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路邊隨處可見的車前草
《周南·芣苢》是一首輕快的勞動歌謠。語句簡單,除了變換了6個動詞,其余完全一樣,一唱三嘆,簡潔明了,很有民謠風味。
這里的“芣苢,就是車前草。薄、言,都屬于語氣助詞,只起到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無實義。剩下的采、有、掇(duo)、捋(luo)、祮(jie)、襭(xie)這6個動詞都是描述采野菜的動作,可分為三組,具體含義有所不同,細品之下,顯然有層層遞進、越采越多的意味。其中,“采和有”是第一組動詞,是比較寬泛的采摘、取得的意思;“掇與捋”是第二組,都是描述具體的手部動作:掇,強調伸長了手去摘取,而捋,則是用手握住野菜向另一端滑動;“祮與襭”是第三組,都是提起衣襟兜著的意思。
古人為什么要采那么多車前草呢?因為春天的車前草格外鮮嫩,適合食用。車前草貼地而生,葉碧綠,狀似耳朵,故民間還有驢耳朵草、飯匙草等俗稱。它對土壤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還耐踩,生存能力極強,是在中國廣泛分布的常見野草。謂之“車前”,意為這種野草在車前馬下的路邊隨處可見。
現(xiàn)在,人們還會用車前草的嫩葉來做菜,比如,涼拌、加香辛料煸炒、做餃子餡等。
除了食用之外,車前草還是古人的游戲材料!古時有一種很“熱門”的游戲,叫做“斗草”,主要用的就是車前草。
車前草于春夏時節(jié)開花,為穗狀花序,直立而生。每株草通常有四五根花序,很多小花簇生于其上。作為“斗草”的材料,并不需拿整株草,而是摘取其花序梗來“斗”。具體玩法就是對戰(zhàn)雙方拿草的花序梗相互交叉,同時用力拉扯??蓜e小看車前草的花序梗,它具有很強的柔韌性,可以經(jīng)多次“暴力拉扯”而不斷。
有一年春天,我曾帶隊“跟著古詩學博物”活動,讓孩子們在野外學習《周南·苯莒》,一邊背誦此詩,一邊采車前草,完全模擬古代勞動、唱歌的場景,最后,再讓孩子們玩斗草游戲。小朋友們十分開心,樂此不疲。記得有一個孩子的一根車前草花序梗,竟然連勝近30次,榮獲“斗草王”的美譽。
當然,上面說的是玩的比較原始的斗草游戲,不妨稱之為“武斗”。后來,文人雅土們又發(fā)明了“文斗”,即大家在外出游玩時看誰認識的花草樹木更多,誰了解的關于植物的掌故更豐富,以此作為勝敗的依據(jù)。
車前草的花序
斗草游戲
說完了車前草,讓我們再來看另外一首詩中提到的蕨一春天的嫩蕨。
《召南·草蟲》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三章的意思差不多,分別以草蟲、采蕨、采薇起興,引發(fā)相思之情。這里重點說一下第二章。先解釋一下生僻詞:陟(zhi),登高;惙(chuo)惙,憂愁的樣子;覯(gou),遇見;說(yue):即“悅”。其大意是:登上南山采嫩蕨,不見君子心煩憂;只有見到了你,與你相依,我心才會歡悅。
蕨是山中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尤喜生長在陽坡。每到春天,初生的蕨沒有葉子,其莖前段彎曲如握拳狀,十分獨特。這時候的蕨最適合食用,味道鮮美。如果等葉子都長出來了再采收,其莖桿的纖維已經(jīng)老化,吃起來口感很差。
以嫩蕨入菜,如涼拌、炒臘肉等,廚師會先將其放入開水中燙幾分鐘,再在涼水中浸泡一會,這樣有利于去除苦澀味,品嘗起來鮮香滑潤。這樣的菜品在農(nóng)家樂飯店里比較常見。
嫩蕨的外形如握緊的拳頭
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懾懾。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