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韶明
哈金有一個短篇小說《兩面夾攻》,說的是親人之間的距離。
在美國的兒子終于把在老家的母親接到了身邊,卻發(fā)現(xiàn),母親一直沒弄清她在這個家的角色。兒子干脆以辭職為代價,讓母親意識到妻子在家里的地位,并打算趁失業(yè)之機讓母親回老家。
計謀得逞,兒子卻很難過。16年前參加高考時,母親撐著一把傘站在雨中等他,手里提著飯盒、汽水和用手帕包著的橘子。他們倆各濕了半個肩膀?!耙撬茉賹λ麄儫o話不說該多好?!?/p>
可是,和你的家人無話不說真的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嗎?未必。起碼16年前的兒子,大概不會覺得當時的飯盒和汽水有多么真實、多么值得回味。遠離現(xiàn)場,以及與現(xiàn)狀的對比,讓那個普通的雨天變得不太一樣。
不久前在父母的家里,看到一封大學時寫給我爸的信。那是我第一次在另一個城市,和父母隔著300公里。我媽告訴我,當年我爸讀完信,淚流滿面。而現(xiàn)在,當我自嘲“煽情能力還挺強”的時候,與父母的關(guān)系依然是個蹺蹺板。同住的時候,會針尖對麥芒;隔空對話的時候,卻一言一語全是關(guān)照。
也有一種距離,讓人覺得很遠。尤其是老一輩的知識型父母,他們有些天然地保持著對親情的克制,讓你感覺不到與他們的“親”?;蛟S他們自己也沒弄清,如何在清高的身段下展示內(nèi)心的情感。于是距離成了一道跨不過去的障礙,他們的家人可能一輩子都覺得他們的心里沒有愛,而實際上,是對本性的壓抑讓一些東西藏得太深。
總之,親情好像存在一個悖論:當你和家人的物理距離近了,心理距離卻遠了;物理距離遠了,心理距離又近了。近的時候,更多體驗到的是一種膠著,悠然的狀態(tài)總是要等到回望的時候,才能真切體會。
其實站遠一點不只是指現(xiàn)實中的距離,它更是一種內(nèi)心獨處的需要。
站遠一點也是一種適度的抽離。你知道家庭的中心在哪里,也知道活動的半徑有多大,關(guān)鍵是,有的時候,你需要離開那個過于活躍的地帶,作為觀眾,去看看你生活著的現(xiàn)場。這樣,重新參與其中的時候,你才會看到更多從前沒看到的瞬間。
(摘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