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4月24日,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50周年紀念日,中國宣布了第一位火星使者的名字:“天問一號”。按照計劃,它將在2020年7月搭乘長征五號火箭,遠征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火星。這將是中國出發(fā)迄今最遠的一次旅行。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這是屈原在《天問》里提出的課題,如今中國航天人將派出使者,試圖去解開屈原之問。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最先出發(fā)的是“天問一號”,這是在以特殊的方式向先賢致敬。
探尋別的星球上的秘密,一直以來是人類仰望星空之際孜孜以求的夢想與追求。隨著現(xiàn)代航天科技的進步,這樣的追求逐步從夢想化為了現(xiàn)實。但是宇宙過于浩瀚,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各個星球之間的距離相對于人類現(xiàn)在所及的飛行速度來說依然過于遙遠,當代的航天科技能力要飛出太陽系就需要3萬年。作為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huán)境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火星,因而成了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迄今人類對其它行星的實際探測僅限于火星,蓋源于此。
雖然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實際上兩者距離最近的時候約5600萬公里,最遠達4億公里。在這樣的距離上,以第二宇宙速度每秒超過11公里的速度飛行,要飛一年多時間,以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發(fā)射電波,收到回音要十來分鐘,因而拜訪“近鄰”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也因此,從1961年至今,人類實施火星探測活動達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一共僅有22次。
由于路途遙遠,“天問一號”將先發(fā)射至地球-火星轉(zhuǎn)移軌道,隨后在地面測控系統(tǒng)支持下,通過多次軌道機動和中途修正,在近火點實施制動進入環(huán)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時探測器進行降軌控制,釋放著陸巡視器。著陸巡視器進入火星大氣層后,通過多級減速和著陸反沖軟著陸火星表面。屆時,中國將成為第二個實現(xiàn)火星表面巡視探測的國家。在最后的降落階段,由于電波傳送需要好幾分鐘的時間,地球上的控制人員已無法即時發(fā)送指令進行控制,著陸只能按照程序自動進行。
火星探測的一大挑戰(zhàn)是信號傳送。從上億公里外傳來的信息,沒有大口徑天線就無法接收。為此,國家在天津武清新建了70米高性能接收天線(GRAS-4),這是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重約2700噸,面積相當于9個籃球場大小。4月25日,70米天線反射體完成了整體吊裝,預計將在今年10月具備火星探測數(shù)據(jù)接收能力。未來如果要接受最遠處4億公里之遙微弱信號,可能需要加上密云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以及昆明的40米天線,4個天線同時接收數(shù)據(jù)進行信號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測數(shù)據(jù)的接收任務。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將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過程等問題,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和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人類開辟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目標,最終目的是為地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
“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浩瀚星空的探索征途漫漫。太陽系由8大行星和185顆天然衛(wèi)星組成,在更加遙遠的星空中,根據(jù)推算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數(shù)量,至少有50多個。
星際航天,依靠人類現(xiàn)有航天技術是遠遠不夠的。腦洞大開的科學家,目前能夠想象得到的最快運動方式,只能是光速。但即使是每秒30萬公里光速,對于浩瀚星海來說依然過慢。并且如果能實現(xiàn)并利用這樣的速度,一個新的更大問題會出現(xiàn):在光速條件下,世界是人類在今天無法想象的。
超越了人類認知的未來,需要人類進一步升華自己的認知。或許,這正是“天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