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僖公二年》中寫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其中“疾”字在《春秋左傳集解》中杜預(yù)注:“驕則生疾也。”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疾”字展開探討,分析“疾”在文中的解釋,“疾”的六書類型以及與“病”字在古代漢語中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左傳·僖公二年》;疾;病
一、“疾”在文中的解釋
日本學(xué)者竹添光鴻在《左氏會箋》中則寫到:“疾謂斃其身者也。此語又見成十七年,虢公之疾,在驕不修德也?!贝颂幎蓬A(yù)并沒有真正解釋“疾”字的意思,而是解釋了“疾”的原因。竹添氏則將“疾”解釋為“斃其身者”。
“獘”,形聲字,本義為仆倒、向前倒下?!墩f文》:“獘,頓仆也。”段玉裁注:“獘本因犬仆制字,假借為凡仆之稱?!薄蔼嫛被驈乃雷鳌皵馈?。《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車左御者),越于車下;射其右(車右武士),斃于車中?!庇杀玖x引申為失敗、垮掉,再引申為死、死亡、槍斃等義。①由此可見,竹添氏認(rèn)為“疾”為“撲倒”或“失敗”之意。
而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提到“疾”有很多意思,有:1.病。論語雍也:“伯牛有疾?!被蛴米鲃釉~,生病。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或引申為痛苦、痛恨、厭惡、擔(dān)心、憂慮之意。2.毛病,缺點。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急速。引申為敏捷。4.妒忌,又作“嫉”。②此處并無“撲倒”、“失敗”之意。再看原文中的句子,文中寫到上天奪取了虢國自鑒的鏡子,所以讓虢國更加驕傲,才奠定了它的失敗。若按竹添氏的解釋,則文中語句翻譯不甚通暢。
甲骨文中,“疾”字的字形像人腋下中箭。王國維《觀堂集林·毛公鼎銘考釋》:“象人亦(腋)下箸矢形。古多戰(zhàn)事,人箸矢則疾矣?!雹壑屑齽t倒,因而筆者推測竹添氏此處解釋的或許是“疾”字的本義,但以“斃”解釋“疾”恐怕程度有所加重,或會令人誤解。
兩位注者都在文中注釋為“驕則生疾”,而沒有解釋“疾”在文中的意思。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我認(rèn)為“疾”在文中應(yīng)取“毛病、缺點”之意,原文譯為“上天奪取了虢國自鑒的鏡子,因為驕傲增加了它們的缺陷?!倍鴥晌蛔⒄咚a充的背景在注釋中也十分必要,此舉有助于讀者聯(lián)系前后文,塑造人物形象。
二、關(guān)于“疾”字的六書類型
《說文》:“疾,病也,從疒矢聲?!庇纱丝梢娙绨丛S慎的意見,疾字為形聲字,即以疒為形符,以矢為聲符;但從甲骨文可知疾字的矢并非聲符,是從矢傷人立意,所以不是形聲字而是會意字。這種現(xiàn)象在《字源》中解釋為:“從春秋時代開始,‘疾字中的人形被換成‘疒?!概c‘疾古音又相似,這樣字可分析為從疒,矢聲,變?yōu)樾温曌至?。”④在漢字系統(tǒng)的“聲化”趨勢下,許多會意字被重造為形聲字,此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而《說文解字》中也有一個:“古文”疾字,作,百余年來學(xué)者的研究表明甲骨文的“疾”字有兩種形態(tài),一形作,一形作。⑤在這一基礎(chǔ)上,筆者認(rèn)為“疾”可以理解為會意兼形聲字,從疒從矢會意,矢也兼表聲,同“趾”從足從止會意,止也兼表聲。
三、對“疾”與“病”字的理解
《說文》:“疾,病也?!?,“病,疾加也。”可見二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墩f文》中亦有不少用互訓(xùn)的方式解釋字義的例子,而《說文》對“疾”與“病”的解釋與互訓(xùn)卻有略微區(qū)別。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疾,病也。析言之則病爲(wèi)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按經(jīng)傳多訓(xùn)爲(wèi)急也,速也。此引申之義,如病之來多無期無跡也”⑥《左傳·僖公二年》中也有寫到“冀之既病,則亦為君故”,其中,“病”在文中的意思應(yīng)為“受到重創(chuàng)”,可以從中感受到“病”的程度之深,但“病”與“疾”難以替換,筆者認(rèn)為難以比較“疾”與“病”孰輕孰重。王有布先生《“疾”與“疾病”》一文認(rèn)為“事實上在先秦、兩漢的古籍中,‘疾除了表示‘一般的病的意思之外,同樣可以和‘病一樣表示重病”。王彤偉指出,許慎在《說文》中是把“疾”看作名詞“疾病”,而把“病”當(dāng)作形容詞來解釋。所謂“病,疾加也”是在指明“病”的形容詞義“病重”,而段玉裁誤解了許慎的原意。⑦
縱觀諸多學(xué)者的研究,筆者認(rèn)為“疾”和“病”在使用中互相滲透影響,有相交意義的同時也有區(qū)別,比如“疾”有“快”的意思,“病”則無。二者形旁相同,區(qū)別在于聲旁,可見聲旁的功能也不只是表音而已。
注釋:
李學(xué)勤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880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0:754
李學(xué)勤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671
李學(xué)勤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671
林乾良.論甲骨文“疾”字[J].中醫(yī)藥文化,2014,9(01):41-44.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90
王彤偉.“疾”輕“病”重質(zhì)疑[J].陜西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03):64-71.
參考文獻(xiàn):
[1]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注.左傳(全三冊)[M].中華書局,2012.
[3]李學(xué)勤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4]林乾良.論甲骨文“疾”字[J].中醫(yī)藥文化,2014,9 (01):41-44.
[5](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王彤偉.“疾”輕“病”重質(zhì)疑[J].陜西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 (03):64-71.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許慎撰.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徐時儀.也談“疾”與“病”[J].辭書研究,1999 (05):149-152.
[10]張標(biāo).甲骨文“疾”字質(zhì)疑[J].考古與文物,1996 (06):63-65+68+79.
作者簡介:李卓瑩(1999-),女,漢族,廣東廣州市人,單位: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