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關鍵詞:章太炎;國葬;國民黨
中圖分類號:K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3 — 0126 — 03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后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fā)起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zhàn)。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上海光復后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并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tǒng)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民國2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世凱死后被釋放。民國6年(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以講學為業(yè)。
章太炎于1934年秋由上海同孚路寓所遷居至蘇州錦帆路洋房,在好友與弟子的協(xié)助下創(chuàng)建章氏國學講習會,并創(chuàng)辦《制言》半月刊作為學術(shù)交流平臺。章太炎晚年,因氣喘日益嚴重,體力日益虛弱,講學時不能久立。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溘然長逝。經(jīng)中西醫(yī)診斷其癥狀為膽囊炎、瘧疾及鼻菌癥,與氣喘病并發(fā),鼻菌癥可能是今日的鼻咽癌。章太炎逝世之后,其夫人湯國梨女士及子女會同其好友、弟子等在寓所設立章氏治喪事務處,隨即通電國內(nèi)親友報喪,定于16日大殮。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的丁惟汾由南京趕到蘇州,襄助辦理喪務,組織治喪事務處,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撥治喪費三千元,并致電慰問,其他政府政要及社會名流紛紛前來蘇州吊唁。章太炎生前好友紛紛前來吊唁,大家提出要求政府予章太炎以國葬,以表彰生前功績。經(jīng)丁惟汾和馮玉祥提議,國葬章太炎的提案由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于1936年7月1日晨所召開的第十七次會議通過,最終,由時任中政會副主席的蔣介石通過。
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來看,章太炎的國葬記憶已經(jīng)明顯被諸多研究者所忽略了。學界對章太炎的國葬問題尚無專門的學術(shù)性研究,目前僅有兩篇非學術(shù)類文章記敘了章太炎的逝世及營葬問題。關于章太炎的國葬,在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未能實現(xiàn)這一問題,雖然時人多認為“期年戰(zhàn)幕既揭,國家多故,章之國葬問題,遂被擱淺。”〔1〕但是,這一問題還有諸多值得探討的方面。
能夠獲得國葬殊榮的人必是人中之翹楚,當代學界對國葬含義的界定為:國家為其領導人和有特殊貢獻人士逝世,或者在發(fā)生特別重大不幸事件和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以國家名義舉行的葬禮?!?〕根據(jù)國民政府25年7月9日令,國民政府《內(nèi)務公報》頒布了“國葬宿儒章炳麟”的政府命令,其內(nèi)容為:“宿儒章炳麟,性行耿介,學問淹通。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系,義無屈撓。嗣后抗拒帝制,奔走護法,備嘗艱險,彌著堅貞。居恒研精經(jīng)術(shù),抉奧鉤玄,究其詣極,有逾往哲。所至以講學為事,巋然儒宗,士林推重。茲聞溘逝,軫惜實深。應即依照國葬法特予國葬。生平事跡存?zhèn)湫妒佛^,用示國家崇禮耆宿之至意。此令。”〔3〕根據(jù)上述國葬令可見,國民政府首先肯定了章氏的品行與學問,進而,在政治領域褒獎了章氏在反滿的辛亥革命與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之中的歷史功績;在學術(shù)領域,則肯定了章氏學問的體大淵深,又有傳播廣度,晚年堪稱一代儒宗。對于逝者,這樣的評價可以算作蓋棺論定,從葬禮角度,自然需要替尊者諱,這也是中國禮儀的一種傳統(tǒng)。如果,僅以此就判斷章太炎的國葬理屬當然,卻也不符合實情,其實章太炎獲得國葬殊榮還包含諸多的隱情。
章太炎與蔣介石和國民黨之間在歷史上存在過一些恩怨。民國初年,章太炎因蔣介石刺殺陶成章之事而與其產(chǎn)生嫌隙。1926年8月初,國民革命軍逼近武漢之時,章太炎因反對蘇聯(lián)、反對赤化而發(fā)表討蔣通電,進而反對北伐,自然會引起蔣介石的猜忌,蔣介石在1926年8月22日日記中記載道:“閱報見章炳麟討余文,殊為可笑。測其心意怕與恨也?!薄?〕可見章太炎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與政治立場相異以及政治紛爭有關。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將章太炎列為“學閥”,先后兩次進行通緝。中央政治會議浙江分會以章氏“近年依附軍閥,曾充孫傳芳高等顧問”為由,“決議收沒其財產(chǎn)”?!?〕1928年10月,國民政府進入訓政時期,章太炎公開發(fā)表演講發(fā)對這種施政方針。1928年11月,上海市國民黨特別指導委員會呈請國民黨中央再次通緝反動分子章太炎。此后,章太炎深居簡出,埋首精研學術(shù),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他才又重新關心國事,為抗日大聲疾呼、奔走。
章太炎與國民黨之間的恩怨,也的確影響到了他的國葬問題,章氏弟子朱希祖在日記中對國民政府國葬其師命令的出臺記述頗為詳細,他記載了吳稚暉因章太炎無功于黨國而反對章太炎的國葬,進而在中央黨部會議上阻撓國葬令的通過。〔6〕 章太炎的故友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弟子們的集體署名也起到了補充作用,從而推動了中政會的最終通過。1931年局部抗戰(zhàn)爆發(fā)后,章太炎積極為抗戰(zhàn)宣傳奔走,而他與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私人恩怨也因為中日兩國民族矛盾逐漸凸顯而有所轉(zhuǎn)移,正如他在逝世前十日給蔣介石的復信中所說:“前被手書,屬以共信濟艱之義,勸誘國人,抑言之非難,欲其心悅誠服則難?!薄?〕“共信濟艱”也可以算作章太炎與蔣介石在面對民族危局時的一種共識,沒有蔣介石的最終拍板,章太炎的國葬令也的確難以通過。
章太炎的國葬可謂是只完成了喪禮,葬禮一直未能完成,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之前,并未能如期營葬于章氏生前遺囑中所指定的墓地區(qū)域,其中曲折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