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蘋,馬萬千
(1.北京市順義區(qū)馬坡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北京 101301;2.北京市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北京 101301)
慢性胃炎是一種胃黏膜慢性炎癥細胞浸潤性疾病。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患者發(fā)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目前,臨床上對慢性胃炎患者主要是使用藥物療法進行治療。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 “胃痛”“痞滿”“嘈雜”等范疇?;颊吆疁厥д{(diào)及飲食失節(jié)、脾胃內(nèi)傷均可引發(fā)慢性胃炎。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是慢性胃炎患者較為常見的類型[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減方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順義區(qū)馬坡鎮(zhèn)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收治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中有關(guān)慢性胃炎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有關(guān)肝郁脾虛證的診斷標準。2)患者的年齡為18~75歲。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器官的器質(zhì)性病變。3)患者對本次研究所用的藥物過敏。將這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研究組(n=4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22例;其平均年齡為(42.3±8.9)歲;其平均病程為(6.21±1.35)年。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23例;其平均年齡為(41.8±7.9)歲;其平均病程為(5.89±1.5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1]中有關(guān)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是:1)患者有中上腹部不適、飽脹、燒灼感、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等臨床癥狀,其臨床體征為其上腹部有輕度壓痛或按之不適感。2)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見其胃黏膜有紅斑、出血點或斑塊,其胃黏膜粗糙或有水腫、充血、滲出等。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有關(guān)肝郁脾虛證的診斷標準是:主癥為脘脅脹痛、腹脹、食少納呆及便溏不爽等,次癥為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神疲乏力、腸鳴矢氣、舌苔白或膩、脈弦等。
為兩組患者均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由成都迪康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40715)進行治療。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2次/d。在此基礎(chǔ)上,為研究組患者加用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減方進行治療。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減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柴胡 12 g、黃芩 9 g、姜半夏 9 g、生姜 6 g、大棗 15 g、黨參 12 g、茯苓 12 g、白術(shù) 12 g、陳皮 9 g、枳實 9 g、炙甘草 6 g ;為胃脹明顯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厚樸15 g,為有反酸燒心癥狀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煅瓦楞子15 g、海螵蛸15 g,為胃脘疼痛明顯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香附9 g、元胡15 g,為脅痛明顯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香櫞9 g、佛手9 g,為有噯氣癥狀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旋復花15 g、代赭石15 g,為食欲不振的患者在此方中加入焦三仙15 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留取藥汁,每天服用1劑,在早晚飯后服用。對兩組患者均進行4周的治療,并在治療后對其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各項中醫(yī)證候的積分及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4]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⑴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見其胃黏膜上的活動性炎癥反應消失,慢性炎癥反應為輕度。⑵顯效:治療后,患者的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見其胃黏膜的急性炎癥反應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反應好轉(zhuǎn)。⑶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主要癥狀減輕;進行胃鏡檢查時可見其胃黏膜病變的范圍與治療前相比縮小1/2以上,其胃黏膜炎癥反應的程度有所減輕。⑷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進行胃鏡檢查時其胃黏膜的炎癥反應無變化。2)中醫(yī)證候的積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癥狀越輕。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脘肋疼痛、腹脹、便溏、情緒抑郁、神疲乏力等中醫(yī)證候的積分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種中醫(y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種中醫(yī)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1;Δ與對照組相比 ,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shù) 脘脅疼痛 腹脹 便溏 情緒抑郁 神疲乏力對照組 治療前 40 2.13±0.32 1.78±1.67 1.480±0.52 2.18±0.46 1.92±0.76治療后 40 1.02±0.36* 0.92±0.36* 0.92±0.57* 1.02±0.56* 1.01±0.64研究組 治療前 40 2.21±0.36 1.76±1.83 1.24±0.43 2.06±0.36 1.75±0.86治療后 40 0.42±0.52*Δ 0.50±0.28*Δ 0.25±0.26*Δ 0.56±0.28*Δ 0.32±0.42*Δ
在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5%(2/40),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2.5%(1/40)。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P>0.05。
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 “胃痛”“痞滿”等范疇。慢性胃炎患者的癥狀隱匿,其病程較長,其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慢性胃炎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證[2]。有研究表明,患者發(fā)生慢性胃炎與其情志失和密切相關(guān)[5]。在《脾胃論》中說“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脾胃乃傷”,“脾胃內(nèi)傷,百病由生”。中醫(yī)認為,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惡抑郁,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脾為太陰濕土之臟,具有敦厚之性,主運化水谷,得肝木之疏泄則升降協(xié)調(diào)、運化健旺?;颊呷魬n思郁慮、憤懣惱怒可使肝失條達、肝氣乘脾、脾失健運、中焦氣機升降失調(diào),進而引起“胃痛”“痞滿”等癥。在《傷寒論》中說:“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說明正氣不足、脾胃虛弱是導致外邪直入少陽引起慢性胃炎的病機。小柴胡湯中的柴胡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黃芩具有清少陽膽腑郁火之功效,半夏、生姜均可助柴胡的疏通氣郁、和胃降逆之功效,人參、甘草、大棗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外臺茯苓飲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的附方。此方中的黨參、白術(shù)、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化濕之功效,橘皮具有理氣和胃之功效,枳實具有下氣消痰之功效,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等病癥。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用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減方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