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悅 朱云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一次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為新中國的國防戰(zhàn)備、基礎工業(yè)、交通能源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當代中國歷史和當今中國社會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三線建設孕育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三線精神。2018年,中宣部將“三線精神”列為新時代大力弘揚的民族精神、奮斗精神。2019年1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三線精神——再艱難也沒人喊苦喊累》一文,再次對三線精神進行了肯定。三線精神以其濃厚的歷史穿透力和強烈的時代感召力,至今仍影響著千萬中華兒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它的“根”,革命文化是它的“魂”,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源、同向、同質,在新時代下發(fā)揮著更廣泛更充分的獨特價值。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1〕這段論述帶著我們向歷史上游去探尋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和“根”,依托歷史認知現實,依據現實反省歷史。從內核支撐來看,三線建設孕育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三線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三個倡導”同根、同源于中國精神,高屋建瓴地、全面而透徹地闡釋三線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脫離中國精神的體系和框架來單獨討論。中國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智慧,有著美好的內在,從時間跨度來看,它長達5000多年;從空間跨度來看,它超過千萬平方公里;從內容上看,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信仰追求、精神氣質、生活態(tài)度、審美情趣,既包含了中華核心價值理念,同時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的基礎性道德價值。三線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就基于這共同的文化精粹,二者承載和發(fā)揚了中國精神中的“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家國情懷,“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憂患意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懷和高遠境界,在歷史性與時代性中找到最佳契合點,實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三線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傳承了中國精神中的和諧基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和平,推崇“德莫大于和”,崇尚“協(xié)和萬邦”,強調“和為貴”?!昂汀辈粌H承載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而且滲透到經濟、政治、科技、軍事、藝術等諸多領域,其中故宮三大殿是最能體現這種傳統(tǒng)獨特的價值理念。以團結統(tǒng)一為基本表征的和諧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閃耀著中華兒女智慧的光芒,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深處,實現了與三線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聯結。
三線建設能在17年間成功建成1100多個鋼鐵、能源、交通、機械、電子及國防工業(yè)等重大項目,建設規(guī)模之大、速度之快、質量之好,其中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形成了傾全國之力、凝聚各方力量、通力協(xié)作的三線建設的機制。攀枝花鋼鐵工業(yè)基地的建設正是得益于這樣一種機制,涉及到多個系統(tǒng)的協(xié)同合作:冶金系統(tǒng)由十九冶負責攀枝花鋼鐵公司主要施工任務,鐵道系統(tǒng)由鐵道部第二勘察設計院負責攀鋼主廠區(qū)設計,地質系統(tǒng)由武漢、昆明、四川等三家勘察設計院負責攀枝花礦山和冶金的地質勘察,建工系統(tǒng)由建工部承建攀枝花鋼鐵基地配套工程建設,部隊系統(tǒng)由西昌民兵團參與攀鋼建設,煤炭系統(tǒng)由遼寧煤炭管理局成套支援寶鼎礦區(qū)建設,人民銀行、上海醫(yī)療隊、重慶自來水公司、華坪縣糧食局分別負責城市公共設施(包括財貿、金融、醫(yī)療、公共交通等)。上述建設實踐,始終突出了“團結統(tǒng)一”的主題,一方面繼承中國傳統(tǒng),是中國傳統(tǒng)的生動反映,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特別是黨員干部講大局、懂大局、謀大局、護大局,積極響應和鼎力支持了三線建設;另一方面又超越中國傳統(tǒng),這種建設的空前的廣泛性在共和國的建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今后也是罕見的,實現了黨的意志和人民意愿、國家行動和個人夢想的高度統(tǒng)一。團結統(tǒng)一是三線建設時期高揚的一面旗幟,不僅為三線建設隊伍堅定理想抱負、明確奮斗目標、升華人生境界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也為進一步深化三線精神的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
