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揚 張志亮BrittanyLaing
作者單位:陳飛揚,西北大學地質(zhì)學系;張志亮,西北大學地質(zhì)學系、麥考瑞大學生命科學系;BrittanyLaing,麥考瑞大學生命科學系。
澳大利亞是一個位于南半球和東半球、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地勢平緩的四面環(huán)海大陸。這個"未知的南方大陸"- 澳大利亞一詞的拉丁語語義,在千萬年的漫長漂離中、在靜悄悄的溫暖海域內(nèi)獨自孕育著神奇的自然景觀與原住民文化生活,沉淀著足以驚嘆世界的夢幻與驚奇。這里有著最古老的地球生命記錄——疊層石,有著"活化石"稱謂的卵生哺乳動物鴨嘴獸及澳洲針鼴,有著最大的珊瑚礁生態(tài)群落,還有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埃迪卡拉紀晚期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寒武紀早期鴯鹋灣頁巖(Emu BayShale)特異埋藏化石庫……獨樹一幟地為我們領(lǐng)略超時空的地球演變歷程與絢爛多姿的生命景觀打開了一扇時光旅行之窗。
構(gòu)造上,澳大利亞是由從西部的科科斯群島延伸至東部的努美阿島嶼所構(gòu)成的剛性板塊,而且快速地以每年67 毫米的速度向北- 北東方向移動。澳大利亞板塊的邊界受到不同的應力作用,在南部與西南部表現(xiàn)為擴張,而在東部與北部表現(xiàn)為擠壓(圖1)。其南部主要由一個活動中心- 東南印第安脊將南極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在東部,澳大利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東部邊界為新西蘭碰撞區(qū),沿新西蘭北部的湯加- 克馬德克海溝有明顯的俯沖邊界。在北部,澳大利亞正在通過新幾內(nèi)亞島與太平洋板塊相撞。在西部,其與歐亞板塊相互作用,在班達弧區(qū)發(fā)生碰撞,并在爪哇和蘇門答臘海溝區(qū)域俯沖到印度尼西亞板塊之下。澳大利亞板塊最初是向西北漂移,由于印度洋板塊在5300 萬年-5000 萬年前之間發(fā)生了重大的重組,使得澳大利亞板塊的漂移方向成為現(xiàn)今的模式。其沿著這條北- 北東的方向以每年6-7厘米的速度持續(xù)移動了3000 多公里,成為了移動最為快速的的板塊,而其與南極大陸的分離則發(fā)生在3400 萬年前。與岡瓦納大陸的分離開啟了澳大利亞成為獨立大陸的發(fā)展之路,并標志著澳大利亞地質(zhì)構(gòu)造與生態(tài)面貌演化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這次考察主要聚焦于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縮寫SA),位于澳洲大陸南部海岸線的中心位置,其南部為地中海式氣候,其它地區(qū)為干旱或半干旱天氣,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區(qū)之一,以山脈、草地和山谷為主要的地形,沙漠廣布(圖2)。其首府城市為阿德萊德,人口約130 萬。