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摘要:積木法就是類似搭積木一樣,將一個復雜的器件拆分成不同的結構,然后再進行重新搭建,化整為零、以零湊整。初中科學教學中存在許多復雜的器件,例如,滑動變阻器、托盤天平、彈簧測力計,其結構構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就是重點難點。采用積木法進行教學,既幫助了學生對復雜器材結構的認識,也順勢解決學生對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難點。
關鍵詞:積木法;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6-064-1
一、研究背景分析
在初中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常常需用到許多實驗器材,例如,滑動變阻器、托盤天平、彈簧測力計等。這些儀器其結構復雜,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對其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一知半解。
滑動變阻器是初中科學電學實驗中重要的實驗儀器,電學實驗中常常需要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電壓。但是滑動變阻器的結構較為復雜,部件多、接線柱多。教學中往往直接展示滑動變阻器的模型,沒有對其構造進行深入理解。因此,導致學生在變阻原理和判斷有效電阻的理解上認知難度要求較高。
托盤天平是學生在稱量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實驗儀器,學生在實際使用過程榮,往往容易在操作過程中以及判斷稱量結果偏大偏小的問題上出錯。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托盤天平部件多、結構復雜、操作過程復雜等方面。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直接展示托盤天平,并告知結構名稱,并沒有對其結構的作用深入分析。因此,學生容易在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錯誤,對稱量結果偏大偏小問題的判斷感覺困難。
彈簧測力計也是力學實驗中常常使用的實驗儀器,由彈簧、掛鉤、刻度盤、指針、外殼、吊環(huán)等組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也往往直接展示,告知學生使用方法,并未分析彈簧測力計使用的原理及各部分結構的作用。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題過程中,容易出錯。
二、積木法的應用
積木法就是將復雜的器件拆分成各個簡單的結構,然后將各部分進行重新搭建,以零湊整。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積木法教學,讓學生逐步認識復雜儀器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同時,通過問題鏈的驅動,進行儀器的設計與制作,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1.積木法在滑動變阻器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將滑動變阻器分成線圈、滑片、金屬滑竿、支架等部分,通過問題鏈層層遞進,逐步搭建滑動變阻器的模型。問題一:如何改變電路電阻?引導學生說出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問題二: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需要改變很長一段導線才能達到改變電流的效果,如何解決導線過長?引導學生說出將線圈纏繞。問題三:如何解決線圈纏繞時相互觸碰而短路?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噴漆解決。問題四:如何解決導線噴漆后進行連續(xù)導電?引導學生思考沿直線將表面的絕緣漆刮掉(如圖一),展示結構效果圖(圖二),解決連續(xù)導電問題。通過四個問題構建出滑動變阻器的線圈的模型。問題五:如何解決滑片懸空?搭建出金屬滑竿的結構。問題六:如何固定滑動變阻器的各個結構?進行滑動變阻器支架的搭建。在此過程中,將線圈、滑片、金屬滑竿、支架等部分結構作為“積木”,把問題鏈作為一條線,將有形的"積木"用無形的"線"串聯(lián)起來,最后搭建出完整的滑動變阻器的模型。
2.積木法在托盤天平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將托盤天平分成托盤、橫梁、指針、標尺、游碼、砝碼等部分,通過問題鏈層層遞進。問題一:提出蹺蹺板模型,如何讓兩端放置托盤的橫梁平衡?引出平衡螺母,結合生活中使用的稱,通過平衡螺母對橫梁進行調節(jié)平衡。問題二:如何判斷橫梁平衡?引出指針和刻度盤。問題三:放置物體稱量后,用什么來判斷其質量?引出砝碼。問題四:若砝碼不夠又如何調節(jié)橫梁的平衡?結合生活中使用的稱,引出游碼及標尺。在此過程中,將托盤、橫梁、指針、標尺、游碼、砝碼等部分結構作為“積木”,把問題鏈作為一條線,將有形的"積木"用無形的"線"串聯(lián)起來,最后搭建出完整的托盤天平模型。
3.積木法在彈簧測力計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將彈簧測力計分成彈簧、指針、刻度盤等部分,通過問題鏈層層遞進。問題一:提出用彈簧伸長的程度來體現(xiàn)力的大小,將彈簧自然懸掛于鐵架臺上。引出彈簧和掛鉤。問題二:若用1牛的力(事先準備好重為1牛的兩個雞蛋)拉彈簧,彈簧伸長的程度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記錄,引出刻度盤。問題三:如何解決憑空懸掛的彈簧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引出外殼及吊環(huán)。在此過程中,將彈簧、指針、刻度盤等結構作為“積木”,把問題鏈作為一條線,將有形的"積木"用無形的"線"串聯(lián)起來,最后搭建出完整的彈簧測力計模型。
三、教學優(yōu)勢
采用積木法教學,整個過程通過問題鏈,逐步深入,模擬實驗器材制作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刻認識了復雜儀器的結構組成,也順勢解決了其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的重難點。體現(xiàn)了科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思維在積極活動,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丹城第二中學,浙江 寧波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