“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第四個關鍵詞,既不乏歷史縱深感,又具有極強現實感。從先秦儒家的《禮運大同篇》,到晉宋之際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到康有為的《大同書》、梁啟超的《新民說》,再到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主張,無不反映的是中國志士仁人對美好社會理想的追求,各種思想文化雖不斷流變,但和諧的主題始終未變。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再到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一以貫之的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諧”的繼承和弘揚??梢哉f,只有當新中國誕生之后,和諧這一價值理念在中國大地上才具有實現的可能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和諧觀的共融共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最鮮明的特質,它從方法論的角度升華和拓展了傳統(tǒng)文化關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個人自身的和諧思想,從實踐論的角度對落實綠色發(fā)展、構筑和諧社會、推動人際間的良性互動、培育健康人權,昭示著對的認知及重視程度又躍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三線精神源自于歷史深處,必須穿透歷史的迷霧,以三線建設者和三線建設實踐為中心,通過對三線建設者的社會背景、人物生平、價值貢獻及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績的考察,才能做出對三線精神的準確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它的主體是“全體中國人民”,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立足點,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作為切入點,精煉出12個概念,是國家自信、社會自信、個體自信的有機統(tǒng)一。表面看來二者是沿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方向迥異,但最終都走向了同一終點,統(tǒng)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數千年來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百折不撓,敢于赴湯蹈火,沖鋒陷陣,不怕流血犧牲,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高度契合。始于鴉片戰(zhàn)爭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開啟了中華民族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近代化歷程,從林則徐到李鴻章到康有為再到孫中山,從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無一不是在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钡臍v史任務而艱苦探索。直到今天,這個歷史任務還遠未完成,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三線建設戰(zhàn)略的實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正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實現這個歷史任務的關鍵時期。
歷史條件決定了生活在20世紀60-80年代的人要多吃一些苦,多磨一些難。唯有站在歷史的高度,運用唯物史觀去觀察、理解、探討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三線建設所承受的壓力苦難,才會對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歷史任務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巨大犧牲有“本質”式的體會。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復雜因素逐漸上升,北有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東有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南有美國升級越南戰(zhàn)爭。由此,時間上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空間上分布在13個?。ㄗ灾螀^(qū)),內容涉及鋼鐵、能源、交通、機械、電子及國防工業(yè)等重大項目的三線建設全面展開。毋庸置疑,三線建設不是對國際形勢的錯誤估計,也不是資源浪費,而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最大限度的復興夢想、憂患意識、報國情懷、奮斗激情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高度結合。不這樣認識,就難以解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和發(fā)動“三線建設”的決心與勇氣;也無法理解毛澤東同志的“三線建設不起來,我睡不著覺”的著名話語;更不能理解廣大建設者何以在接到參加三線建設的調令之后,就離開了妻兒老小,離開了優(yōu)越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投入到三線建設的三線建設的滾滾洪流之中。不美化歷史,也不貶低歷史,科學的態(tài)度就是:實事求是,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客觀公允的還原歷史、認識歷史、反思歷史。
如何考量三線建設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從“奠基之作”和“未竟之功”兩個方面來分析。就“奠基之作”而言,三線建設使中西部地區(qū)的生產力大為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四川省以“兩基一線”為建設龍頭,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龔嘴水利發(fā)電廠、東方汽輪機廠、成都飛機制造廠等為重點項目,建立起以鋼鐵、電力、航天、飛機、國防、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yè)體系;貴州省立足六盤水煤炭基地和國防科技工業(yè)建設,依托中國貴州航空工業(yè)集團,基本形成工業(yè)的骨架;云南省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成昆鐵路、貴昆鐵路的竣工,極大加速了西南“三線建設”的步伐;甘肅省在三線建設時期設計、制造、安裝、施工了中國首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建成西北地區(qū)最大的碳鋼和不銹鋼生產基地及“中國鎳都”金昌;三線建設使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工業(yè)生產布局得到明顯改善,為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為其現代工業(y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河南省打造了洛陽南峰機械廠、安陽鋼鐵廠、鄭州飛機公司、河南第一拖拉機制造廠、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骨干企業(yè)。就“未竟之功”而言,要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制高點來審視三線建設,視野會更加開闊,思路也會更加清晰。三線建設的終極價值,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飛躍”,其中,第一個飛躍“站起來”是前提,第二個飛躍“富起來”是關鍵,第三個飛躍“強起來”是核心。從三線建設短短十數年的建設歷程來看,雖然未能完全實現三個“偉大飛躍”,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中介環(huán)節(jié),三線建設無疑是連結三個“偉大飛躍”的歷史之橋,它為實現三個“偉大飛躍”尤其是后兩個飛躍作出了不容忽視的巨大功績,今天看來已經清晰可見,在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強起來”的兩個飛躍中發(fā)揮的價值也正在變得日益巨大而深厚。