阿德萊德的北臺區(qū)大街是南澳大利亞州歷史文化的精華所在,這里有各類博物館、大學、美術(shù)館、紀念館、雕像,其裝飾古典奢華,一磚一瓦都彰顯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圖3)。在英國展開殖民活動,打破原有的生態(tài)格局(《格列佛游記》有描述)之前,南澳阿德萊德地區(qū)是原住民卡烏納族的居住地??跫{人是石器狩獵采集者,他們住在阿德萊德平原及其附近地區(qū)。歐洲人定居后開始殘酷驅(qū)逐卡烏納人,到1852年時阿德萊德僅存650 名原住民,而且人口數(shù)量還在減少,不容樂觀。適應性進化規(guī)律和人類倫理道德在古老的大陸上激烈地摩擦著,也許只有足夠的智慧才能使得在叢林法則約束下扮演適者的人類給歷史留下最終的平和。
圖1. 澳大利亞板塊構(gòu)成及邊界應力簡圖。
圖2. 南澳大利亞州利克里克附近的阿羅納水庫- 沙漠中的綠洲。
古地磁研究表明,寒武紀早期澳大利亞靠近赤道,處于熱帶碳酸鹽巖沉積帶內(nèi)。在南澳地區(qū),寒武紀的沉積強烈地受到局部構(gòu)造運動影響,廣泛分布于斯坦斯伯里、阿羅維、沃伯頓和東官(EasternOfficer)盆地(圖4)。西部的沉積發(fā)育于新太古代- 中元古代早期高勒克拉通臺地上,東部則發(fā)育在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柯納莫納省。其中斯坦斯伯里、阿羅維盆地內(nèi)的寒武紀沉積假整合接觸于新元古代巖石之上,很大程度受到了埃迪卡拉紀晚期發(fā)生于澳洲中部彼得曼造山運動的影響。
阿羅維盆地(5.5 萬平方公里)具有全球最好的下寒武統(tǒng)沉積序列之一。盆地內(nèi)的寒武系沉積于主動大陸邊緣,屬于東岡瓦納,沉積厚度可達4 千米,在弗林德斯山脈(Flinders Range)地區(qū)出露非常好。位于阿羅維盆地南部的斯坦斯伯里盆地內(nèi)部的晚新元古代和早、中寒武世沉積序列主要形成于古太平洋海的被動大陸邊緣。二者在寒武紀的沉積模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似的構(gòu)造事件,表明它們在沉積時有密切的聯(lián)系。
2019 年7 月,作者在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交流學習期間,有幸與國外導師布羅克(Glenn A.Brock)教授、本課題組博士后張志亮、博士生萊恩(BrittanyLaing)以及阿德萊德一位鳥類學家布蘭得利(TomBradley)共同前往南澳開展為期20 天的野外地質(zhì)考察。本次考察的主要地點以阿德萊德為中心,南北跨越兩個著名的旅游勝地:菲爾半島(FleurieuPeninsula)和弗林德斯山脈。本次野外任務以寒武紀早期的沉積地層為主,附帶埃迪卡拉紀晚期地層。我們的野外路線分兩部分:菲爾半島地區(qū)的斯坦斯伯里盆地內(nèi)寒武紀早期沉積地層;弗林德斯山脈地區(qū)阿羅維盆地內(nèi)埃迪卡拉紀晚期- 寒武紀早期地層(圖4)。
圖3. A,阿德萊德大學一角;B,阿德萊德中心的圣彼得大教堂。
斯坦斯伯里盆地的沉積露頭分布于約克、菲爾半島和袋鼠島,向東有可能延伸至維多利亞州西部地表之下。雖然前三者都保存了寒武紀早期- 中期的臺地沉積,然而三者都有自己單獨的巖石地層單位。在菲爾半島的西海岸,這里的寒武系沉積被分為兩個明顯的沉積單元,厚度達1000 米的寒武紀早期臺地巖石被劃分為諾爾曼維里群,假整合接觸于埃迪卡拉紀維佩納群之上。其上同時假整合接觸厚度約8000-9000 米以濁流沉積為主的坎曼圖群。諾爾曼維里群自下至上依次為峰怖組砂巖、萬孔達組灰?guī)r、賽力克山組、叉樹灰?guī)r組灰?guī)r和海澤戴歐頁巖組泥巖、粉砂巖(圖5)。除萬孔達組和賽力克山組之間為假整合接觸,其余組之間均為整合接觸關(guān)系。
