沒有毛肚,只有牛油渣、牛雜等,素菜是蓮花白、大蔥和蒜苗三樣。葷菜以塊論價,素菜以把(一手抓下去為一把)論價。
可以看出,麻辣,曾是一種階級屬性鮮明的味道;而大規(guī)模使用麻辣的重慶火鍋,一開始就是窮人們的美食。這種美食,大約誕生于19世紀末期。
重慶另一位老作家李華飛,早年寫有《重慶毛肚火鍋的變遷》一文。他回憶,重慶火鍋最早的形式是一種湯鍋,出現(xiàn)在1891年重慶開埠前。這種湯鍋,開在宰房街附近的石板坡一帶,老板去附近宰牛場收不成形的牛肉、牛雜,和干海椒、香料一起混煮,店里沒有燙菜、涮菜,所以還不能叫火鍋,而叫“牛雜湯鍋”。
重慶開埠后,這種湯鍋的形態(tài)開始演變,“菜園壩一帶的老板將‘湯鍋與‘肚雜分開,添設(shè)了銅鍋加井字格的‘毛肚火鍋”,涮燙為主的毛肚火鍋,和純煮食的麻辣牛肉鍋就此分開。毛肚火鍋誕生了。
李華飛說,毛肚火鍋進城,第一波是在臨江門,而且提檔升級,開始用砂爐、砂鍋。
砂鍋比桌子高,燙火鍋不方便,老板把凳子加高,食客坐在高板凳上,腳踩桌弦,這就生成了老重慶的一景,即馬識途寫的——“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腳踏桌橫子,赤著膊,豪吃豪飲豪言豪叫,才真叫吃重慶火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