黨的十九大把文化上升到國家和民族靈魂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在復興偉業(yè)中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從民族復興的視角審視文化,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是民族復興的顯著標志和有力支撐??v觀歷史可以發(fā)現,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孕育出赫赫大秦帝國,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把漢朝推向強盛,唐詩的興盛使唐朝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發(fā)展歷程則經歷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晚清的文化自負與自卑到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化批判與自省,再到現階段的文化自強與創(chuàng)新,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也是一部文化復興史。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都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本質上是對文化自信的時代表達,合力推動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具體而言,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敬業(yè)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敬業(yè)”,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思想利器,是涵養(yǎng)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旗幟。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為理論基礎,敬業(yè)可以分為謀生敬業(yè)和人生敬業(yè)兩個層次,前者個體的敬業(yè)尚處在低級階段,以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為主,較少關注自我實現的需要;后者敬業(yè)的層次遠大于前者,超越自我的情懷占據了主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被輕視乃至忽視。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曾說:“每個人在活著的時候,都在設法實現自己,而且也確實在實現自己?!薄?〕這揭示出自我實現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課題,而敬業(yè)的價值觀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這一永恒課題進行了探索。從神話傳說時代的女蝸伏羲神農到部落聯盟時代的唐堯虞舜夏禹,從奴隸制時代的老子孔子孟子到封建制時代的司馬遷諸葛亮范仲淹,都投射出中華先民主動投入和執(zhí)著探求的敬業(yè)價值觀。但是,這種敬業(yè)是與等級秩序、各正其名、各安其分的意識相伴而生的,多以高高在上的或神或人的精英階層為典型,卻始終與人民大眾存在著一道天然的隔膜。
三線建設時期淬煉出的敬業(yè)文化,既是三線建設的思想引領,又是智力支持,也是文化保證。它產生于三線建設的創(chuàng)業(yè)期,成熟于三線建設的成長期,發(fā)展于三線建設的調整期,表現出人文主義的價值訴求,映射出深厚的時代烙印,標示出顯明的地域特征,展現出良好的意志品質。這種精神文化,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地重塑、完善、創(chuàng)新著三線建設者的思維范式和行為方式,內化為三線建設者的使命感、歸屬感、責任感、事業(yè)感,外化為三線建者篳路藍縷、壯懷激烈、勇挑重擔、赴湯蹈火的行動自覺。這個時代的三線建設者,超越了“謀生”的低級敬業(yè)境界,孕育出“先獻青春再獻終生后獻子孫”的無私無畏的敬業(yè)精神,形成了共和國歷史上最富有熱情、最富有責任擔當、最富有犧牲精神的敬業(yè)群體。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不我待,全面深化改革刻不容緩,全面依法治國義不容辭,全面從嚴治黨任重道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沖刺期、關鍵期,迫切要求與之相適應體現思考力量、理性力量、創(chuàng)造力量的敬業(yè)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中“敬業(yè)”的提煉和概括不是主觀、隨意規(guī)定的,是“歷史的必然”與“現實的必然”、“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它以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為原則和核心,實現了對古代敬業(yè)觀的歷史性飛躍,體現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愛國志士自覺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當作自己的事業(yè)而為之獻身的敬業(yè)精神的精華,繼承了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涌現出的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模范人物的敬業(yè)品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升華,彰顯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魅力。“敬業(yè)”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要構建起志業(yè)、樂業(yè)、事業(yè)三者有機和諧的統(tǒng)一體,在志業(yè)中誠心崇業(yè)、厚實立業(yè)、穩(wěn)重興業(yè);在樂業(yè)中充沛樂業(yè)、廣闊愛業(yè),愉悅知業(yè);在事業(yè)中執(zhí)著事業(yè)、堅定信業(yè)、飛騰精業(yè),在廣袤的空間和綿遠的時間顯示出品格魅力。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