我們本次野外的首個剖面位于密彭佳海灘附近,涉及了賽力克山組- 海澤戴歐頁巖組(圖5)。該剖面的賽力克山組厚210 米,被前人自下至上劃分為5 個沉積相A-E,最底部相A 沉積了粗粒長石鈣質(zhì)砂巖和細粉砂巖夾少量殼體碎片;之上的沉積相B 以鈣質(zhì)砂、粉砂、泥巖與層間礫巖互層為特征,內(nèi)部有大量遺跡化石;沉積相C 以灰?guī)r與鈣質(zhì)頁巖互層為主;相D 保存了大量的生物礁建造,由生物碎屑泥?;?guī)r組成,生物碎屑主要包含古杯、軟舌螺、軟體動物和小殼化石;E 由生物礁和灰?guī)r組成。我們在該剖面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寒武紀紐芬蘭世標準遺跡化石轉(zhuǎn)行跡(Treptichnus)(圖6)。
圖4. 南澳大利亞州寒武系巖石露頭(淺綠色區(qū)域),包括斯坦斯伯里、阿羅維、沃伯頓和東官盆地,星形標出了考察地區(qū)。(參考自Jago 等,2012)
其上的叉樹灰?guī)r組分為兩段,下段(厚約150 米)主要以富集古杯的純凈灰?guī)r為主(圖6),上段(厚約30 米)灰?guī)r內(nèi)含有少量軟舌螺,托莫特殼和腕足動物化石。前人一共報道了賽力克山組和叉樹灰?guī)r組內(nèi)的14 個古杯化石類型,但對于其時代劃分仍有爭議,一方面將這兩個組的沉積時代歸為中阿特達班期至波托米期,另一方面認為可能屬于晚阿特達班期,還有學者認為時代未定。近期的殼體化石研究結(jié)果建議海澤戴歐頁巖組之下的四個組均屬于寒武系第二統(tǒng)。
圖5. 斯坦斯伯里盆地密彭佳剖面,從右至左分別為寒武紀賽力克山組粉砂巖、叉樹灰?guī)r組灰?guī)r、海澤戴歐頁巖組頁巖和卡里克林格組砂巖。
圖6. 密彭佳剖面。A,叉樹灰?guī)r組內(nèi)部發(fā)育的大型古杯礁體(布羅克教授);B,賽力克山組發(fā)現(xiàn)的寒武紀紐芬蘭世標準遺跡化石轉(zhuǎn)行跡。
海澤戴歐頁巖組(約80-90 米)目前未被詳細研究。下部主要以薄層灰?guī)r與泥巖互層為主,上部以粉砂巖和頁巖為主,整體代表了一次繼叉樹灰?guī)r組之后的海侵事件。該組沉積的一個特點即包含暗色磷質(zhì)結(jié)核。雖然有泥巖和頁巖沉積,但是組內(nèi)化石極其稀少,前人已發(fā)現(xiàn)的化石包括海綿、腕足動物、軟舌螺、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碎片。然而在賽力克山地區(qū)該組的沉積厚度超過300 米,在距底部340 米處有一凝灰?guī)r層,前期不同的測試方法獲得的實際年齡稍有出入,分別為526±4Ma,522±2Ma,這一年齡近期被來自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研究者更新為514.98 0.22Ma。我們于第二天在海澤戴歐頁巖組逐層取樣35 塊,為后期研究其沉積環(huán)境做準備。令人驚喜的是,此次我們在該組頂部頁巖內(nèi)找到了5 塊疑似節(jié)肢動物的標本,詳細工作有待后續(xù)跟進。
圖7. A,阿羅維盆地城堡巖山遠景;B,城堡巖剖面發(fā)育山脊,左邊為埃迪卡拉紀龐德砂巖,右邊為寒武紀帕拉叱納砂巖,中部的山谷為烏拉他那粉砂巖夾頁巖。
圖8. 城堡巖剖面寒武系底部烏拉他那組。A,節(jié)肢動物爬行跡轉(zhuǎn)行跡;B-C,遺跡化石沙蟲跡;D,生物擾動構(gòu)造;E,波紋上的遺跡化石沙蟲跡,推測此造跡生物為濾食型動物;F,微生物成因構(gòu)造MI SS。
之后我們開車一路向北,約7 小時后抵達斯科特山地區(qū)的利克里克小鎮(zhèn),隨后的野外工作主要圍繞阿羅維盆地內(nèi)的弗林德斯山脈地區(qū)展開,涉及利克里克、安格里齊納、霍克三個地點,空間上逐步向南推移。阿羅維盆地西部由薄的、平緩的淺海臺地沉積組成,向中央弗林德斯山脈地區(qū)過渡為厚的、具褶皺的巖性較為復雜的沉積序列,向東在柯納莫納克拉通基底之下形成了一個向斜。中央地區(qū)的臺地沉積,在弗林德斯山脈西側(cè)的巖性序列與山脈東側(cè)的斜坡/地槽內(nèi)過多交錯的地層單元相比要簡單一些。該地區(qū)最底部的烏拉他那組被認為是最老的寒武紀沉積。城堡巖地區(qū)(圖7)的烏拉他那組整體為一套陸源碎屑巖沉積,以中厚層粉砂巖夾頁巖為主。內(nèi)部尤其中上部有大量遺跡化石,多為水平遺跡化石,向上生物擾動程度加強(圖8D)。常見的遺跡化石有轉(zhuǎn)行跡、沙蟲跡(Psammichnites)和微生物席構(gòu)造(MISS)(圖8),最令人興奮的莫過于類似埃迪卡拉紀的原位保存的葉狀化石被發(fā)現(xiàn)于距帕拉叱納組底部向下約15 米的位置,這些葉狀化石與遺跡化石共同保存于同一巖層面上(圖9)。其上整合接觸霍克群底部的帕拉叱納組(圖10)。該組沉積以厚層- 巨厚層砂巖為主,內(nèi)部伴有大量遺跡化石,垂向生物擾動程度明顯加強,大量造跡生物垂向潛穴被保存(圖11)。之后出現(xiàn)了霍克群最初的碳酸鹽沉積即烏敦迪納組白云巖。在阿羅維盆地的穩(wěn)定臺地區(qū)域沙坑山,埃賈克斯灰?guī)r組及同時代的威爾克威利納灰?guī)r組不整合沉積于烏敦迪納組之上,廣泛發(fā)育的生物碎屑灰?guī)r中保存有大量的托莫特殼Micrina、腕足動物Askepasma、古杯和軟舌螺等殼體化石(圖12)。位于盆地中間相當于威爾克威利納灰?guī)r組的沉積單元為維拉博維灰?guī)r組,其內(nèi)產(chǎn)出有澳洲最早的古杯和三葉蟲化石。埃賈克斯灰?guī)r組的分布局限于弗林德斯山脈北部西側(cè)的斯科特山、埃賈克斯礦、紅嶺和埃迪卡拉區(qū)域內(nèi)。斯科特山地區(qū)的埃賈克斯礦剖面內(nèi)埃賈克斯灰?guī)r組不整合沉積于帕拉叱納組之上,沉積厚度超過250米,下部為塊狀疊層石和白云石化層狀微生物巖偶夾結(jié)核狀燧石條帶,代表了非常淺水的海洋環(huán)境,與烏敦迪納白云巖組、下威爾克威利納灰?guī)r組及盆地中央的維拉博維組相似,該部分地層內(nèi)目前并沒有發(fā)現(xiàn)化石保存。剖面上半部分保存有大量化石,自下向上依次是:富含軟舌螺鈣質(zhì)泥巖,富古杯生物碎屑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圖13),富三葉蟲生物碎屑灰?guī)r,而頂部的疊層石灰?guī)r內(nèi)化石較為稀少。
圖9. 城堡巖剖面下寒武統(tǒng)烏拉他那組頂部的埃迪卡拉紀型生物。A-B,葉狀體(f r onds)群體化石;C,發(fā)現(xiàn)葉狀體原位保存點。
圖10. 城堡巖剖面。A,寒武系底烏拉他那組采集化石;B,布蘭得利拍攝照片;C,烏拉他那與上覆帕拉叱納組的界限。
圖11. 城堡巖剖面寒武紀早期帕拉叱納組砂巖中大量垂向潛穴雙杯跡。A,俯視鉆穴表面;B,縱剖面,箭頭標出U型鉆穴雙杯跡的蹼狀構(gòu)造結(jié)構(gòu)。
埃賈克斯礦是經(jīng)典的古杯化石保存地點,該點的古杯化石保存方式與澳洲其它地區(qū)古杯化石不同,獨特的礦物復制允許通過酸泡手段獲取三維立體古杯化石,大大拓展了僅僅通過切片手段研究古杯化石的途徑,因而這個地方成為學者們描述澳洲古杯化石屬種的絕佳場所。大塊灰?guī)r裸露地表,經(jīng)過風化之后,內(nèi)部密集保存的古杯化石極易被發(fā)現(xiàn)。在獲得了出入許可后,循著前人足跡,我們也著實享受了一次視覺盛宴。這些古杯化石保存得千奇百怪,有蘑菇狀、鋸齒狀、珊瑚狀、條帶狀……(圖14)。
?圖12. 沙坑山地區(qū)MMF 剖面威爾克威利納灰?guī)r組生物碎屑灰?guī)r,水流作用下在古杯空腔中形成的碎屑-- 堤尼普頓堤壩。A,托莫特殼Micrina富集;B,放大顯示Micrina;C,軟舌螺殼體富集。
盆地中央的蔡斯山地區(qū),沉積以莫恩莫納組碎屑巖為主,其間局部夾有米德沃塔頁巖組、尼帕博納沙泥巖組。我們在莫恩莫納組上部泥巖夾層內(nèi)發(fā)現(xiàn)較多三葉蟲、軟體動物、高肌蟲化石(圖15)。其上東部沙坑山地區(qū)沉積沙坑砂巖組,顧名思義主要由砂巖組成,砂巖層面上保存有較多遺跡化石(圖16A)。奧拉帕瑞納頁巖組與莫恩莫納組接觸較多,整體為一套較純凈的綠色泥頁巖,但目前僅發(fā)現(xiàn)少量三葉蟲化石。德雷里安造山運動導致了霍克群碳酸鹽巖臺地被侵蝕,盡管時間短暫,但是期間仍然存在火山活動,凝灰?guī)r沉積保存于該群之上的比利溪組內(nèi)部。比利溪組以泥巖和砂巖沉積為主(圖17),產(chǎn)有三葉蟲Balcoracaniadaily,暗示了中- 晚波托米期Pararaiajaneae 化石帶,沉積環(huán)境可能為邊緣海至三角洲。其上的維瑞爾帕灰?guī)r組主要以純凈的層狀灰?guī)r沉積為主(圖17),局部夾有少量的鈣質(zhì)碎屑沉積形成灰?guī)r結(jié)核,是阿羅維盆地內(nèi)最年輕的碳酸鹽沉積序列,由淺海環(huán)境的海侵- 海退造成。該組內(nèi)有少量古杯化石,底部向上15-20 米處產(chǎn)大量殼體化石,包括三葉蟲,腕足動物,軟體動物,鰓曳動物。中下部還有大量高達2 米的柱狀疊層石礁產(chǎn)出(圖18)。內(nèi)部的三葉蟲貴州萊德利基蟲(Redilichia guizhouensis)表明其與中國龍王廟階時代相當。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在貝爾克拉克那組粉砂巖、砂巖沉積層面上發(fā)現(xiàn)了保存極為精美的似雙形跡(Diplichnites)遺跡化石,屬于三葉蟲的爬行遺跡(圖16B-D)。
除了寒武紀沉積地層外,我們此次野外還安排了半天時間參觀了位于布拉奇納峽谷的弗林德斯國家公園。此公園極好地出露了阿德萊德地槽中沉積的6.5 億-5.0 億年前的巖石地層單元。依諾拉馬溪剖面上一枚圓形銅牌-"金釘子" 標志著埃迪卡拉紀全球?qū)有推拭媾c點位(GSSP)(圖19)。在一棵挺拔的桉樹下,金釘子位于伊拉迪納組與努克里納組界線處,界線之下為成冰紀伊拉迪納組厚約90 米的紅色冰磧巖沉積,內(nèi)部有大量漂礫(圖19B),之上為埃迪卡拉紀努克里納組淺黃色的"蓋帽白云巖"沉積(與華南陡山沱組蓋帽白云巖為同一事件層),金釘子位于努克里納組底部向上10 厘米的碳酸鹽巖沉積內(nèi)。
圖13. 斯科特山地區(qū)埃賈克斯礦剖面寒武紀早期埃賈克斯灰?guī)r組中上部。A,埃賈克斯灰?guī)r組下部古杯化石;B,東岡瓦納大陸上最早的三葉蟲化石Abadiellahuoi(可對比于華南最早的三葉蟲);C,硅化的古杯化石;D,軟體動物Anabarella。
前人的研究表明,埃迪卡拉紀生物群主要分為三個生物組合:阿瓦隆半島生物群組合(5.75 億-5.60 億年前)、白海生物群組合(5.60億-5.41 億年前)、納瑪生物群組合(5.49 億-5.42 億年前)。其中的白海生物群主要產(chǎn)自俄羅斯和南澳大利亞州,后者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圖20),埃迪卡拉生物群主要保存在阿德萊德地槽的埃迪卡拉系沉積序列中,沃諾卡組化石保存較稀少,其上的羅恩斯利組內(nèi)保存了數(shù)量豐富且精美的埃迪卡拉紀化石。研究結(jié)果表明,該地區(qū)的埃迪卡拉紀化石分布受沉積相和埋藏學的影響較多。雖然我們到達了化石產(chǎn)出剖面,但是由于地勢陡峭,墜石較多,并沒與找到想象中的化石庫,只在一層砂巖底部發(fā)現(xiàn)了零星的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化石(圖20A-C)。
圖14. 斯科特山地區(qū)埃賈克斯礦寒武紀早期埃賈克斯灰?guī)r組中保存精美的古杯化石。
另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點是埃迪卡拉紀- 寒武紀界線。埃迪卡拉系頂部為羅恩斯利石英巖沉積,上覆假整合接觸寒武系底部帕拉叱納組砂巖、粉砂巖夾薄層灰?guī)r,標志了埃迪卡拉紀的結(jié)束與寒武紀的開始,界線地質(zhì)年齡約為5.42 億年前。帕拉叱納組底部風化后的砂巖、粉砂巖內(nèi)有大量垂直生物潛穴遺跡針管跡(Skolithos),尤其明顯的是U 型潛穴遺跡化石雙杯跡(Diplocraterion)(圖19D)。
圖15. 蔡斯山地區(qū)CR剖面,寒武紀早期莫恩莫納組上部化石。A,三葉蟲Pararaia 頭鞍;B,高肌蟲;C,可能的軟體動物Ministirithella;D,軟體動物Marocellamire,廣泛分布于寒武紀的南極,西伯利亞與西岡瓦納大陸的寒武紀第四期沉積物內(nèi)。
圖16. 沙坑山地區(qū)WL剖面。A,寒武紀早期沙坑砂巖組遺跡化石似沙蟲跡;B-D,中寒武世貝爾克拉克那組粉砂巖、砂巖沉積層面上保存極為精美的遺跡化石似雙形跡。
圖17. 沙坑山地區(qū)WL剖面遠視,從右至左地層由老到新展布,依次為埃迪卡拉紀灰黃色龐德砂巖組;寒武紀早期威爾克威利納灰?guī)r組和沙坑砂巖組(山谷),紅色的比利溪砂巖組,淺黃色的維瑞爾帕灰?guī)r組,紅色姆德拉塔納粉砂巖組。
?圖18. 沙坑山地區(qū)WL剖面維瑞爾帕灰?guī)r組下部的大型柱狀疊層石。
▼圖19. 布拉奇納峽谷內(nèi)的弗林德斯國家公園。A,蓋帽白云巖上野外團隊合照;B,成冰紀伊拉迪納組紅色冰磧巖沉積;C,金釘子- 成冰紀伊拉迪納組與埃迪卡拉紀努克里納組界線;D,寒武系底部帕拉叱納組底部U型潛穴雙杯跡遺跡化石;E,埃迪卡拉紀的結(jié)束與寒武紀的開始;F,公園內(nèi)的山路。
圖20. 澳大利亞埃迪卡拉紀生物群化石。A-D,弗林德斯國家公園內(nèi)原位保存化石;A-C,狄更遜水母化石;D,未知生物的附著器;E-G,南澳博物館內(nèi)展覽的化石;E,Charniodiscus;F,Spriggina;G,Tribranchidium。
?圖21. A,沙地上鳥類的腳??;B,澳洲鴯鹋腳印;C,沙漠中駱駝的腳印;D,小憩的袋鼠;E,澳洲短尾蜥蜴松果蜥,由于具有鵝卵石一般的脊背,當?shù)厝艘卜Q之為Shingle back;F,蜘蛛Morebilus;G,南澳的州花-- 沙漠豌豆;H,阿福花亞科植物及紅色果實;I,當?shù)厝朔Q藍色灌木的葉與果實,是沙漠中山羊等動物的重要食物;J,澳洲固氮植物異木麻黃的種子,俗稱下垂的櫟樹;K,未知的鮮艷花朵;L,澳洲常見Quandong 樹上的槲寄生植物開出的紅色花朵;M,昆蟲在桉樹上產(chǎn)卵而產(chǎn)生的蟲癭;N,放大鏡下生活在巖縫中的蜘蛛綱偽蝎(<5 毫米)。
▲圖22. 帕拉叱納小鎮(zhèn)的山脊(A)與具有埃迪卡拉生物群元素的酒吧(B),深受前寒武紀- 寒武紀工作者的喜愛。
圖23. A-B,安格里齊納薅羊毛站及小屋;C,離別前的篝火晚會。
南澳的亮點風景由嶙峋的紅色山脈和古老的峽谷所組成,這里也是原住民巖石藝術(shù)所在地。在野外我們除了與巖石、化石打交道,還著實領(lǐng)略了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圖21)。這里到處是陡峭的山脊和山峰、怪石嶙峋的峽谷、溪谷和黃沙。這里有著色彩鮮艷的鸚鵡、黃足巖沙袋鼠、袋鼠和鴯鹋。來澳洲之前總想著與袋鼠親近一番,還有憨態(tài)可掬且與熊貓媲美的" 考拉"。來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澳洲袋鼠并不是有著與國徽圖案相稱的"待遇",可能因為袋鼠泛濫,雖然并不對人或者其他生物造成直接威脅,可是僅僅一點就足以讓人煩心了- 隨時隨地橫穿高速公路。在我們野外途中,高速路上隨處可見"車禍現(xiàn)場",被汽車撞死的袋鼠躺在路上,也沒有工人專門清理,只有靠當?shù)氐氖澄镦湴灾?- 楔尾雕(Wedge-tailedEagle)來自然消化。即使路面尸骨累累,即使已經(jīng)看見我們疾駛而來的車,仍有不少袋鼠試圖橫穿馬路,更有甚者想當攔路虎,讓我們的兼職司機布羅克教授苦不堪言,只得放慢車速。另外在山里不見人煙的地方,除了山羊、綿羊,就數(shù)袋鼠最多,見到人來就四散跳開(圖21D)。黃足巖沙袋鼠與普通的袋鼠有所不同,前者可以在山上活動,后者只能在平地上活動。鴯鹋是澳洲的特有鳥類,體高150-185厘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于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擅長奔跑。野外時常見到成群的鴯鹋在平原上漫步,但我們也只能遠觀,稍一靠近它們就一哄而散了。此外還有較多的動物足跡也被我們捕捉到了(圖21A-C)。漫山遍野的新奇植物是以前所沒見過的,雖然叫不上屬種名,但是仍然印象深刻(圖21G-M)。其中最奇特的要數(shù)南澳的州花- 斯特爾特沙漠豌豆(the Sturt's desert pea),是在南澳州的沙漠中才能見到的花朵,其屬于豆科植物,開花時花朵由白紫色變成粉紅色,再變成鮮紅色或紫紅色,觀賞價值很高(圖21G)。另外還有隨處可見的桉樹,又名尤加利樹,是澳洲木本植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樹種(中國云南也有引種),其樹葉是考拉與竹節(jié)蟲的唯一食物來源。另外桉樹中提煉的桉樹油功效很多,家居上能作為防臭劑、除污劑、消毒劑,身體上可用于割傷、燒傷及擦傷等外傷,是天然的消毒劑,也可減輕蟲咬之痛。
圖24. 歸途中朝霞掩映的弗林德斯山脈。
作為努力工作的獎勵,我們在吃了7 天自制晚飯后,終于在帕拉叱納小鎮(zhèn)唯一的酒館里享受了一頓價格昂貴的晚餐。這個餐廳的裝修極好地融入了當?shù)匕5峡ɡ锶涸?。門前有眾多白海生物群化石模型,旁邊的小屋也被畫上多彩的早期生命(圖22),店內(nèi)墻上、展柜無不擺放奇特化石,就連紅酒瓶上都以化石復原圖作為標識。餐廳的菜單別具一格,在這里你可以享受到袋鼠、鴯鹋等野味,以及駱駝肉制成的派。與我們共進晚餐的還有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德洛瑟(MaryDroser)教授及她的團隊,包括她兒子、侄子、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真是強大的陣容;還有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劉(AlexLiu)博士和他的兩位同事,他們都是來此地采集埃迪卡拉紀生物群的。相同的地點匯聚了專攻不同時代的研究者們,我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度過了3 小時的美好時光。閑聊趣事,分享野外經(jīng)驗,千萬年的生命洪荒流變,不亦快哉!布羅克教授告訴我們,每年冬天這個時候,來弗林德斯山脈地區(qū)研究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的學者無論多忙,總要抽出一個晚上來此地相聚,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一個美好傳統(tǒng)。
在安格里齊納薅羊毛站,我們一行人租住了當?shù)啬裂驁龅男∥?,這些房子最初是給每年春夏之交來此地剪羊毛的工人作臨時住宿之用,現(xiàn)在隨著該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些游客也開始在此逗留一兩日(圖23)。而之前的野外考察,則只能隨身攜帶戶外裝備,隨處安營扎寨、餐風露宿了。對我而言,這里最美的不是野生動物觀賞,叢林漫步,篝火晚會,而是繁星點綴的夜空。由于方圓百里僅有我們5 人,夜晚并沒有任何光污染,吃過晚飯熄了廚房和臥室的燈,我們?nèi)寂艹鰜硇蕾p美妙的燦爛銀河。借著布蘭得利的望遠鏡和他贈送的星圖表,我們在黑夜里找到了木星及其兩顆衛(wèi)星,處女座星團若隱若現(xiàn),南十字座與半人馬座在中天交相輝映;地平線之上老人星之北大小麥哲倫星云的暗淡之光已經(jīng)在浩渺星際中穿行20 萬年之久,那么假設對方也存在一個觀察者,在接收到地球的光信息時,他們所能看到的也許是更加多樣化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埃塞俄比亞人和還未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等多元人屬在雪地里競相爭逐的畫面吧。
生命不息,時空無言。在萬物同一的血統(tǒng)熔爐里,唯有承載生命的形式在千回百轉(zhuǎn)的曲徑中記述著她的每一次蛻變,而把驚喜傳遞給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